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魂穿永乐,死囚翻身
- 大明救时:我陪宣宗缔盛世
- 寿州云中君
- 1305字
- 2025-04-18 20:02:32
腐臭的稻草堆里,张琰猛然睁开眼睛,喉咙里呛出一口血沫。
“这是……哪儿?”
刺骨的寒意从青石地板渗入骨髓,他低头一看,自己身上套着一件破烂的灰布囚衣,手腕被生锈的铁链磨得血肉模糊。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本是21世纪的历史系研究生,熬夜赶论文时猝死,再睁眼,竟成了大明永乐年间一个同名的落第举子!
原主张琰,字明远,因在诗会上题写“靖难非正统”五字,被锦衣卫以“诽谤君父”之罪下狱,秋后问斩。
“穿越就穿越,怎么直接进死牢了?!”张琰挣扎着坐起来,铁链哗啦作响。
牢房外传来狱卒的嗤笑:“张举人,别白费力气了。汉王殿下亲自批示的案子,您啊,等着凌迟吧!”
汉王?朱高煦!
张琰瞳孔一缩。作为研究明史的专业人士,他太清楚朱高煦的狠毒——这位永乐帝的次子,历史上曾活活烤死劝谏的大臣!
正绝望时,牢门突然“吱呀”一声打开。
“都退下。”一个清朗的少年声音响起。
张琰抬头,看见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站在牢门口。他身着杏黄色蟒袍,腰间玉带上悬着龙纹禁步,面容俊秀如画,唯独左眉上一道浅疤平添几分凌厉。
朱瞻基!
未来的明宣宗,此刻还是皇太孙!
少年挥退狱卒,独自走进牢房。腐臭的空气让他皱了皱眉,却仍蹲下身与张琰平视:“你就是那个写‘靖难非正统’的张琰?”
张琰心跳如鼓。历史上朱瞻基虽以仁厚著称,但此刻他眼中闪烁的,分明是猎手般的锐利。
必须破局!
电光石火间,张琰突然重重叩首:“殿下明鉴!臣那诗另有深意!”
“哦?”朱瞻基指尖摩挲着腰间的螭龙玉佩,“那你且说说,建文帝的‘正统’比我皇爷爷的‘靖难’,高明在何处?”
牢房里死一般寂静。
张琰知道,下一句话将决定自己是千刀万剐,还是绝处逢生。他缓缓抬头,直视朱瞻基的眼睛:
“建文迂腐,削藩激变;永乐雄才,北征漠南!”
少年皇孙的睫毛微微一颤。
张琰趁热打铁,竟背诵起《明实录》中评价朱棣的段落:“陛下五征漠北,七下西洋,修《永乐大典》以彰文治,迁都北平以镇国运——此非天命所归,何为正统?”
朱瞻基突然笑了:“你可知,就凭‘天命所归’四字,足够让汉王府的人再给你加个‘谄媚君上’的罪名?”
这是试探!
张琰深吸一口气,决定赌一把大的:“殿下今日亲临诏狱,不正是为‘天命’二字?”
螭龙玉佩“啪”地一声砸在青石板上。
朱瞻基猛地掐住张琰的喉咙,声音却轻得像羽毛:“狂生,你可知自己在说什么?”
张琰被掐得眼前发黑,却挣扎着指向牢房小窗——那里正对紫禁城的方向:“洪熙元年五月……东角楼……火药……”
这是历史上朱高煦派人炸东角楼暗杀朱瞻基的未遂事件!
少年的手指骤然松开。
“你……”朱瞻基眼中第一次露出震惊,“从何处知晓这些?”
张琰咳着血笑起来:“殿下若留我一命,臣愿以‘先知’之能,助殿下……躲过汉王杀局。”
三更梆子响时,诏狱大门轰然洞开。
张琰披着朱瞻基的狐裘大氅,在锦衣卫的护送下走向东宫。身后,狱卒头子正对着汉王府密探赔笑:“大人明鉴,是皇孙殿下硬要提人……”
夜风吹散血腥味,朱瞻基忽然驻足:“张琰,你可知我为何救你?”
不等回答,少年皇孙望向太庙方向,轻声道:
“皇爷爷常说,帝王之道,在于用‘非常之人’——比如道衍和尚,比如……能预知未来的狂生。”
张琰望向星空,恍惚看见历史的星河正在脚下流转。
这大明,我要让它换个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