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瓜多尔:第2版(列国志·新版)
- 宋晓平 张颖编著
- 10字
- 2025-04-08 18:07:11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古印第安人时期
一 古印第安历史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厄瓜多尔地区原始居民的来源和厄瓜多尔民族的起源进行了广泛考证。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里的原始居民属于远古的圣湖种族或大洋洲种族,人们称其为普宁种人。因为考古学家们1923年在厄瓜多尔钦博拉索省普宁镇附近的冰河层发现了属于该种族人特点的头盖骨化石。在此之前不久,在埃尔奥罗省胡博内斯河的帕尔塔卡洛也曾发现该人种的头骨化石。也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最早的居民是从亚马孙地区移居来的。此后,在公元前和公元后若干世纪里,又有很多移民群来到这里定居,其中有来自安第列斯群岛和亚马孙河一带的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从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或哥伦比亚海岸的古代居民点分离出来的奇布恰人,有直接从中美洲渡海而来的玛雅人和基切人,还有来自玻利维亚和秘鲁高原的科利亚-阿拉瓦克人和克丘亚人,即印加人。他们组成了厄瓜多尔原住民的主要种族。
加勒比人或他们的支系,如希巴罗人,沿着萨莫拉、圣地亚哥、帕斯塔萨、阿瓜利科和纳波等河流的河谷来到厄瓜多尔东部,并逐渐向西扩张。加勒比人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以及文化习俗,如在人死后制成木乃伊,广泛驯养豚鼠等。他们和阿拉瓦克人还带来了冶金术。
来自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地峡的奇布恰人占据了哥伦比亚沿海和高原地带。之后,他们同经过阿特拉托河、马格达莱纳河和从东部大森林来的加勒比人混血,此后逐步向厄瓜多尔高原和海滨扩张。奇布恰人使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冶金术和金属加工技能。
玛雅人和基切人陆续从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或墨西哥西岸渡海到达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他们掌握了制陶、绘画、石刻等技术。此后,在公元2世纪至9世纪,玻利维亚高原的蒂亚瓦纳科帝国向厄瓜多尔扩张,波及阿苏艾、通古拉瓦、钦博拉索等地。后来在印加帝国的统治下,又有大量库斯科人和玻利维亚人迁移到现今的厄瓜多尔地区。
在印加帝国统治厄瓜多尔地区之前,这里的土著人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与美洲其他原始部族的形态大致相同,处于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在氏族里,他们靠血缘亲属关系维系社会,或过着游牧生活,四处迁移,或共同占据一片可以耕作的土地,定居下来。他们共有土地,为了保卫氏族的土地或占据更多的土地,经常与其他氏族发生流血冲突或战争。在某些地区,如因巴布拉,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单位支配土地的现象。在氏族中,长老或年岁最大的人掌握着权力。氏族或部落一般有自己的守护神或图腾。这些氏族或部落都形成并保存着自己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据此维系内部团结。
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氏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各氏族普遍实行异族通婚制,小伙子和姑娘到结婚年龄时必须到其他氏族寻找配偶,甚至通过战争方式抢掠妇女,给本氏族的小伙子们做妻子。
由于氏族人口的增加和氏族势力的扩大,氏族逐渐分裂,并逐渐形成了部落。有些部落甚至十分庞大,人口十分稠密,形成了民族,如普鲁亚民族等。15世纪,沿海地区比较有名的部落有卡亚帕、科罗拉多、卡拉盖斯、曼塔、乔诺、阿塔卡梅斯、帕萨奥、普纳和通贝斯等。安第斯山脉比较大的部落有帕斯托、卡兰基、卡扬贝、佩鲁乔、基图、普鲁亚、迪基桑比、卡尼亚利、马拉卡托和帕尔塔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部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部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一些部落或民族遂组成了联盟。阿索格斯、保特、瓜拉塞奥和勇吉利亚等部落组成了卡尼亚利联盟。奥塔瓦洛、卡扬贝、佩鲁乔、科查斯基、皮曼皮罗等部落组成了卡兰基联盟。另外,一些十分好战的部落组成了具有显著的军事同盟性质的基图-潘特萨莱奥联盟和普鲁亚-迪基桑比联盟。在这些联盟中,各部落成员大多保持了自己的社会、经济和宗教方面的自治权。
土著印第安人从事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扁豆、土豆和南瓜等。高原印第安人除从事种植业外,还捕鱼和狩猎,驯养羊驼,酿造玉米酒,织染衣裳和装饰,雕刻和制作陶器,冶炼金属和制作金属首饰及器皿。他们还掌握了其他科学技术,如测出了赤道的位置,计算出春分和秋分日期,发明结绳记事文字和十进位计数法等。马纳维人会用沙和一种性能很强的黏合剂制造用作祭祀的器皿,制造塑像和各种器具。他们制作出来的东西十分坚硬、耐用。因巴布拉人烧制的彩色陶器十分精致、好看。普鲁亚人擅长雕刻独石和塑像。卡尼亚利人的绘画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还能够绘制交通图和省份草图。
