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70年·现代慈善新征程
- 郑秉文 施德容主编
- 8516字
- 2025-04-07 17:17:08
征文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港台“宁波帮”助推长三角教育事业发展
乐承耀[3]
慈善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参与,为国分忧、为民解忧的崇高事业。而捐资助推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其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社会各阶层的投入与参与,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港台“宁波帮”的积极助推。港台“宁波帮”声明卓著,影响深远。1949年“宁波帮”自上海等地移居香港、台湾与海外。由于对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他们积累财富后,爱国爱乡,乐善好施,热衷慈善,崇尚公益,不仅慷慨解囊,济贫帮困,而且重教兴学,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人文奇观。“宁波帮”捐资长三角教育事业,正是其热衷慈善,崇尚公益的体现。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港台“宁波帮”在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长三角地区慈善公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一探讨,以求方家斧正。
一 捐物捐资,促进高校及中小学发展
捐物捐资,促进高校及中小学发展,是推进长三角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善举与义举。在促进长三角地区高等学校及中小学建设中,港台“宁波帮”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曹光彪、陈廷骅、赵安中、李达三等先后捐款高校及中小学建设,有力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港台“宁波帮”教育善举的一个体现。
祖国的振兴需要众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发展,港台“宁波帮”深深懂得了这一点。他们竭尽所有,助推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对长三角教育事业的支持。
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龙头区域。资料显示,港台“宁波帮”对上海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上海高校捐资。
2002年,董建华等人向上海交大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兴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分为“中国航运史馆”和“董浩云陈列室”,成为上海交大乃至上海一个研究中国航运业的重要基地。
“宁波帮”杰出代表李达三,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其夫人叶耀珍亦就读于复旦大学。改革开放后李达三伉俪多次为母校捐款兴学(见表1)。
表1 1993~2005年李达三捐资复旦大学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1993年,经李达三的提议,复旦大学会计学恢复。为此,李达三捐款人民币500万港币兴建“李达三楼”。时隔2年的1995年4月,这幢10层高、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李达三楼”落成并投入使用,是复旦大学甚至是当时全国一流的教学、科研与办公设施。
2003年李达三为复旦大学光华楼建设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因“李达三楼”的翻新,2008年李达三又捐赠800万元人民币。2009年捐赠600万元人民币作为复旦大学“相辉堂”的保护修缮经费;201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迎来恢复建院30周年,李达三一次性向复旦大学捐赠1.1亿元人民币,设立“李达三叶耀珍管理教育基金会”,把捐资教学作为善举。当然,他的夫人叶耀珍亦于1994年捐助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的培训基金;1998年,叶耀珍捐资300万元人民币建造“叶耀珍楼”,成为复旦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
邵逸夫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4]。他的后半生把捐资教育作为善举与义举,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捐资兴学,投身中国教育事业。1985年起,邵逸夫每年出资1亿元基金,捐助教育及慈善公益事业。据相关统计,至2012年,通过邵逸夫基金捐赠内地教育资金达47.5亿元,捐建项目6013个[5],很多高校都有“邵逸夫楼”。祖籍宁波的邵逸夫对长三角地区情有独钟,积极捐款兴学,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学楼遍布长三角地区。
