第27章 帮她想办法
- 年代1977,从下乡知青开始
- 钓鱼佬的春天
- 2008字
- 2025-04-02 02:43:05
郑同的信到底还是寄了出去,花费八分钱。
收件地址在四九城的西长安大街。
那片儿区域,在原身的记忆里还是挺熟悉的,紧挨着电报大楼喇叭下面的城隅,好些年前曾是京城活动的中心。
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小伙子、大姑娘,拿着喇叭喊口号。
高唱时代小歌。
而燕京文艺的编辑部,就藏在附近一栋三拐四转的逼仄小楼上,据说那里曾是当初鬼子广播电台的所在地。
当然,郑同并不关注这些。
他现在只关心,自己辛辛苦苦写的那一万字稿件,什么时候能送达,然后又会在什么时候收到对方的回信。
说实话,他还是挺期待的。
上辈子是苦逼程序猿,众所周知这个职业的男同胞性格普遍较闷,他闲来无事时,最喜欢看书消磨时间。
郑同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有投稿的这一天。
这年头的文化人非常吃香。
而且待遇优渥。
不管小说还是影视剧,如果杂志社或者电影制片厂觉得有潜力,大概率都会邀请作者过去改稿,全程包吃包住不说,每天还有额外的补贴。
钱虽然暂时不多。
但好处却是实打实的吸引人,杂志社出面与知青办沟通协调后,原本离开乡下十分艰难的知青,也能光明正大的走出去,甚至还能摆脱知青的命运。
这也是郑同打定主意尝试的原因。
他不想干农活。
只不过,1977年初的稿费还没涨,目前还不算太高,等到十月份新规出台之后,稿费待遇才会稍好一些。
不过郑同也不着急。
眼下事情办的顺利,郑同学很开心。
从供销社离开的时候,还特地买了三支马牌润面油。
可宋时薇这会表现的就有些失落了,在回去的路上,只低着头也不吭声。
“欸欸?怎么了这是?”
“瞧着状态不是很好的样子?冻着了?”
郑同正要驱寒问暖,可回头一瞧,却见这姑娘面带泪痕,低着头跟受气包似的。他忙回身走过去,猫着腰瞅了瞅,问:“时薇同志,你怎么了?”
见她不吭声,郑同还有点着急,又问了一遍:“你说话啊?”
“我,我过年前应该是收不到家里的信了。”
“年后不是一样吗?”他松口气。
“不一样的......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爸爸还在生病,我写信回家就是想问问家里情况......呜呜,我好担心他,我好想回家......”
宋时薇抹着眼泪,她哭的好伤心啊。
郑同看着都觉得挺不好意思,早知道不带这丫头出门了。
现在大白天的,要是被路过的人听见,别人兴许都会觉得,是不是自己欺负了人家,现在正上演负心汉和痴情女的情感闹剧呢。
不过看着泪眼汪汪的小姑娘,心底还是有些动容。
只是该怎么帮她呢?
郑同快速扫了眼周围,凑到边上问:“回家肯定是不行的了,要不先跟家里取得联系?”
小姑娘点点头:“嗯!”
“欸,你先别哭吗。”
眼下这会可比不了自己生活的年代,是个人都有手机,供销社倒是有电话,可关键是宋时薇家里肯定没啊。
这就有点难办了。
郑同又想了小会,还是一筹莫展。
“时薇同志,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你这样哭也不是个事儿,这哭唧唧的,让别人瞧见多不好。”
小姑娘到底是善解人意的,很快就反应过来他话里的意思,拿手背擦了擦眼角,响亮的吸了吸鼻子。
她抬起头看郑同:“除了写信还有什么办法?”
“打电话?”
“我家里没有电话。”
“那你爸妈上班的地方呢?”
“他们也没有工作......”宋时薇神情又黯然了下来。
好吧,果然是没办法的。
郑同有点头大。
自己总不能打电话到老郑单位,完了让老郑过去探望一下吧?
别说这事儿不靠谱,且自己不知道他们单位电话,就算真的能联系上,以对方那种兢兢业业的工作心态,让他去看宋时薇父母,恐怕比让他自杀都难。
所以郑同也没继续再提这茬。
凡事还是得靠自己才行,老郑那一家人,没一个能靠得住!
郑同领着她往回走,又在心底琢磨了一阵,忽然转身:“我听别人说,知青是可以提前回城的,只不过有点儿麻烦。
时薇同志,你想不想回四九城。”
其实说这话的时候,他自己都有点紧张。
“什么?”宋时薇吓一跳。
郑同重复道:“我说提前回城。”
小姑娘被这个大胆的提议彻底雷住了,待在原地,紧张的跟大号仓鼠似的。
可很快眼睛就微微亮了起来。
“啊?”
“你啊个屁啊,不许啊,严肃点儿。”
“哦。”她咕哝了一声,又低下头想了想,才喃喃道:“我之前听南姐姐说过,他讲病退还有招工都能回城,你的意思是可以提前回城的?”
“招工你就别想了,要是家里能给咱们找到工作,那咱俩也不用下乡来知青了,这条路直接就是行不通的。再说了,等咱们到回城年限的时候,四九城里得有多少返城知青等着找工作?这事儿你想过没有?且不说两三年后,单单是现在的就业压力都大的离谱......
我跟你说,如果你想早点儿回城,现在只能走病退这一条路。”
咝——
宋时薇再次被吓到:“这不是犯错误吗?”
“诶?哪有什么错误不错误的?你要是真的想回家,想那么多做什么?再说我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能不能成都还是两码事。”
在知青群体里,病退这词儿并不陌生。
这也是但近年来,悄悄流行的一种潜规则了。
因为政策上明文规定,对因为伤残、重病而丧失劳动力的知青们,允许其通过办理正常手续,回城休养治病,而且这是单方面的可行,只要下面放人,那城市就必须接收,没有一点儿商量的余地。
已经有不少人以此理由,成功将户口转回城市。
这对于存在家庭出身问题的知青来说。
简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