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迪庆人才状况调查
- 和奇 陆双梅 李志农等
- 2007字
- 2025-04-07 16:31:34
前言
云南藏区即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迪庆州),下辖香格里拉、德钦和维西三县,截至2015年,全州总人口40.7万人,有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16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省唯一的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的自治州。近年来,迪庆州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成为全国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模范藏区。立足迪庆资源富集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障区、民族聚居区、文化特色区、发展滞后区、稳定关键区的州情,2015年3月,迪庆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建成一支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模范藏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年来,州委、州政府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市场导向的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环境逐步改善。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州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省内外发达州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问题是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全州人才资源总量为4.32万人,仅占全州总人口的10.7%。人才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以种植专业技术人才为例,人才资源总量是370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110人,占总量的29.7%,拥有正高职称者空缺,拥有副高职称者60人,占总量的16.2%,拥有中级职称者129人,占总量的34.8%;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以采矿专业技术人才为例,人才资源总量是6人,职称全部是初级;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发展工作机制不完善,以迪庆州中小学教育人才为例,教师编制不足,专业教师人才缺乏,优秀教师留不住的情况较为普遍。
2014年10月,笔者受迪庆州教育局委托承担了“迪庆州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5)”课题,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迪庆州的人才现状,为迪庆州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我们认为,做人才发展规划,了解迪庆州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摸清人才的现状、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是做好规划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课题组成员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以《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基本分类为标准,把迪庆州的人才分为教育人才、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领域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农牧技术人才、文化人才五大类进行分类调查研究,并根据迪庆州民族宗教事务工作一直都是云南藏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工作的这一情况,特别增设了对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类人才的调研,以突出迪庆州“民族聚集区、稳定关键区”这一特点。
文献研究发现,以往相关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遵从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的学科范式,对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实证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为此,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第一,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和咨询报告后,再形成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建议,做到有理有据。第二,课题组撰写人才发展规划和设想不仅结合迪庆州发展的实际情况,还参考了全国人才发展规划和云南省人才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和省级规划的相关要求;同时参考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藏区的人才发展规划的相关经验,充分体现了藏区发展的特殊性。第三,在提出具体人才发展规划和目标时,按照人才发展的相关量化公式,结合迪庆州人事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的人才发展规划建议,力图做到科学并具可操作性。
本书的创新点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理论研究视角的创新。本书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结合,充分考虑实现藏区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结合迪庆州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提出对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建设工程。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在采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同时,还借鉴了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和传播学的焦点小组研究方法,开展了必要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最后以行政管理学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计算公式来形成迪庆州人才需求的具体量化目标。第三,个案研究与区域发展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的创新。本书在第一编的各个领域人才现状调研报告中充分体现了个案研究的创新性,提供了具体的部门、机构、企业和公司的人才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基层人才管理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由点及面地提出全州的人才发展规划和设想。
总之,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实证性研究论著,既从历时性角度梳理迪庆州各主要行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又从现时性层面分析迪庆州各主要行业人才现状、需求和问题,为应对迪庆州“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建设目标和满足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迪庆州各主要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发现迪庆州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结构、人才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参考意见和政策建议,这对云南藏区的人才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同时,本书也是地区人才培养研究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能为同类研究提供一种方法论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