从表2可知,邵逸夫在1985年至1996年的11年中,向长三角地区捐资助学的大学有17所,中小学146所。比如,1985年为浙江大学捐1000万港元,建邵逸夫科学馆;1987年为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各捐1000万港元,建体育馆,1985年捐资200万港元建逸夫楼;1992年,捐款8400万港元,获赠单位16所大学,其中捐助长三角地区的大学就有宁波师范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杭州大学、温州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杭州外国语学校等7所,涉及上海1所、江苏2所、浙江4所。
表2 1985~1996年邵逸夫为长三角高校及中小学捐款项目

尤其是家乡宁波更是港台“宁波帮”集中捐资兴学的地方。宁波作为长三角的南翼,改革开放以来,港台“宁波帮”积极捐资,推进家乡宁波教育事业的发展。宁波大学的创办及迅速发展就是例证。
包玉刚作为“宁波帮”的杰出代表,1949年由上海离开而南下香港创业,富有成就,有“世界船王”之称。改革开放初,他为宁波大学的创办花费不少精力。当他从表兄卢绪章口中得知宁波当时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时,便毅然出资2000万美元创办宁波大学;1985年初,包玉刚赴北京向邓小平汇报捐资创办宁波大学一事。邓小平称赞包玉刚“爱国爱乡,有见识,这件事办得好”[6],并答应题校名。随后,邓小平与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中指出:“包玉刚先生出资创办宁波大学,我答应他题写校名,你们应该督促有关方面把这件事办好。”[7]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关注、支持下,1986年9月10日,宁波大学如期开学。包玉刚去世后,港台“宁波帮”继续对宁波大学予以关注、支持。邵逸夫、曹光彪、赵安中、顾国华、王雄夫、朱绣山、应圣瑞、汤于翰、魏绍相、范思舜、李景芬、李达三等近百人港台宁波籍人士前后相继,捐物捐款,共助宁波大学发展,书写了光辉篇章。比如,“船王”包玉刚长兄包玉书及包氏四姐妹分别于1993年、1997年助建宁波大学5号、4号教学楼;“船王”长女包陪庆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设立奖学金,专门为宁波大学培养青年教师;2001年5月,包玉书、包素菊、包丽泰兄妹又捐赠100万元,助建龙赛理科大楼。1996年10月,台胞朱绣山本着“回馈乡亲、造福桑梓”意愿,捐资1200万新台币助建宁波大学“锦绣学生活动中心”,并提供7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60万元)配套经费购置仪器设备,1998年出资500万元助建宁波大学工程楼。2015年,李达三捐资1亿元人民币,助推宁波大学发展,更传佳话。
此外,港台“宁波帮”在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南京、嘉兴、湖州、金华、舟山、合肥等地区捐资赠款,兴办教育。比如王宽诚在1985年9月8日,在杭州为民办大学“浙江社会大学”(后改“浙江树人大学”)捐款100万人民币,成为学校第一笔捐赠;后又捐款50万元,支持学校发展,由此带动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贺田等慷慨捐助。“毛纺大王”曹光彪于1998年3月,出资50万港元(时值58万元人民币),助建湖州师范学院微机实验室,以“光彪微机实验室”命名。他的女儿曹其真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主席,其支持位于合肥的安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安徽大学优秀学子培养创造条件,2012年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资助安徽大学发展。次年,学校成立“曹其真校友捐赠助学金”专门评审委员会,为文典学院学生到国外学习、研修提供专项助学金;2013年起至2017年已资助安徽大学四届学生25人赴英、美国家高校访学交流,使安徽大学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有所提升。
当然,“宁波帮”对中小学的捐资也是不少的,港胞赵安中,为浙江温州、台州、丽水、衢州等34所中小学捐资,其中温州2所、金华6所、台州3所、丽水7所、衢州2所。仅金华市,赵安中助建学校6所,建筑面积达8244平方米(见表3)。
表3 赵安中助建金华中小学

我们还可以以宁波为例。如20世纪80年代港台“宁波帮”为家乡捐资赠设备,为中小学兴办发展做出努力:港胞翁伟年,1981年至1985年向镇海骆驼中学送教学设备,并助建实验楼,捐资约50万港币;1984年,包玉书捐资26.5万元建庄市兆龙小学;闻儒根捐资5万人民币,为鄞县中学、樟树中学、卖面桥小学购置电脑、收录机、电子钟等教学设备;1985年,李景芬捐资100万港币,建邱隘中学董玉娣教学楼;1986年沈文棋资助18.6万元人民币助建慈溪文棋学校;包玉刚、邵逸夫、叶谋彰、赵安中、包从兴,分别捐资6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助建镇海中兴中学(今属宁波市镇海区)等。1987年8月,港胞李惠利捐资112.5万元助建李惠利中专。1988年陈廷骅捐资25万港币,助建宁海黄坛山岙小学教学楼。同年9月3日,台胞应昌期、应明皓出巨资646.947万元(107.44万美元),重建慈城中城小学,于1991年8月10日落成。学校屋宇广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35平方米,容纳36个班级近1500名学生就读。1989年9月,陆章铨捐资43.5万元,在余姚捐建1所小学。
二 慷慨解囊,设立奖学金与基金
