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太祖饶命!

林斌稍微缓了缓,整理下思路,继续忽悠。

“这句话。

说起来虽然有点难听。

但对于周边生产力低下但享有独特地理环境优势的小国来说。

却不难接受。

它们有大量的粮食。

有大量的水果和海鱼等等剩余资源。

它们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没有能力生产比如丝绸、陶瓷和茶叶等等来自大明又无可取代的奢侈品。

这些东西是我们老祖宗花了几千年时间,一代代总结经验,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改良,才达成的技术领先。即是说,这些东西是老祖宗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另一个技术饭碗。当田地因为天气原因或者某些自然灾害,种不出粮食了,咱们还可以用这个技术产品来换东西,填充饥肠辘辘的肚子。

海外诸国没有这个技术积累。

它们必须向大明购买。

必须用它们大量剩余的农产品或者海产品来作交换。

双方互换资源互通有无贸易互利,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大明与海外双赢。

然而大明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

皇帝与大臣争权失利。

比如上一代皇帝也许能用个人能力和威望压制朝堂。

而下一代被士绅集团精心培养出来的皇帝上台,这种压制和平衡就会变成了信赖和退让。

为了确保皇权牢固,新皇帝还有可能会将海外利益统统转让给扶植自己上台帮助自己稳固皇权的朝中重臣及其背后利益集团。

再等后面上任的皇帝意识到不对。

已经无可追悔。

一句话。

大明自正德之后。

永久地丢失了海外所有的贸易地盘和海贸能力。

这里面巨大的利益被沿海的士绅集团联合朝中重臣给私分了。

如果大明此刻是郑和舰队出海的永乐朝,那么饥荒问题可以通过海贸粮食来缓解,税收也可以通过大明海外贸易和贸易港口来获利,解决钱荒的困境。

这个活水源头在弘治时期没了。

或许你们后辈。

会觉得弘治皇帝贤明,有着‘弘治中兴’之誉,堪比汉文帝和宋仁宗。

现实却是,你们大明皇帝在弘治时期开始,便断灭了大明本可最后用以续命的海外贸易。

大明目前困局是数千年以来最难的一次。

内有天灾来袭全国粮食失收。

士绅占地九成不纳粮。

反而囤积居奇。

高价吸血。

夺走了占地一成还要纳税供养全国的老百姓最后的土地。

老百姓无衣无食无田无地无依无靠只能起义反抗。

大明官府剿抚无粮。

饥民复叛。

再抚再叛。

如此恶性循环。

皇帝别说没有钱粮在手,即使有,也会被朝中大臣勾结地方通过银子纳税这个货币流向控制权掌握在手,皇帝有钱粮其实也等于无。

更不要说钱粮出京即漂没三成这种光明正大拿走的惯例了。

士绅集团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利益。

他们才是国家的控制人。

皇帝不是。

皇帝做事还要通过太监作为代言人。

掌握的权力,跟明初洪武永乐时期早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了。

有些过于信赖太监和威望较低的皇帝甚至被家奴太监所欺瞒,太监反借皇帝之名争权夺利,骂名恶名归于皇帝。再加上士绅挑动民意,大明后期的皇帝,除非能占领道德高地,否则寸步难行。这一点,想必陛下你最有体会不过了。

无粮无钱无权兼内乱。

老百姓无地无食。

救命海贸丢失。

边军勾结朝臣巨商走私外族,甚至引敌进军消灭友军,明里暗里养寇自重。

如此之多的问题放在一个五千年来气温最低天灾最多的小冰河时期,再加上一个急于求成且没有自己权力根基甚至善政不出紫禁城的年轻皇帝……”

林斌说到这。

朱由检听得满头大汗又满脸羞愧。

他现在忽然明白兄长天启皇帝为什么会任用魏忠贤那个老太监对朝堂折腾来折腾去了。

也明白正德皇帝为什么会胡闹一般进行各种狗血的奇葩操作了。

更明白为什么弘治皇帝为什么会被文臣再三称颂了。

原来骂得最凶的那个。

反而是好皇帝。

赞得最多的。

却不是对大明对国家未来最有好处的皇帝。

“朱由检诚心祈求,求林太岳赐教大明之救国良方。”朱由检心想,此人真不愧有后世张居正之称,看其眼光格局,甚至还在张居正之上。他赶紧整理衣冠,肃容下拜,以最谦虚的态度,求对方说一个救国良方。

林斌赶紧将朱由检扶住。

对方是皇帝。

又好面子。

有这个态度差不多了,总不能让他真的跪下来叩头。

唐正忠反应更快,同时在另一边搀扶住朱由检:“陛下勿忧,我们自当全力以赴。”

林斌先是沉吟了好一会儿。

朱由检直等着心焦。

偏偏不敢催。

好半天。

林斌缓缓的开口:“身为皇帝,能力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格局,有度量,心气要稳,遇事能忍不能忍之事,遇人能忍不能忍之人。亦即是能容天下之大,能容天下之民,方为天下之主。

