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河源村卷:全民参与助力精准扶贫
- 罗静
- 3914字
- 2025-04-07 18:07:59
第一节 河源村的地理与土地
河源村原来并不叫河源村。根据河源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河源村现在的“河源”二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的,这个地方最初的地名是“霜落箐”,意思就是“下霜的地方”。河源村位于老君山上,最高海拔4200米,最低海拔2500米,在这样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下,昼夜温差很大,空气容易凝结成霜,因此,河源村民们经常早上推开门眼前即是天地白茫茫一片的景象,就此把这个地方取名为“霜落箐”,即下霜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霜落箐”又逐步演变成“沙箩箐”。“沙箩箐”是白族语的音译,直到现在白族语还把河源村叫“哨唠拱”。白族语的“哨唠”说的是燕麦,“拱”就是“箐沟”的意思,直译应该是“燕麦箐”。
解放初期,河源村成立了河源完小。河源完小的首任校长把“沙箩箐”改为“河源村”,取“大河之源”之意,这里的大河指的是澜沧江和金沙江(下游叫作长江)。河源村共有13条小溪,这些小溪最终都流入这两条大河。图1-1是村委会门口的一条小溪,当地人叫作“河源大沟”。

图1-1 河源村村委会门前的河源大沟
(罗静拍摄,2016年12月)
河源村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村落,森林覆盖率为90%。最高海拔4200米,最低海拔2500米,平均海拔为2700米。河源村的辖域面积非常大,包括耕地7100亩,林地13万亩。河源村的气候差异四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气温常年低于平原地区。笔者在6月的盛夏季节赶赴河源村时,尽管北京已是39℃的高温,但是在河源村仍然穿羽绒服,尤其夜晚仍然需要烤火取暖。
一 河源村的地理地貌
河源村坐落在三江并流核心区的老君山上,是典型的高原山地村庄。“三江并流区域处于中国四大贫困区之一的青藏高寒区边缘,贫困面大,属典型的边疆(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决定了河源村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的特点”[3],这也是河源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河源村几乎都是峻陡的山坡,平整的耕地稀缺而且分散,生态景观虽然丰富但是十分脆弱。自然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三江并流地区适宜或较适宜于农业耕作和人类居住的平缓地和缓坡地(≤15°)占30.45%,可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的斜坡地(15°~25°)占24.41%,而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的陡坡地(≥25°)占45.14%。[4]特殊的地形和地貌使得当地农民很难依靠耕种土地获得丰厚的回报。据图1-2河源村的地貌可见,大片的庄稼种在山坡上。

图1-2 河源村民的土地都在山坡上
(罗静拍摄,2017年6月)
河源村民的土地基本都是在斜坡上,房子也建在山坡上,整个村子很难找到一块平地。大量陡坡地的存在,使河源村在雨季成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地,2016年7月由于暴雨导致山体滑坡,通村公路被掩埋,河源村跟外界失去联系长达两周。河源村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农业生产,三江并流保护区的8个县[5]中,除玉龙县外,其他七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对此河源村民的意见很大,因为列入国家级贫困县与否意味着中央政府所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同。笔者每次从河源村回到丽江的必经之路,是一条沿着河源大沟而行的泥土路。这条泥土路连接大理的剑川县和丽江的玉龙县,驱车送我下山的村委会干部徐阿花路经剑川县境内的时候,每次都愤愤不平地跟我说:“剑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可是你看他们的路比我们好多了。”
河源村以前一直是玉龙县的县级贫困村,直到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后才“升级”为云南省的省级贫困村,对此,村民们感觉这次的精准扶贫比以前好多了,因为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二 河源村的土地
仅就管辖面积来讲,河源村是个非常大的村庄,辖区面积108平方公里。在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上仅生活着2000多人,而贫困是困扰当地人的大问题,值得深思。河源村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供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非常少,因此村民们的生计来源以种植中药材、养蜜蜂、采蘑菇等林下经济为主,间或种些土豆,而日常生活的粮食基本从市场中购进。
河源村的村民无论是种植中药材还是粮食作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尽管河源村有13条溪流,但是这些水资源没有被利用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河源村完全没有水田,所有的田地都是旱田。这些旱田零星散落在山坡上,村民们播下去种子,然后等待收获。以下土地数据是驻村工作队在河源村实地摸底的数据。
全村共有耕地7100亩(其中:水田0亩,旱地7100亩)。截至2015年全村共种植经济作物2300亩,其中核桃1500亩。全村生猪养殖存栏2575头,山羊存栏3000头,牛存栏850头,全村水利水沟总长8.5万米,全村太阳能覆盖面积达50%,无线户户通已全面覆盖。
——河源村驻村干部《工作日志》
根据《2016年九河乡政府工作报告》介绍,河源村目前人均耕地2.29亩,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芸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河源村拥有林地1380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663.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80亩,主要种植苹果、花椒、青梅等经济林果。[6]调研发现,由于河源村是个山地村落,村民们对于土地的类型利用和划分并不十分严格,耕地和园地之间经常转换。
表1-1显示了笔者抽样调查的河源村民土地的拥有情况,这次抽样调查的数据跟九河乡政府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全一致,本次抽样数据没有进行样本代表性的验证,因此不能从抽样数据中推论河源村的整体土地拥有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河源村每户拥有的有效灌溉耕地面积是0.97亩,旱地11.25亩,林地174.93亩。数据显示河源村民土地拥有规模差异很大,比如“林地自有面积”最小的一亩都没有,最大的有518亩。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跟村民小组实地居住的地理位置有关,有些村民小组住在山顶,因此林地面积非常大,住在低洼山谷里的村民小组,便没有林地(见表1-1)。
表1-1 河源村农民土地拥有情况