培育人才,需要资金。为推进人才教育培养,港台“宁波帮”为此设立各类基金与奖学金,以资助莘莘学子深造和勤奋耕耘的教师科研与对外学术交流。这是港台“宁波帮”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善举的又一体现。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港台“宁波帮”在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和中小学设立教育基金,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比如1985年,王宽诚出资1亿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为中国培育高级科技人员,为出国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后研究及学术交流机会的高校学生及研究人员提供资金支持,惠及长三角高校。上海大学设立“王宽城育才奖”。至1999年,有129人获育才奖,钱伟长在上海工作时,由他安排资助出国访问或应邀来访学者151人,举办国际会议9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4人。[8]另外,王宽诚教育基金也资助杭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等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每人经费3000美元。钱伟长后来写了《我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他在文中说:“规定是这样的:全国重点大学以外的学校,如北京工业大学、杭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大概有二三十个。这些学校每年有一个名额,让这些学校的教师也能见见世面。”[9]这里明确提到位于长三角的杭州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3所大学之中有一名教师每年可以到国外考察或学术交流。董建华兄弟也为杭州大学捐资。
浙江大学是长三角地区的著名高校,港台“宁波帮”多次设立教育基金,支持浙江大学的发展和资助教师出国考察、深造,进行学术交流,尤其是香港“宁波帮”在这方面做了重要贡献(见表4)。
表4 香港“宁波帮”为浙江大学设教育基金

从表4我们可以发现,香港的“宁波帮”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就捐资1.5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大学的发展。比如,2005年赵安中及其家人捐赠1400万元,设立“杏琴园教育基金”,明确提到该基金奖励的是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每年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和二等奖的科研项目完成者,每年奖励总额为70万元人民币。其中,获省科技奖一等奖项目,每项奖励3.5万元;获省科技奖二等奖项目,每项奖励1.5万元。次年11月18日,浙江大学“安中科技奖”首次颁奖,颁发给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平等35个个人和单位。2005年省科技奖的科技项目完成集体或个人,赵安中为获奖的教师代表亲自颁奖。
此外,包玉刚的家属也先后在长三角地区高校设立基金。比如,1993年,为纪念包玉刚先生及吴绍麟先生,吴光正(祖籍慈溪)、包陪蓉(包玉刚次女)伉俪向上海交大捐款1300万元,设立吴绍麟、包玉刚教育基金。
至于奖学金,香港的“宁波帮”也不惜财力,大量投入,在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诸如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地高校都有设立,比如,浙江大学就设有包氏奖学金。
1983年1月,包玉刚捐赠100万美元,用他的父亲包兆龙名字命名,设立“包兆龙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并成立了“包兆龙中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委员会”,由柴树藩先生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我国教育部负责实施。1985年10月,包玉刚访问浙江大学时,又捐赠100万美元作为奖学金,改称“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并由教育部移交浙江大学管理。同时成立以浙江大学校长为理事长的“包氏基金理事会”,负责出国留学人员的遴选和管理工作。由于包氏奖学金坚持“公开报名、公平竞争、坚持标准、择优选拔、按需派遣”20字方针,从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进行选派与管理,到2002年底,包氏奖学金已选派奖学金获得者326名(含原教育部派出的21人),分赴欧美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访问。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瑞士的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以及美国劳伦斯里佛莫尔国家实验室、阿贡实验室,IBM技术中心,德国西门子公司等。次年,由包氏奖学金派出的234名留学人员已经回国,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了骨干作用。至2008年,包氏奖学金为460多位出国留学人员支付奖学金,主要用于留学人员的学费、生活费、旅费及医疗保险等。
