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事如痴如醉的文官

王阳明在1499年第三次参加会试,这一次不仅通过了,还参加殿试中了进士,且进入朝廷为官,被分配到了工部实习。明朝的工部负责营造工程事项,所以王阳明第一份差事是为王越修建坟墓。

王越是谁?

王越是明代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儒将之一,也是王阳明的偶像之一。

王越本是一名文官,但他对文职没什么兴趣,反而对军事如痴如醉,于是皇帝便任命他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自此,明朝才在对蒙古人的反攻中开始扭转局势,战绩赫赫。从1467年开始与蒙古兵团打交道,一直到1498年病逝于甘州军营的三十多年中,王越共取得了十三场中小型战役的胜利。整个明朝的文臣中,无人能打破这个纪录。也因为这些战功,王越被朝廷封为“威宁伯”,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因立军功而被封为“伯”的文人之一。

为王越修建坟墓这件事令王阳明兴奋异常,除了跟偶像有关,还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可以调遣那么多人。于是,他把工地变成了“战场”,休息时,他就排兵布阵让工人们演练“八阵图”。当王越的坟墓修建完毕时,那群工人也已成了一批可以直接投入战场的民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都沉浸在完成任务的喜悦中。此时的他哪里料得到,自己未来的成就将远高于自己的偶像。

1499年冬日的一天,一颗流星从北京上空划过。明朝钦天监的官员们认为,这颗流星是老天爷警示世人而发的一个信息,应该和边疆战事有关。

北方的边疆战事自然跟蒙古人有关。王阳明知道机会来了,向皇上递了一道《陈言边务疏》,里面谈了很多要改变的问题,而且还拿出了一份改变现状的计划。

王阳明本以为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不承想他的收获只是换了个岗位:皇上把他从工部调到了刑部,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工作内容是审核已审结的案件,看是否有冤假错案。

这当然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皇上能采纳他的建议!

未能得偿所愿,王阳明变得消沉,尤其是在进入刑部工作后,他看到了很多从前没接触过的黑暗现实,这些都在消磨着他实现理想的信心。

他发现,一些案件的审理,依据的根本不是法律法规,而是皇上和达官贵人的心意。他发现,大牢里每天都弥漫着喊冤声,狱卒的鞭子和棍棒上永远都有未干的血迹。他发现,犯人们蓬头垢面,皮包骨头,在一个个狭小的牢房中与蟑螂和老鼠争夺着地盘。他还发现,这小小的一方监狱竟也有克扣犯人、中饱私囊的事儿!

可是发现了又能怎么样,除了按自己良心做事,能做一件是一件之外,他什么都改变不了,更无法释放自己那颗向往成为圣人的心!

1501年秋天,奉命在江北审问案情的王阳明在工作之余上了九华山。他的人生价值绝无可能在这烦琐无趣的工作中实现,他对此心如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