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婚前夜

一下午,杨衣差不多做好了半只鞋,也陆陆续续的来了两三个村里的人卖葛根。

今天一共收了差不多150多斤葛根,刚从大伯娘兰香那里得到的钱,差不多都花完了。

看着天色不早了,便打算还是先去做饭。

刚起身,就听见外面传来大伯娘喊自己的声音:“衣姐儿,这材料我找齐了。”

杨衣接过,见大伯娘急着要走,也没有多留,只道:“我明天下午做好,后天一定能用上。”

大伯娘放心的点点头,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去。

应该也是回家忙着做饭吧?杨衣猜想道。

因着中午的菜还剩着一些,便再做个素菜配着吃就好了。

看着家里最多的白菜,最后还是炒了一大盘白菜。

又蒸了两碗蒸蛋,杨小丰和他大舅母两人分着吃。

天色渐渐黑了,一家人围着堂屋的桌子,吃起饭来。

简单一顿饭,还是让人吃的心满意足。

天气渐渐凉了,早晚都透着凉意,杨衣也不会带着小孩子去外面走耍了。

匆匆洗好碗,就回到小屋里去,准备睡觉。

想着这些柴,杨衣突然冒出一个新颖的想法,这木材能烧炭嘛?若是能成也是一个进项。这里都是贵价碳,平头百姓根本用不了,自己走个平民路线,一定能大赚。

想着烧炭的事,杨衣渐渐进入梦乡。

盛秋的夜晚,像是大自然精心调制的温柔梦境。皎洁的月光如薄纱般倾洒在大地上,为万物披上一层银白的光辉。村庄里,袅袅炊烟已消散在暮霭中,取而代之的是从农家小院里透出的暖黄色灯光。

田野间,作物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秋虫在草丛里不知疲倦地吟唱,那声音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乐章。

偶尔有一只野兔,竖着长长的耳朵,警惕地在田埂间穿梭,随后又消失在朦胧的月色里。

村边的小河潺潺流淌,水面上波光粼粼,月光洒在河面上,宛如碎银闪烁。

河边的垂柳,细长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山顶上,几棵高大的松树,在秋风中傲然挺立,它们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与这宁静的秋夜对话。

在这样的盛秋夜晚,空气中弥漫着冷空气和泥土的芬芳,让人陶醉其中,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疲惫,只愿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静静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一夜好梦,杨衣醒的还挺早,去灶房里面帮忙。

烧了热水,还蒸了馍。

冬天,多有咳嗽的状况,因着前两年家里贫,杨衣打算做个润肺梨汤。

灰蒙蒙的天空透出光线来,漫进木格窗时,杨衣已将砂锅稳稳架在泥灶上。

她垂首解开粗布围裙,露出里面浆洗得发白的月白中衣,腕间银镯轻晃,舀起一瓢清冽的山泉水注入锅中。

竹篾筐里躺着六个黄澄澄的秋梨,表皮带着自然的粗粝斑点。

这些梨还是霍欢给的,一直没舍得吃。杨衣指尖灵活地旋动水果刀,梨皮如卷云般剥落,露出羊脂玉般的果肉。

她将梨对半剖开,用银匙仔细剜去果核,再切成大小均匀的滚刀块,每一刀都带着多年操持厨灶的利落。

当梨块在沸水中微微翻涌,她转身掀开陶瓮,取出提前晾晒的干百合与陈皮。

陈皮是去年梅雨季晒的,深褐色表皮布满细密褶皱,散发着醇厚药香;百合则是山中采撷,烘干后蜷曲如精巧的小喇叭。

这些食材被她轻巧地撒入锅中,水面顿时浮起点点莹白与暗褐。

最后登场的是罐底沉淀的老冰糖,杨衣用木勺敲下两块,琥珀色的糖块坠入汤锅,在热气中缓缓融化。

她执起长柄木勺顺时针搅动,看梨肉渐渐变得半透明,汤汁泛起温柔的米黄色涟漪。

灶膛里的柴火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混着梨汤蒸腾的甜香,在狭小的厨房里织成绵密的暖意。

当杨母踏进厨房,杨衣熄了灶火,将梨汤盛进粗陶碗。

乳白的雾气袅袅升腾,碗边凝着几颗晶莹的水珠,她对着碗口轻轻吹气,水面漾起细密的波纹,润肺的甜香漫过整个屋子。

见杨母来了,两人便一起将梨汤舀出来,盖好。

杨衣就着梨汤吃了两个馍,便打算去和杨石商量烧炭的事。

杨衣说了个大概,杨石一天觉得能行,况且这山上还可以上去,枯树也多,烧炭可是纯赚不亏的。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绝好的地方建造炭窑,应该选择在背风且靠近水源和山林的地方,便于取水和运输木材。

两人转悠一圈,决定选在上次摘木耳的北面,既有水有柴,又隐蔽无人知晓。

本着就地选材的原理,决定用石头和泥土建造炭窑。

叫上杨谷先在地面挖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坑,坑壁用石头砌好,再用黏土涂抹缝隙,保证密封性。

窑顶用树枝和泥土搭建,留出通风口和装料口,通风口用于控制火候和排烟,装料口用于放入木材。

因着新做的窑需要7-10天左右才能干透。

杨石与杨衣收拾收拾回家了,又把那棵枯树上结的木耳摘回家。

回家后休息片刻,杨衣又接着做起昨天的那双鞋来。

因着杨开明天就结婚,于是杨老爹一行人便去帮忙了。

家中只留了杨衣和大嫂张秀兰,两姑嫂互相忙着手里的活,互不干扰。

忙了几刻钟,杨衣已经脖子酸痛了。她耐性没有张秀兰好,便打算出去转悠一下。

正好去瞧瞧这古代人如何娶亲,自己还是第一次见。

刚走进大伯杨铁山家,就是一副热闹的氛围。

杨衣有礼貌的规规矩矩的喊了人。往里走去,一路看着,往里走。

因着是乡里人家,也没有多豪华的布置,只在家里剪了一些红纸贴着。

又将床单被罩之类的换成了红色,家里的垃圾之类的已经打扫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