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书选择了一个现实中的困厄问题,也是理论上的难点问题——居委会行政化作为研究的主题。尝试做出这样的一种努力:一方面,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对以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展开系统性梳理、批判性反思以及创造性重构,以厘清国家与社会关系在中国基层场域中的现实展演,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式——国家中的社会;另一方面,提出“结构-主体-关系”作为观察、分析与理解的三维视角,深入考察基层社区场域中以居委会为轴心的互动实践过程,以期解释居委会行政化的历史由来、行动逻辑与改革困厄,以及现实中居委会去行政化的改革之殇,发现居委会现实运行中被既有体制所吸纳与控制过程中所隐藏的“被动行政化”逻辑,析出作为对基层政府拟制与延续的居委会行为惯习中所嵌含的“主动行政化”面相。

本书以时空为经纬,从居委会的历时变迁、结构运作与现时互动所编织的“真实网”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结构-主体-关系”三维分析框架、行动者理性决策的概念工具以及不带预设的描述性话语,以基层社区所存在的“多元主体”互构协变的关系实践为表述场域,通过分析长时段、多次别的实证调查所取得的经验资料、文献档案以及政策法律文本,对居委会的现实状貌进行丰富描摹与深入研析,对社区治理实践中不同主体、不同界面、不同领域的互动逻辑、策略构成以及行为选择进行深描,以回答以下问题:居委会的自治属性是如何行政化的,这一过程中居委会如何发展出对行政体制逻辑与惯习的“拟制与延续”,进而造成居委会的困境。

本书聚焦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以发生在历史中、现实社区场域以及政策法律文本中的居委会的运作实践与改革案例为文本,通过追踪和辨析基层社区场域中存在的“行政”力量,以及在此影响下居委会的角色扮演、行为选择以及互动策略,发现“居委会去行政化的悖论”。研究发现,居委会行政化是历史积淀、现实情势以及制度建构的非预期结果,是在基层场域中多元主体理性权衡、策略博弈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存在“三重面相”。首先,居委会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缺乏政治、文化、历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的捭阖互动与历史性流变,居委会的产生将是不可想象的;其次,国家治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吸纳与统合的逻辑,实现了行政权力在基层社区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居委会被动行政化的过程;最后,社区治理与互动过程中居委会通过拟制与延续的策略,主导了基层社区的治理秩序与关系实践,体现了居委会主动行政化的策略过程。

本书章节安排如下。本书除导论外,由五章展开论述。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第二章的研究内容,旨在对国家与社会理论视角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重构,继而从“结构-主体-关系”三个维度建构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历史研究,对应第三章的研究内容,主要通过文献档案资料以及不同时期法律文本的定性分析梳理居委会的历史由来以及不同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居委会平台上的流变。第三部分为经验研究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经验研究由彼此独立但存在密切关联的三个主题构成,该部分以以居委会为轴心的基层社区空间中的互动实践为依托,通过一系列“结构与制度”和“过程-事件”的深描与细研,展现居委会行政化的过程及其全方位表征。第四部分为提升回应部分,主要涉及第六章的内容,通过对居委会行政化议题的再认识、再评判、再提炼,对本书的关键论点——居委会去行政化的悖论,做出简要的总结与归纳,提炼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居委会平台上所呈现的“国家中的社会”,继而进行居委会改革再出发与服务转向的社会想象。

关键词:居委会 被动行政化 主动行政化 去行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