在64位受访者中,有58位村民家中没有“有效灌溉的耕地”。这种情况跟该村民小组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河源的很多村民小组都坐落在山坡上,河源村的村民小组中只有老屋基村民小组建设有灌溉设施。同时,村民们种植的马铃薯、白芸豆等农作物平时并不需要灌溉。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源村的村民平均每户拥有1亩旱地,从数据频数的分布来看,50%的村民家庭拥有的旱地在6亩及以下,最多的拥有45亩,最少的没有旱地(见表1-2)。
表1-2 河源村民旱地自有面积


图1-3 河源村的旱地
(罗静拍摄,2017年6月)
河源村的园地非常少,只有恰好地处山谷中的村才会有园地。在64位被访者中,只有1位村民拥有1亩园地。此外,河源村的村民之间也有流转土地,抽样调查显示有2户和1户村民分别流转了2亩旱地和1亩园地,有1位村民承包了别人的林地,面积是14.7亩。整体来看河源村民之间土地流转的比例非常低。
河源村拥有的土地资源最多的是山林,每户人家平均拥有171亩林地。从统计数据的频数分布来看,50%的村民拥有的林地数量在170亩及以下,最多的拥有518亩林地,最少的村民没有林地(见表1-3)。
表1-3 河源村林地自有面积

三 河源村的道路
道路问题是河源村发展最大的限制。虽然河源村距离丽江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并且坐落在著名景点老君山上,但是很多河源村民却没有能够从当地的旅游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原因就是进出河源村的道路太差了,村民们自己到九河乡一趟都十分不易,更何况游客。
目前从外界进出河源村有两条道路。最主要的一条道路是先从丽江市到大理州的剑川县,然后再从剑川县进入河源村,笔者每次进入河源村调研也是走这条道路。从剑川县到河源村的这条路长11公里,其中归属于大理州剑川县的有8公里,归属于丽江市玉龙县的有3公里。这条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当时是国营木材公司为了运输木材[7]而修。20世纪90年代国营林场关闭以后,民间的砍伐十分严重,主要是大理州剑川县的农民到老君山上(河源村)砍伐木材。砍伐下来的木材同样是从这条路运往剑川县的木材市场出售。河源村民一直制止砍伐,并曾经与盗砍木材的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当时河源村的老主任带领村民们跟盗砍木材的人打过好几次架。所以对于这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河源村民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不愿意修好这条路,因为如果路修好了,盗砍木材的人进出就更加便利了,但是另一方面这条路的路况又限制了河源村民自己的外出和农产品销售。实际上,这条道路的维修涉及两个市(州)的行政管辖范围,对于这么小一段道路的建设问题,大理州和丽江市的协调工作比较困难,所以一直没有修。另外一条进出河源村的道路是2008年建成的龙源路。龙源路属于通村公路项目,直接通往214国道,河源村山上的几个村民小组由这条路即可直接通往九河乡政府所在地。龙源路连通了河源村山上的七个村民小组,但是其他村民小组如果绕行龙源路要多走30公里,因此大多数村民出行还是会选择走通往大理州剑川县的老路。
图1-4和图1-5显示的是河源村通往大理州剑川县的这条道路。道路没有硬化,雨后泥泞不堪,在2016年7月遭遇泥石流的时候,这条路被掩埋,导致河源村与外界断绝联系长达两周。

图1-4 雨后河源村的路
(徐国花拍摄,2016年7月)

图1-5 雨后驾车驶出河源的路上
(张全福拍摄,2017年7月)
道路问题是当前河源村民最大的困难,不仅仅是外界通往河源村的道路,河源村各个村民小组之间的道路状况也很糟糕。河源村整体位于高山地区,各个村民小组的分布十分分散,所以道路对于村民之间的沟通和外出都显得尤为重要。河源村村委会干部杨阿元说:
“我们最老火(恼火)的就是路,这边的基础设施每年需要100多万,(这100多万)其实修不了多少路,我们这边居住太分散。”
从河源村民小组分布(图1-6)可以看出,河源村的各个村民小组之间相隔甚远。最远的白岩村民小组距离河源村村委会有20多公里的山路,即便开车也要2.5个小时。

图1-6 河源村委会村民小组分布
(九河乡政府提供,2017年6月)
抽样调查显示,河源村道路类型中,超过一半(56.3%)的道路是泥土路。泥土路是完全没有做硬化处理的道路,在雨雪天气中坑坑洼洼,机动车辆几乎无法通行。21.9%为砂石路,当地人叫“弹石路”,即路面是用石子铺成,略好于泥土路,但是机动车行驶起来十分颠簸。全村只有20.3%是水泥或柏油路(见表1-4)。
表1-4 河源村道路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