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
一 作者简介
《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一书的作者为Н.П.什泰因菲尔德。Н.П.什泰因菲尔德[5],出生年限、地点不详,1925年12月逝世于哈巴罗夫斯克。Н.П.什泰因菲尔德曾任《哈尔滨新闻报》编辑、《阿穆尔边区报》记者、哈尔滨贸易公所第一秘书,是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和俄国皇家东方学学会会员。1921年,Н.П.什泰因菲尔德从哈尔滨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并担任《祖国之声报》职员。Н.П.什泰因菲尔德后移居哈巴罗夫斯克,在《太平洋之星报》工作到生命最后。Н.П.什泰因菲尔德主要致力于中俄经济关系研究,在《亚细亚时报》《远东铁路生活》《财政工商通报》等杂志上发表了《当地商界评价俄国在蒙古的贸易》《当地商界评价俄国在满洲的贸易》《战后俄国在满洲的工商业》等10余篇学术论文[6],出版了《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我们和日本人在满洲》《俄国在华商业利益》等重要著作[7]。代表作为1910年出版的《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该作亦是Н.П.什泰因菲尔德研究黑龙江的重要著作。
二 主要内容
《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成书于1910年,在哈尔滨出版。从17世纪开始,俄国就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其所谓“开拓事业”,至作者撰写本书时,已有3个世纪的历史。在此期间,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以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为基础,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从学术的角度梳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业”,在俄国学术界尚无任何出版物问世。正如作者书中的结论所言,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业”已经稳固发展14个年头了,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找不到一本专论全面反映俄国人在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状况、生活和活动的书籍。《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一书就尽可能地全面展现了当时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事业”的图景。此外,Н.П.什泰因菲尔德撰写此书还有另一重要目的,就是对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重点研究。而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需要俄国政治上的干预。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明确表达了这一主张。
全书共208页,除序言和结论外,分10个章节论述。第一章为俄国人在中国东北的历史回顾;第二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北亚国际关系;第三章为中东铁路的修筑与运营;第四章为俄国与中国东北地区的贸易;第五章为哈尔滨的工商业;第六章为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粮食贸易和工业;第七章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税关与俄国之关系;第八章为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活动;第九章为俄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关系;第十章为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活动的前景。
在第一章中记述了俄国人从17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出现至20世纪初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的简要历史。作者在第一章中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划分为四个时期:①17世纪西伯利亚哥萨克在黑龙江流域的出现;②1860年前后布拉戈维申斯克区域金矿业的兴起;③哈巴罗夫斯克升级改造为城市时期;④1898~1903年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时期。作者认为,第四个时期是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展商业的最重要时期。
在第二章中分析了19世纪末俄国的亚太战略,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对俄国亚太战略和中国外交的影响,记述了《中俄密约》的签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的签订、《续订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的签订、英俄签署关于瓜分中国的协定、1900年俄国占领中国东北、1902年在西方国家压力下俄国与中国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1904~1905年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以及《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等一系列影响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而这些事件又都在黑龙江大地上有所反映。
在第三章中首先记述了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在修筑过程中中国工人对铁路的修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次记述了中东铁路公司经营中东铁路的情况,书中记载到1903年7月1日中东铁路运营时投入资本为4.09亿卢布,到1909年共投入资本5.031亿卢布。书中也记载到1909年时,中东铁路公司所经营的中东铁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负债2.525亿卢布。此外,书中也对中东铁路近三年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种类进行了分析。
