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苏凡的看法

会议就此结束,但它带来的震荡,却在每个与会者心中久久不散。去向一个高中生请教高考命题?这在高考恢复数十年的历史上,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下午两点,一辆黑色的公务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杭大附中的校园。

车辆在行政楼前停下。杭大附中的校长赵振国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是个身材微胖,笑容可掬的中年人,看到谢明下车,立刻快步迎了上来。

“谢主任,各位专家,欢迎莅临指导!”

赵振国的态度十分热情。

“赵校长客气了,我们就是过来随便看看,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谢明和他握了握手,语气平和,“特别是想和你们学校的苏凡同学聊聊。”

赵振国心里了然,脸上的笑容更真诚了些:

“应该的,应该的。苏凡同学是我们学校的骄傲。这孩子,确实与众不同。他现在应该在他那间专属教室里自习。我带各位过去?”

“有劳赵校长了。”

一行人穿过绿树成荫的校园小径。午后的校园很安静,只有远处操场隐约传来学生运动的喧嚣。

他们来到一栋相对僻静的教学楼三层,在一个挂着“教师研讨室(三)”牌子的房间门口停下。与其他教室不同,这间教室的门是关着的。

教室门被轻轻叩响了三下,不疾不徐,带着某种试探和礼貌。

苏凡抬起头,目光平和地望向门口。

门被推开,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着深色夹克,面容儒雅,但眼神锐利的中年男人。

他身后跟着三个人,两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严谨的中年女士。四个人身上都带着一种长期伏案工作和身居高位涵养出的沉稳气度。

“苏凡同学,没打扰你吧?”

领头的中年男人开口,声音温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他目光在简洁的教室里扫过,最后落在苏凡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苏凡站起身,微微颔首:

“谢老师,您好。几位老师好。”

他认得为首的男人,谢明,那个在去年夏天,决定了他命运走向的关键人物之一,高考命题组的核心成员。

虽然具体职务他并不清楚,但其分量,不言而喻。至于后面三位,面生,但看这阵仗,显然也不是普通角色。

谢明侧身,简单介绍:

“这三位是我们高考命题组的老师,这位是负责数学组的王教授,这位是负责语文组的李教授,这位是负责理综组的陈老师。”

他没有过多介绍职务,但“负责XX组”这几个字,已经足够说明一切。

苏凡再次点头致意:“王教授好,李教授好,陈老师好。请坐。”他指了指教室里仅有的几张空椅子。

谢明摆摆手,示意不必拘谨,他自己拉了张椅子坐下,开门见山:

“苏凡同学,我们这次来,是想听听你对今年高考命题的一些想法。”

这话一出,空气似乎都凝滞了片刻。饶是苏凡心性沉稳,也微微有些意外。高考命题组,国之重器,其工作的保密性、严谨性不言而喻,现在却纡尊降贵,来征询一个“重读生”的意见?

但他面上不显,只是平静地问:“谢老师,您是指哪方面?”

谢明看着他,眼神深邃:“都可以谈。你去年说过,觉得题目,尤其是数学,偏简单了。我们想知道,你所谓的‘不简单’,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话问得直接,甚至有些尖锐。去年苏凡那句“难度太低”的评价,在特定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可以说是促成本次会面的直接原因之一。

苏凡沉默了几秒,像是在组织语言。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或许能将他那个疯狂想法付诸实践的微小契机。

他的金手指只能在高考考场上发挥作用,要想利用它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就必须让那些真正有价值、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问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

“谢老师,各位老师,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比较浅薄,仅供参考。”他先是谦逊了一句,接着话锋一转。

“我认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固然要考虑覆盖面和基础性,但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挑战性。”

“哦?怎么说?”谢明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旁边的三位专家也凝神细听。

“比如,现在的题目,很多时候还是侧重于对已知知识点的熟练运用和解题技巧的掌握。这当然很重要,是基础。但能不能,适度增加一些需要更深层次逻辑思辨,甚至需要一点探索精神的题目?”

苏凡的语速不快,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地传达。

“比如,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不能更深入一些?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用在化学题里,或者数学模型用在生物分析上,而是需要学生真正理解不同学科背后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关联。”

李教授点了点头,似乎表示赞同。

苏凡继续说道:

“再比如,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像数学和物理,能不能在试卷的最后,设置一两道真正有区分度的‘压轴题’,它的难度不仅仅体现在计算量或者技巧的繁复上,而是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王教授镜片后的眼睛眯了眯,追问道,“能具体一点吗?”

苏凡迎向王教授探究的目光,心中微微一动,知道关键的部分来了。他必须说得巧妙,既要达到目的,又不能显得突兀和不合常理。

“比如……”苏凡斟酌着词句。

“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更接近现代科学前沿的概念背景,当然,不是要求学生去解决那些未解难题,那不现实。

而是说,能否设计一些题目,其解题思路或者所用到的模型,与某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方法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这样既能考查学生的核心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顿了顿,仿佛在思考更具体的例子:

“就拿数学来说,我们知道,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有些古老而深刻的命题,本身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技巧。

比如……嗯,像黎曼猜想这类问题,虽然其本身的证明是世界级的难题,但它涉及的素数分布、复变函数等知识,其思考方式,它的那种探索边界的精神,能不能通过某种形式,设计成高中生能够理解和尝试解答的‘简化版’或者‘关联性’问题?”

他说出“黎曼猜想”这四个字时,语气尽量平淡,仿佛只是随口举的一个极端例子。

王教授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似乎在快速评估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陈老师也微微蹙眉,显然觉得这个想法过于大胆。

谢明没有立刻表态,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轻响。他看着苏凡,似乎想从这个年轻人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这个建议,确实……石破天惊。

将黎曼猜想这种级别的难题,哪怕是简化版或关联问题引入高考?这步子迈得太大了。

苏凡没有回避谢明的目光,坦然道:“我不是说直接考黎曼猜想本身,那对考生不公平,也超出了教学大纲。

我的意思是,能否借鉴这类重大难题所体现的探索精神和思维方式,设计出一些新颖的、能够真正激发顶尖学生潜能的题目?让高考不仅仅是检验过去所学,也能成为点燃未来探索火花的一个契机。”

他将落点放在了“激发潜能”和“点燃火花”上,这听起来更符合教育的宗旨。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风雨声。

谢明停止了敲击桌面的动作,沉吟道:

“你的想法很大胆,也很有……启发性。”他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

“我们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除了数学,其他科目呢?”

苏凡又简单谈了些关于语文作文题能否更贴近思辨、理综题能否更注重实验设计思想等方面的看法,但核心的、他最想传递的信息,已经通过刚才那番关于数学压轴题的讨论,悄然埋下了种子。

整个交流过程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谢明和三位专家问得很细致,苏凡也回答得滴水不漏,始终保持着超越年龄的冷静和条理。

最后,谢明站起身:“苏凡同学,谢谢你今天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课题组会仔细研究。你安心准备考试,不要被其他事情分心。”

“应该的。谢谢各位老师。”苏凡也站起身相送。

谢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带着三位专家转身离开了教室。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渐行渐远。

苏凡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直到那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他缓缓吐出一口气,重新坐回椅子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雨似乎小了一些,天色依旧阴沉。

谢明他们会采纳他的建议吗?尤其是关于那个“关联性”难题的部分?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剩下的,就看这颗种子,能否在高考命题组那片严谨而厚重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