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瓜多尔:第2版(列国志·新版)
- 宋晓平 张颖编著
- 2272字
- 2025-04-08 18:07:08
第二节 宗教、民俗与节日
一 宗教
厄瓜多尔87.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2.5%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其他宗教。天主教会实行主教区制度,主教区下有分教区。全国有3个大主教区和10个主教区,25个教区。全国主教会议是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梵蒂冈在基多设有大使馆。
宗教概述 天主教是厄瓜多尔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随着殖民者的武装入侵,很多天主教传教士、神父、修女从宗主国西班牙来到这里,对印第安人开展教化运动。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先后于1533年和1541年进入基多地区。16世纪40年代,殖民者开始构建宗教管理机构。1545年,天主教在基多建立了天主教主教区,其管辖范围为现今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南部和秘鲁北部地区;1550年,任命了基多主教;1563年设立了基多皇家检审庭,主教辖区组织制度正式固定下来。
西班牙征服时期,天主教会在厄瓜多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会通过宗教裁判所审查官员的“纯洁性”,通过传播基督教教义教化印第安人,使其皈依天主教。教会十分重视对教育的垄断权,通过教育传播西方文化。1622年,耶稣会创办了圣戈雷格里奥皇家大学,另一教会创办了圣托马斯大学。方济各会开办的图书馆颇为著名,藏有大量图书。教会还通过募捐、置产业等方式积累了大批财富,霸占了大片土地。
当时,在基多地区,如同在美洲其他西属殖民地一样,西班牙国王根据罗马教廷的明确授权,对其在欧洲和美洲统治区的天主教会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宗主国王室利用宗教手段对殖民地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教会在世俗事务方面服从西班牙国王及其在美洲殖民地的代表。西班牙王室有权任命殖民地一切高级教职,如大主教、主教、教士、神父和领俸圣职人员等,有权决定建造教堂和修建修女院、修道院等宗教设施。
厄瓜多尔独立以后,自由派曾发起反对教会势力的斗争。但是1861年厄瓜多尔总统莫雷诺上台后,放弃了自由派限制天主教会的主张,于1862年同罗马梵蒂冈教廷签署《厄瓜多尔-梵蒂冈教廷条约》。该条约规定,厄瓜多尔的主教由罗马教廷派遣,把国家的一切教育完全划归天主教会管理,公立和私立学校按天主教教义进行教育,课本由大主教决定,禁止反宗教书籍出版,一切出版物和进口书籍必须经过天主教会的监督和审查,保留什一税等。该条约使天主教会享有比殖民统治时期更大的权力。1869年制定的宪法宣布,罗马天主教是国教,信奉天主教教义成为取得公民资格的一个必备条件。[6]1897年,自由党人阿尔法罗(1895~1901年、1906~1911年在位)实行政教分离,允许信仰自由,国家对教会机构实行控制。1906年,允许合法离婚。1908年,国家宣布教会的土地不得转让并被收为国有。[7]
1945年的宪法再次提出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原则。后来,随着解放神学运动的兴起,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在厄瓜多尔获得发展。很多新教教会从美国来到厄瓜多尔寻求发展。
解放神学运动 拉美解放神学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核心力量是“拉美主教会议”(la Conferencia Episcopal Latinoamericana)。在厄瓜多尔,莱昂尼达斯·普罗尼亚奥(Leonidas Proaño)主教领导的里奥班巴主教区成为解放神学的论坛。他公开宣布里奥班巴主教区是印第安人利益的捍卫者,并极力主张教会进行彻底改革,积极开展道德化运动。位于基多的“拉美主教协会”(Instituto de Pastoral para América Latina)正践行这种主张。一些与政界、社会幕后统治集团有联系的保守天主教徒一直试图将普罗尼亚奥主教调离主教区或撤销其职务。解放神学派开始进行深刻的革新,特别是在印第安人集中的地区,对社区的教会进行了调整,积极支持社会变革,在印第安人中组织识字运动,帮助农民获得土地证书,建立合作社,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为农民举办无线电话学校,开办了一所培训乡村社区干部的学院。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先后于1984年和1986年发表了两份文件,质疑解放神学的理论。与此同时,罗纳德·里根发表的“圣菲文件”把解放神学视为对秩序和民主的威胁。在厄瓜多尔,莱昂·费夫雷斯·科尔德罗(León Febres Cordero)政府开始反对解放神学。
新教 1824年不列颠及海外圣经会的成员进入厄瓜多尔,开始出售《圣经》。1896年建立常设传教机构。当时福音传教联合会(Gospel Missionary Union)的3名传教士承担了传教工作。福音传教联合会在亚马孙地区的吉瓦罗印第安人中及沿海低地一直较活跃,在安第斯的克丘亚人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至今,福音传教联合会在厄瓜多尔仍然保持着巨大影响力,是主要的新教教派。1897年开始活动的基督徒及传教同盟(The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也在沿海、山区及东部地区开展工作。1945年,几个主要的美国新教教派组织成立了“安第斯印第安人联合传教团”(United Andean Indian Mission)向厄瓜多尔和其他安第斯国家的印第安人传教。厄瓜多尔的第二大新教组织是“国际四方福音会”。该组织1953年出现在厄瓜多尔,1962年仅有2座教堂、70名信徒。此后该组织因举办福音活动扩大了影响。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小的新教教派也陆续进入厄瓜多尔。
在厄瓜多尔传教团契的基础上,1965年各新教传教机构联合组成了“厄瓜多尔福音团契”(Ecuador Evangelical Fellowship),并于1967年与信义宗教会、圣公会以及天主教人士一道,在基多建立了一个图书馆。[8]
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 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与大自然及农业生产周期密切相关,在亚马孙地区,古老印第安人的宗教与河流和水相关。当强大的印加帝国来到这里时,这些宗教仍然存在下来。印第安人信奉太阳,视其为最高神灵。安第斯北部地区的印第安人既崇拜太阳又崇拜月亮。普鲁亚人崇拜通古拉瓦山和钦博拉索山。
后来,西班牙传教士大规模推行天主教,很多印第安人皈依了天主教。前哥伦布时期的土著宗教很少以原样形式保存下来,只有在偏远地区的个别地方才能看到。在很多印第安人聚居地区,居民们把原来的宗教信仰糅入现代基督教之中,使其具有浓厚的土著宗教色彩。这表现在很多崇拜对象上,很多古老神圣的山峰以基督教圣徒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