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一

湖北文理学院院长 丁世学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首先,我们非常荣幸能承办本次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在虽然立秋,暑湿犹盛,承蒙各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拨冗光降。参加今天大会的不仅有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这是一次学术的国际盛宴。在此我谨代表本次会议的承办方——湖北文理学院向主办方——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湖北省史学会、《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和诚挚的欢迎!

众所周知,创办于1900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每5年举办一届,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停办外,迄今已举办21届,是当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国际盛会,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美誉。2015年8月23—29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是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大会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拥有114年办学历史并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共同承办。

2015年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贺信并致辞。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国文明之长。欢迎各位专家从对历史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真知灼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也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曾经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研究史”。他还以“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的告诫,昭示了历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极端重要性。

因此,为了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加强沟通,深化文明,历史研究永远有着非同凡响的崇高性和严肃性。中外历史学者们融汇古今,切磋琢磨,取精用宏,其优秀成果必将汇入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河,泽被深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历史研究、历史学科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了长足的发展。毋庸讳言,今天由于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的历史学科内外均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内部来讲,包括理论的创新、人员的交替等,可能需要我们转换思路,变换视角,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意义。我们也明显看到,无论是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视角的丰富,社科理论的借鉴,还有国内国际学者们交流对话的深入等方面,均显示历史学科已经并正在取得更深刻更丰富的成绩。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论文主题涉及领域比较全面,包括政治、经济、交通、文化、考古、社会、家庭、宗教巫术、疾病和艺术等方面,诸多问题细致深刻,显示出各位专家学者们不拘一格的问题意识和跨学科的理论水平。

从外部来讲,历史学科确实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当代社会证明自己的活力?如何延伸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可能不仅需要加强历史学者业内的合作交流,正如今天这样的学术会议,还需要与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与非职业的历史学家,与各种媒体包括纸质与电子媒体的合作与对话。

本次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国内外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国内国际历史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沟通和对话,推动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并探讨历史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作为承办方和东道主,我想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襄阳市。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邻随州市,南界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襄阳市辖襄州、襄城、樊城三区,南漳、保康、谷城3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市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鱼梁洲旅游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74.41平方千米。全区气候上属亚热带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气候温润,无霜期较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境内珍稀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襄阳市最主要的河流是汉江,境内汉江全长216千米,有30条支流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千米,占襄阳市总面积的88%。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宗教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及多处宗教场所。与韩国、美国、俄罗斯、巴西、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均结有友好城市。

襄阳西接川陕,东临江汉,南通湘粤,北达中原,是鄂、豫、渝、陕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秦汉以后襄阳多为历史重镇,尤其在中古时代。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记述,襄阳中古时代800多年的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

襄阳历史源远流长。贤达胜士光彩照人,千古佳话长留清芬。

首先,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历史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三国时期又是襄阳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以刘表抚荆开始,中经诸葛亮《隆中对》发轫,继而有三国鼎立,到羊祜策源,贾充坐镇指挥的西晋灭吴,三分归一,襄阳见证了汉末三国的风云际会。这里一度是全国学术文化的中心地,百姓名士的庇护所,是诸葛亮等三国优秀人物沉潜涵泳的大课堂,是多个政权激烈争夺的古战场。《三国演义》120回中有24回故事发生在襄阳,三国文化现存有50余处遗址遗迹。2009年襄阳市继河北涿州和河南许昌后第三个获得“三国文化之乡”称号,并同时获批建立全国第一家“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落户于湖北文理学院。

宗教方面。东晋高僧释道安驻锡襄阳长达15年,讲经弘法,分张徒众,统一佛教姓释,创立僧律戒规,编撰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奠定了佛教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佛教里程碑式的人物,影响深远。襄阳一度成为全国的佛教传播中心。

艺术方面。2011年襄阳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成为湖北省第一个、中国第9个“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襄阳历史上人物荟萃。政治家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庞统,唐朝张柬之等,文学家和诗人有唐代的孟浩然、张继、皮日休等,史学家有东晋习凿齿,艺术家有宋代米芾等。

近年来襄阳不断有影响重大的考古发现,出土有诸多精美器物。枣阳郭家庙、曹门湾曾国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曾国疆域及都城变迁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料,首次发现曾国最大的车坑和马坑,出土的诸多乐器对研究先秦礼乐制度意义重大。2016年又发现27座六朝隋唐砖室墓。现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文物保护考古工作正在展开,这是湖北继三峡、南水北调工程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考古行动,共涉及境内文物点44个,其中襄阳地区31个,分布在老河口、襄州、枣阳。目前,已经发现汉代墓葬及明清建筑遗址。这众多的考古发现,一方面说明襄阳历史和文化的丰厚,另一方面珍贵的地下资料将对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大的支持。

襄阳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250米,是中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最负盛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点古隆中,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躬耕陇亩”“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典故代代相传,脍炙人口。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重修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观星台、棋盘石等众多景点。隆中景区是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点,更是三国旅游线的起点和主要客源集散地。作为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及其文化已经成为襄阳的一张城市名片。襄阳市还举办了“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又称“诸葛亮文化节”,形式灵活多样,是“文化襄阳”的重要组成部分。

襄阳历史影响深远。韩国至今沿袭汉朝建制,设有襄阳郡,保留有岘山、汉水、鹿门、太平门等襄阳的地名。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上海、天津等地都有以襄阳命名的街道和公园。

历史的辉煌照耀今天,我们今天的创造亦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我们希望保有、珍视、研究并适当开发这些难得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这是作为襄阳人及湖北文理学院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希望获得校内外、市内外乃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支持。继2010年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七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后,今天我们又迎来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小雅·鹿鸣》说“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1917年2月,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到了长沙,毛泽东与同学肖植藩联名致信:“远道闻风,令人兴起……今者愿一望见风采,聆取宏教。”现在,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襄阳,机缘难得,我们湖北文理学院教师正可朝夕请益,必将获益良多。有了各位的支持,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我希望会有这么一天,当大家再次在此聚首,襄阳及湖北文理学院能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成绩,作为答谢和回报。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生活愉快,预祝本届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