有些事是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但它是真急不来。

而且皇帝看见的未必是真相。

居于宫中的皇帝不会知道下面的人瞒着他在背后做了多少事。

他也不知道表面看起来道德君子的贤臣,是不是鱼肉乡民蛀空国家的地方一霸。

一个皇帝信赖倚重的朝堂重臣阁老。

说不定是海贸走私的庇护者。

无数海盗倭寇。

是他和他家族联盟的棋子。

皇帝要对此一无所知,还想海贸或者平寇,那是千难万难。

边军世家,有可能是里通外族养寇自重的军队毒瘤,偏偏还手握重兵盘踞地方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取而代之的根基之前,皇帝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若敢硬除,说不定很快就会换一个新皇帝。

大明这个国家是如此之广阔,养育亿万之民,里面每天不知道发生多少时艰之事。

皇帝居于深宫,耳目闭塞。

对外信息少之又少。

若有权有人。

有军队。

有威望。

遇到好天时国力上升,那么有可能当一个有为皇帝。

无权。

被培养拥立。

信赖朝臣回报利益,自然只能垂拱而治。

若让利于各方势力人称贤君。

也不必沾沾自喜。

实则更像是一个被众多势力用道德削减权力架空起来高高在上的深宫囚犯。

若抛开局限。

论国之治。

私以为皇帝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意识到。

谁是最支持自己的人。

谁才是真正愿意拥戴皇帝和维护国家秩序的力量根源。

不是朝臣。

不是太监。

不是军队。

也不是天下士子。

而是一直以为被上层忽略形同蚂蚁那般默默劳动默默为国奉献一切的亿万老百姓。

他们才是真正劳动者和纳税者。

他们才是国家的根基。

他们才是自己人。

对他们好一分。

好一厘。

他们也会对皇帝和国家返还一万分的回报。

如果皇帝没有意识到天下老百姓才是其基本盘所在,没有利用万民之力行使自己的意志,那么这个皇帝和国家的利益,必定被隔分两者的中间利益阶层所垄断和谋夺。

皇帝能力其实无论高低。

能容。

方为天下第一。

做事切莫急于求成,更忌朝令夕改。

有许多事,做了就会上当,越做越错,越错越做,如此循环,难以抽身。有时候不动如山,反而可能是最佳选择,同时可能会等到敌人犯错。

总结治国有三。

一为明,能明世间之理,方为大明之君。

二为忍,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容四海之广阔,方为天下之主。

三为民,能为天下亿万之民做事,行爱民如子之举,倡华夏文明之辉,方为人间之皇。”

朱由检听后。

心中有种醍醐灌顶的明悟。

原来皇帝要这样当,之前怎么没人这样教我?

他肃容。

向林斌一揖到地。

虽然对方并不是自己的老师,但这些话,胜过昔日帝师千万里之多。

林斌上前扶起。

微笑道:“皇帝不可无钱无粮无人,短时期我们会给予陛下最大力度的支持,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

至于回报,我们不取大明一分,不拿老百姓一毫。

只取海外诸地的丰富资源。

大明若愿共同开发。

那我们两个世界将平等共享海外资源,双方互惠互利。

我们种花家是继承华夏文明一脉相传的先行者,愿以生产力强大的工业国实力,为华夏文明平行世界兄弟之邦带去燎原星火,未来与大明共同进步,合作共赢。”

唐正忠在旁边补充了一句:“陛下,我们目前已经与东汉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势力合作共赢。”

“三国刘备?”朱由检大愕,还有汉昭烈帝合作在我前头?

“不光是刘备,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是合作对象。”

这句话是凌霄说的。

他过来。

就是来看老朱家热闹的。

林斌说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该是洪武大帝暴揍崇祯这个不肖子孙的精彩时刻了。

凌霄一边说。

一边打开时空门。

将洪武十五年时空已经等着脸都黑了的老朱拽过来。

“你这个废物,亡我大明,看我不揍死你!”老朱满肚子气要爆炸了,他看见全场唯一穿着龙袍的朱由检,直接飞起一脚,踹在朱由检的胸腹之间,将朱由检踹翻在地,又扑上去饱以老拳,一边打一边骂。

“太祖饶命!”朱由检别说打不过,即使能打过也不敢反抗朱元璋,只能咬牙忍痛。

“闭嘴,我没你这样的废物子孙!”老朱一听更加生气了。

“爹,您别气坏了身体。”朱标同样被凌霄拉了过来。

“你也来打,这是你的种!”老朱怒不可遏。

“太残暴了……”

朱棣挤在时空门那边看得直摇头。

大哥,你说你死那么早干嘛,连后代都没有好好管教就死了,现在大明要亡国了,你让爹他怎么不生气嘛~

一不留神。

他也被凌霄拉了过来。

朱棣顿时满头问号,这跟我没关系啊?我只是看热闹而已,拉错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