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
- 张中奎
- 1037字
- 2025-04-28 18:18:20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无论是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还是形而下的田野调查研究,都应当持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不应该脱离自身所处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就当下中国乡村研究的学者而言,主要出于对乡土社会的关怀,对乡民的同情及怜悯,以及为改造乡土社会的激情所驱动,这种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入世情怀,“救世”思维模式,可以作为研究者田野调查时所应拥有的情感,而不能作为与研究对象沟通时所持的价值立场。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解释模式,如费孝通的“双轨政治”、杜赞奇的“经纪模型”、黄宗智的“三角结构”、张研的“双重统治”、徐勇的“二元权力体系”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兴起的乡村社会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关系研究,倾向于用近代西方的国家——社会理论去检验中国的乡村社会,先后用宗族论、士绅论、精英论、权威论、文化网络论等学术话语加以解释,侧重宗族、士绅、精英、权威、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而普通民众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被视为懦弱、顺从、无知的群氓,其所起的作用往往被忽略、被遮蔽。“传统史学的研究局限于社会上层,而将社会下层排斥于研究的范畴之外。其实,社会下层才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5]尤其是清代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的研究,如果我们将眼光向下,聚焦到普通苗民[6]身上,或许会发现另一个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的生活图景: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与中央王朝的博弈过程中,苗疆的普通民众与土司、衙役乃至流官处在一个博弈、制衡的互动社会网络中,他们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社会惯例,必须遵守一定的界线,不断地自我调适,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都同样受到权利义务关系的制约,以保证各自相安无事。
在苗疆发展史上,明代长期经营苗疆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苗疆“生界”附近汉苗杂居区域设立了许多小土司。特别是在清代开辟苗疆之后,清王朝政治力量伴随着军事力量进一步深入苗疆,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得以大规模的开发。美国的保罗·柯文早就指出:“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的变异幅度很大,要想对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而不满足于平淡无味地反映各组成部分间的最小公分母——就必须标出这些变异的内容和程度。”[7]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传统中国的内地[8],还需要将研究视野扩大到中国范围内的边疆民族区域的乡村社会,深入研究下去,由此才能真正地、详细地和全面地理解、认识清代乡村社会与中央王朝错综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