当然,对长三角南翼的家乡宁波,港台“宁波帮”在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及中小学设立奖教金与奖学金。早在1992年3月16日,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陈英烈、沈友梅、王雄夫、叶信赞、钱介行、周亨储、阮国荣7人到宁波大学访问,共同捐资15000元人民币作为奖学金。是年5月4日,鄞县茅山人沈友梅及其长子沈劭年、陈惠碧夫妇在访问宁波大学期间,向宁波大学捐资6万美元设立“沈友梅奖学金”。
台胞朱英龙是鄞县高桥镇藕缆桥人,“宁波帮”杰出代表。2001年3月,他决定每年向宁波大学捐资30万元人民币,设立以他父亲宋绣山命名的“绣山清寒奖学金”,并委托宁波大学进行管理。2001年12月4日,朱英龙亲自为获得首届“绣山清寒新生奖学金”、“绣山清寒优秀学生奖学金”和“绣山清寒考研学生奖学金”的宁波大学54名学生颁发年度总额为3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至2006年,朱英龙先生共捐资180万元人民币,资助清寒学生深造和考研。
资料显示,2004年,台北宁波同乡会王雄夫及同乡会各位乡长捐资600万元新台币,在宁波大学设立奖学金。每年的评定名额为80名,每名获奖金2000元。2005年5月20日举行首届颁奖仪式。
2007年,宁波工程学院设“王宽诚奖学金”,资金150万美元,用于奖励宁波工程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以及培训教师。
为激励家乡学子的发奋学习,港台“宁波帮”还在家乡中小学设立奖学金。比如,王宽诚家族,在王宽诚去世后,继续捐资,在中小学设奖学金。1992年宁波效实中学设立“王志诚、郑翠木奖学金”,1999年设立“王宽诚奖教奖学金”,2003年设立“孙正明、郁瑶瑛奖学金”。上述3笔奖学或奖教金都是由王宽诚的家属秉承宽老遗志所设立的。2007年6月为王宽诚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日,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向效实中学捐赠50万港元以充实“王宽诚奖教奖学基金”,三笔奖学金共计280万港元。
1985年至2004年,王宽诚及其家族在宁波东恩中学设立“王宽诚奖学金”,捐资20万元,奖励东恩中学优秀学生。1993年王宽诚家属又捐资720万港币,以奖励东恩中学、奉化师范、宁波幼儿师范3所学校的优秀学生。
一些小学也设有港台“宁波帮”奖学金。比如港胞陈廷骅于1994年对江东实验小学(四眼碶小学)捐资10万元,奖励该校优秀教师。台胞陈瑞海于1999年投资50万元,在鄞县下应(今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德培小学设立“凌云奖学金”,以培养和奖励优秀学子。
奖教金与奖学金设立的效果是显著的,港台“宁波帮”在高校、中、小学设立奖学金,起到助学、科研、学校教育作用,培养了人才。比如,浙江大学实施包氏奖学金,就培养了一大批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科技奖励;有的人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诸如1986年由包氏基金会选派的首批出国人员中的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包氏基金会理事长。在回国的4年中,他所主持的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5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前的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余海、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黄祖辉,现任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肖瑞峰,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王俊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金牛奖获得者彭群生、叶志镇等,都是包氏奖学金的优秀回国人员。浙江大学现有20多个学院的院级领导干部中,有26位是包氏奖学金获得者。[10]
三 鼎力相助,支持图书馆事业发展
书是精神食粮,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而图书馆则是传播、提供知识的重要阵地。港台“宁波帮”深深懂得这一点,为此,他们始终如一关注长三角学校图书馆建设。这是港台“宁波帮”支持长三角教育善举的又一重要体现。
学校图书馆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图书馆发展密切相关。正是基于这一点港台“宁波帮”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也关注长三角地区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尤其是香港“宁波帮”更是做出重要贡献。