在第四章中作者介绍了近十年来中俄两国商品通过所有边境地区的进出口额和1907年主要进出口商品额与种类,指出中国东北是俄国在华倾销商品的主要市场,在这方面中东铁路起到了重要作用,以1907年的资料为例,1907年俄国商品输入中国东北价值1720万卢布,占当年输入中国所有商品额的62%。作者又指出,中东铁路与中国东北在中国商品输入俄国方面起到的作用远远逊色于俄国商品输入中国方面。
在第五章中作者指出,由于哈尔滨地处铁路和水路的交通要道,因此其占据中国东北主要商业中心的地位。这与俄国资本的输入有着直接关系。作者通过数字列举了到1910年时哈尔滨的31种主要商品交易种类和交易额,其中交易总额为3460万卢布,而同年整个中东铁路附属地带的商品交易额为5200万卢布。
在第六章中作者指出农业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因此粮食贸易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带异常活跃。1907年至1909年,通过中东铁路出口的粮食总量逐年增加,1907年为770万普特,1908年为1180万普特,1909年为2100万普特。而阿穆尔沿岸地区对中国东北的粮食需求保持着依附关系。1907年,中国东北的粮食向该地区的出口额为600万卢布,1908年迅速增长到750万卢布,1910年达到了1000万卢布。俄国还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开采和加工工业。据记载,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开采工业年开采额为450万~500万卢布,加工工业年加工额1135万卢布。
在第七章中记述,根据1907年《北满洲税关章程》的规定,中国政府得以在满洲里和绥芬河设立税关,并详列了该章程的30多条具体重要条款。作者认为,该章程虽然重申了中东铁路输出输入货物减税三分之一的优惠规定,但相对海陆贸易而言,俄国并没有获得实际意义上的优惠。为了加快推进俄国与中国东北的经济联系,作者赞同哈尔滨交易委员会提出的1911年在修订1881年《伊犁条约》时重新加上新条款。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哈尔滨交易委员会提出的十几条有利于俄国的新方案。
在第八章中记述了日俄战争后俄国为了对中国东北北部加强控制,在中东铁路附属地搞了两套政治管理体制——隶属外交部的哈尔滨领事馆和隶属于财政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但是,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一职或被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任,或其行政职权被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取代。这是因为俄国赋予了中东铁路管理局至高无上的权力。书中记载了俄国政府通过的《东省铁路附属地民政总则大纲》10条,按照租借形式在中东铁路沿线及其所经城镇建立民事行政机关。同时,附上了依据此大纲制定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55条。为了使上述内容合法化,俄国政府于1909年逼迫清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东省铁路公议会大纲》18条。
在第九章中记述了俄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与合作问题,并分析了未来俄日同盟关系的前景。作者认为,俄日同盟关系将面临弱化趋势和引起强烈的不信任。
在第十章中记述了中国东北地区是俄国在华“事业”的最重要地区,表现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作者特别记载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尤其指出俄国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带的商业活动年贸易额达5000万卢布,使俄国尤其是阿穆尔沿岸地区的发展已离不开中国东北地区。作者又指出,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事业”的发展与日本、中国在该地区的政策密切相关。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强化和中国开发东北边疆的形势下,作者认为,如果在政治上俄国反应过慢或态度不坚决,那么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事业”毫无疑问必将迎来失败。
三 学术评价
《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一书是Н.П.什泰因菲尔德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亦是其关于黑龙江研究的代表作。从该书的主要内容看,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黑龙江的史料。如前所述,许多章节中都介绍了与黑龙江有关的内容,其中的诸多史料对后世学者研究20世纪初之前的黑龙江历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俄国汉学史上,该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在该书出版之前,俄国学者早已出版过论述中俄关系的论著,其中也包括俄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关系问题的论著,如1908年Б.杰米琴斯基在圣彼得堡出版的《俄国在满洲》[8]一书。可以说,该书是俄国学者出版的专门探讨关于俄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关系问题的第一部俄文著作,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该书论述的重点在于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活动,作者明确指出了俄国通过暴力或军事手段破坏了其在中国东北地区所取得的“事业”。而Н.П.什泰因菲尔德的《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一书尽管不是俄国学者出版的专门探讨关于俄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关系问题的第一部俄文著作,但在学术史上仍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俄国在满洲的事业——从17世纪至今》一书是俄国学者出版的专门探讨俄国与中国东北地区关系问题的第一部综合性论著,同时也是第一部以研究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论著。此外,作者所阐述的论点也与Б.杰米琴斯基观点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