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通过本书的研究,拟达到以下目标:①构建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利用调研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厘清电动汽车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各因素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以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②对我国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进行系统回顾,从政策颁布年度、发布主体、政策形式、政策激励环节等方面展示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掌握目前我国在私人需求侧出台政策的现状和特点;③通过大量调查数据来了解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认知,并利用联合分析法剖析其对不同类型政策的偏好程度,从消费者微观视角探讨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相关特征和改进策略;④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政策对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影响,探究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有效性;⑤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在现有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旨在从多个角度促进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综合政策框架体系,并利用选择实验模型进行验证;⑥根据上述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提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政策改进建议。

二 研究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已取得了全社会的共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发展电动汽车作为规划中的重要一项,并明确指出国家和政府机构应强化其推广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私家车出行所引发的尾气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致因。由此可见,鼓励和引导我国居民积极应用电动汽车,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理论意义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应该从生产领域(上游)着手,调控对象应该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电力、石油、水泥等企业,而忽视了消费领域(下游),即居民消费对降低碳排放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碳排放都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特别是人类消费行为。电动汽车是一种全新的交通出行工具,必然要求消费者改变出行方式和使用习惯。要想推广电动汽车,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本书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丰富了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完善了电动汽车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第二,基于消费者视角,对现有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电动汽车推广的策略和理论,并可促进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应用;第三,电动汽车采用行为是微观主体消费行为的一种,也是一种环保行为,而引导促进消费者采用电动汽车的政策是一项具体的公共政策,因此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公众消费、环保行为和公共政策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第四,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从生产领域延伸至居民消费领域,有利于拓展节能减排政策研究的领域和丰富其研究内容。

(二)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交通出行特别是私家车出行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与日俱增。由于反弹效应和杰文斯悖论的存在,只有通过调整居民消费需求,建立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从微观消费者层面着手,分析电动汽车激励政策对消费者采用意愿的影响,探讨何种政策措施会促进消费者更倾向于采用电动汽车,这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实施能源价格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