最早对长三角地区学校图书馆提供捐资的是包玉刚。包玉刚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关注高校图书馆发展。1981年1月,包玉刚在广州访问期间,在与负责我国船舶、航运业的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商谈时,表示愿意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为上海交通大学建一座现代图书馆,并与柴树藩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正式达成协定。是年7月6日,邓小平会见包玉刚。包玉刚对邓小平说:“我父亲八十六,自从粉碎‘四人帮’以后,对四化建设很关心,叫我无论如何要尽力。现在兆龙饭店搞起来,在上海还要给交通大学搞个‘兆龙图书馆’”。同时,将一封捐赠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信及一张捐赠“兆龙图书馆”的支票当面交给了邓小平,并希望不要将捐款的具体数字发表。[11]1982年6月10日,柴树藩与包玉刚共同为“兆龙图书馆”奠基。在邓小平的关注支持下,1985年10月,一座2.5万平方米左右,楼高18层的上海交通大学的现代化图书馆在徐家汇校区很快完工。有各种北斗星室,有座位2400个,可藏书200万册。后受建设场地的限制,于是将余资用于闵行校区图书馆建设,命名为“包玉刚图书馆”。[12]他的女儿包陪庆后来在《继承先父遗志为培养建设人才尽我绵薄之力》的纪念文章中曾经说:“先父切身体会到要建设国家,促进生产,必须发展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人才培养。因此近年来他很注意培养人才。如在上海大学捐资建立兆龙图书馆,在宁波资助创办宁波大学以及设立中英友好奖学金和包氏奖学金等均属于同一宗旨。”[13]
包玉刚的这一义举,掀起港澳台地区捐赠图书馆的热潮,港台“宁波帮”做出了热烈响应。“影视大王”邵逸夫在1986年至1995年的10年间,就捐资1.61亿元,助建大学图书馆23座③,其中包括对长三角地区高校的捐资。比如,1987年1月12日,邵逸夫出资1亿元捐资内地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个图书馆。其中长三角地区的有华东师大(上海)、南京大学(江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3所大学,占捐建的30%。
为发展家乡宁波的教育事业,港台“宁波帮”也先后连续捐资共建学校图书馆、增添设备和图书。
宁波师范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6年9月。1988年1月,邵逸夫捐赠375万元助建宁波师院“邵逸夫图书馆”。1990年5月图书馆建成,建筑面积6710平方米,藏书49万册。1992年邹星培向宁师院捐资1.7万港元,购科技图书329册。
李达三亦于2004年捐建宁波诺丁汉大学图书楼。
与此同时,港台“宁波帮”还向中小学捐资,助推学校图书馆建设。香港巨子陈廷骅捐资37.4万元,助建效实中学图书馆楼1800平方米。1990年王明远捐款20万元建东恩中学“宽诚图书馆”。1991年,王剑伟捐资91万元助建奉港中学图书馆。为使图书馆事业得到发展,港台“宁波帮”还积极捐赠图书。如闻儒根、应启瑞、翁伟年、陈志耀、张子斌、张炳昌12位乡贤,合捐一套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善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给宁波大学,兼具参阅与收藏的双重价值。
港台乡贤还捐赠购书经费。赵安中先生向镇海南洪、骆驼小学捐赠图书经费6万元。叶泰海向奉化中学捐图书经费。
1986年,邹星培向海曙镇明中心小学捐赠购书费3000元;1989年2月、6月,包从兴向镇海中学捐资3.344万元购置图书。赵安中于2月向中兴中学捐赠图书购置费2万元。李景芬在同年向效实中学捐赠图书。1992年7月,樊恭标向象山中学捐赠图书购置费3.2万元人民币。
除对大学与中小学捐建图书馆和图书购经费外,港台“宁波帮”还十分关注宁波市、县图书馆建设,为大学及中小学学生学习提供方便。这些事例是很多的。
顾国华、顾国和既是香港富有影响的航运企业家,又是慈善家。他们为救灾捐款,兴办医院,同时为家乡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竭尽所能。1987年顾氏兄弟捐资100万港元,在北仑建“宗瑞图书馆”,该馆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楼高3层,可藏书20万~30万册,设有科技、文艺、少儿等4个阅览室,并可进行电化影视教育。1987年12月,顾国和捐款65万元,助建北仑“宗瑞图书馆”。1988年11月2日至5日,顾国华、顾国和兄弟专程从香港到宁波,参加“宗瑞图书馆”的落成典礼。1990年6月,顾国和向宗瑞图书馆捐资图书990册,计6000元。1996年顾国华捐资10万元为宗瑞图书馆购买图书。
尤其是在宁波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更不能忘记包玉刚捐资。1978年9月撤销宁波图书文物馆,恢复宁波市图书馆建制,但工作人员少,藏书不多,与宁波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不相适应。为此,促进宁波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成为港台宁波帮的一项任务。1987年10月2日,包玉刚将女儿敬献他70寿礼500万元港币捐赠给家乡建造图书馆,并于是日动工,1988年10月17日落成,命名为“包玉刚图书馆”,占地面积8328平方米、建筑面积7061平方米。其中阅览楼4层达1600平方米,有阅读座位360个;书库楼5层1508平方米,可藏书70万册,多功能厅面积达1100平方米;中门厅又层516平方米,加上后来的配套建筑用房1126平方米,馆舍的总面积为8187平方米,总造价为650万元,其中政府拨款246万元。1988年12月,市图书馆由药行街迁入新址。1990年,有藏书47万册,其中古籍9.28万册,其藏书特点是古籍医书和宁波方志较为丰富,善本多为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刻本,有清光绪至民国报刊876册(建),新的书籍各门学科较全。大中学生多到该处阅览图书。仅1990年,阅览达10余万人次,出借图书10.5万册次。包玉刚图书馆馆舍建造,有力地推进宁波市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