高原地区印第安人的食物以素食为主,不习惯吃肉。他们也经常猎取鹿或熊,但主要是为了获取动物的毛皮。他们有时食用豚鼠肉、甲虫和蜗牛等,用辣椒与这些动物的肉烹饪,味道十分鲜美。为此,他们驯养了豚鼠。沿海地区的居民以肉类为主要食物。其中主要是鱼类和容易获取的甲壳类动物。另外,他们还食用水果,如菠萝、木瓜、释迦果、鳄梨和番石榴等。无论是在山区还是在沿海地区,印第安人都会酿造一种叫作“契查”的玉米酒,这种酒直到今天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印第安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内外商贸关系获得了发展。高原地区居民用鹿皮、织品、金属长矛、金银饰品、古柯叶等同沿海地区的居民交换食盐、棉花、贝壳、铜制的饰品、宝石和各种鱼产品。马纳维和埃斯梅拉达斯的印第安人同秘鲁北部大奇穆的印第安人保持着非常活跃的贸易关系。在交易中,某些部落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像货币那样代表价值的东西。例如,奇布恰人使用小金片和小银片。卡兰基和基利亚辛加的印第安人使用一种黏土做的小球,这便利了商品贸易。在位于现在的因巴布拉省的皮曼皮罗,发展起了较大规模的集市。
当时印第安人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土地属公有,没有私有土地。在氏族内发展起了特权阶层,他们有影响,受尊敬,甚至受到公众的崇拜,自然在经济上享有特权,有普通平民为他们提供服务,甚至劳役。族长或酋长们实行一夫多妻制,而普通男人只能娶一个老婆。
在土著印第安人社会内部,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他们负责耕种土地,收割庄稼,从事繁重的劳动。男人当武士,保卫家园,对外征战,在和平时期制造石斧、矛枪等各种武器。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阐述厄瓜多尔原始居民历史时,一般侧重于考证土著印第安人的不同来源和文化的交融。也不乏历史学家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演进的角度对当地土著印第安时期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他们认为,至少在公元前25000年,在现今的厄瓜多尔地区就已经存在人类。在安第斯峡谷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最早的人类遗迹。在基多附近,伊拉罗地区的埃尔因卡发现了人类使用的很多石器。在乔普斯奇、库比兰和其他一些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遗迹。当时的原始居民有自己的社会组织、信仰、风俗礼仪,以及主要基于采集野果和狩猎的生存方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的到来。
不少历史学家把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印第安时期分为4个历史阶段:古印第安人或陶器前阶段,印第安社会形成阶段,地区发展阶段,部族融合和印加统治阶段。
公元前10000~前3600年为古印第安人阶段或陶器前阶段。当时的原始居民以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为生。社会组织形式为游牧部落。在皮钦查、阿苏艾、洛哈和瓜亚斯等省都发掘出了该时期的遗迹。
公元前3600~前500年为印第安社会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又可分为3期:社会最初形成期、社会中期形成期和社会后期形成期。公元前3600~前1800年,为社会最初形成期,人们靠狩猎、捕鱼、采集野果和最初的农作物耕作生活。公元前1800~前1500年,为社会中期形成期,农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公元前1500~前500年,为社会后期形成期,属于这一段的文化有巴尔迪维阿(Valdivia)文化、纳利欧山(Cerro Narrío)文化、马查理利亚(Machalilla)文化、乔雷拉(Chorrera)文化、科托克拉欧(Cotocollao)文化和洛斯塔约斯(Los Tayos)文化。在这期间,农业已经定型,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豆类和昆诺阿藜(quinoa)等。居民定居在村庄。
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为地区发展阶段。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城市开始形成和扩大。巴伊亚(Bahía)文化、托里塔(Tolita)文化、屯卡乌安(Tuncahuán)文化和纳利欧晚期(Narrío Tardío)文化属于这一阶段。
公元500~1500年为部族融合和印加统治阶段。此时,农业高度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城市人口增加,社会更加复杂。曼特尼亚(Manteña)文化、卡尼亚利(Kañari)文化和纳波(Napo)文化属于这一阶段。15世纪下半期,在安第斯北部地区,大致为现今的厄瓜多尔地区,一些印第安部落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建立了部落间比较稳定的联合或联盟,由此,形成了一些地区或跨地区性的、以种族为基础的领地(señoríos étnicos)。与以前小规模的部落相比,这种种族领地无疑有了很大发展,它通常是由几个酋长部落联合起来,成为更大些的政治组织形式。这种大的政治组织形式首先是基于复杂的联姻和血缘关系,出于战争联盟的需要。在种族领地中,采取共同生产形式,并不存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土地基本上是公有,生产率得到提高,经济、社会和宗教协调程度也大为提高。同时社会差别也开始加大,很多情况下政治权力成为世袭性的。社会开始产生统治阶层,尽管此时还未形成国家组织和镇压机器。组成种族领地的各个酋长的等级、地位也有所不同。一些强大的部落酋长处于强势地位,对其他部落酋长具有更大的权威,特别是在军事权力方面。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组织结构。这种种族领地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印加人入侵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