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富尔真相

达尔富尔战略地位显赫,毗邻乍得、中非、埃及和利比亚。那里发现石油之后,中国进一步拓展和非洲国家的关系,目的之一就是资源,石油自然首当其冲。

中国为非洲发展提供的贷款无任何附加条件,相比之下,美国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施加影响的惯用作法备受冷落,这让华盛顿怒不可遏。试想,当中国既慷慨解囊又援建公路和学校时,有谁愿意捧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苦酒不放手呢?

2006年11月,中国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规模前所未有,40多位非洲国家首脑出席,其中就包括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马里、安哥拉、中非、赞比亚、南非、苏丹等国家。

其间,中国和尼日利亚、南非签订了石油协议。协议总额达22.7亿美元,中海油获得尼日利亚一处大型近海油田45%的股份,着手扩大那里的石油产量。到2008年,中国从该项目得到日均17.5万桶原油的回报。而此前,尼日利亚一直被华盛顿视为埃克森美孚、壳牌、雪佛龙等美英石油巨头的地盘。

2006年,中国约30%的进口原油来自非洲,中国对尼日利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的投资超过80亿美元,还与加纳协商12亿美元的电气化改造贷款,这些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与此相比,受美国操纵的世界银行对南部非洲地区的投资总共才23亿美元,而且条件苛刻。

中国的石油外交引来了华盛顿的无端指责,称“从源头控制石油”十分不当。但不要忘了,至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外交的重点一直是确保在全世界获取石油。威廉·恩道尔(F. William Engdahl). 中美在非洲的石油新冷战:是达尔富尔?傻瓜,是石油……(China and USA in New Cold War over Africa’s Oil Riches: Darfur? It’s the Oil,Stupid...).Global Research, 2007-05-20, http://www.globalresearch.ca/index.php?context=va&aid=5714。

自1999年以来,中国累计在苏丹投资额达150亿美元,中石油是苏丹最大的外资公司,仅油田开发就投资50亿美元,还在苏丹境内铺设了一条管道,从取得租让权的1区、2区、4区通往苏丹港。2005年,苏丹成为中国海外石油的第四大进口国,到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的8%来自苏丹南部地区。苏丹日产石油50万桶,运往中国的石油占到其总产量的65%—80%。同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进口650万桶,年增长约30%。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估计,中国几年内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石油进口国。这一现实成为中国扩大对非洲外交活动的动力。

苏丹的油田主要集中在南方,那里长期动荡不安。叛乱活动主要受到美国的暗中支持,目的就是把盛产石油的南方从北方分离出去。2005年4月,苏丹政府宣布在南部地区发现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油田,美欧主流媒体不但充耳不闻,而且使劲炒作达尔富尔爆发的冲突。

华盛顿派国务卿鲍威尔出面,谴责喀土穆政权在达尔富尔的“种族屠杀”行为。但此事之前并无真凭实据,只有华盛顿和其麾下的非政府组织给达尔富尔贴上“种族屠杀”的标签。如果这种做法被国际社会接受,就等于为北约在苏丹进行政权更迭大开绿灯,华盛顿可以轻松染指苏丹的主权。为达到渲染的目的,“华府”甚至邀请了好莱坞影星乔治·克卢尼,此人刚被媒体披露为同性恋,巴不得利用人权这样的话题来为自己贴金。

2006年11月,在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的一次在线采访中,负责人口、难民和移民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伦·绍尔布赖直言不讳:“达尔富尔发生的种族屠杀是对人权的肆意践踏,美国对此高度重视。”小布什政府一再强调,达尔富尔种族屠杀早在2003年就已开始,但意大利法官安东尼奥·卡塞塞率领的联合国5人调查组在2004年报告中的结论却不同,他们认为达尔富尔没有发生种族屠杀,只是存在严重的侵犯人权现象。同上。

在达尔富尔,反对苏丹总统巴希尔的有两个组织:一是人多势众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二是正义公平运动。约翰·加朗是苏丹人民解放军(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武装力量)的首领,此人曾在臭名昭著的美国班宁堡特种部队学校受训,并且直至2005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国在该地区重点扶植的对象。自从苏丹南部发现石油后,美国就往那里运枪运弹,为当地的冲突火上浇油,导致上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冲突地区的武器交易多由军火商具体操办,其中不乏维克多·布特之流,此人曾是克格勃的间谍,现在把生意做到了美国。

2003年2月,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人明纳维以政府无视达尔富尔地区为由,号召向巴希尔政权发动进攻,目的是在苏丹建立联合民主政权,其实就是政权更迭。同上。

2006年2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北约在达尔富尔部署军队,同时请求联合国给予在当地的“维和”部队更大授权。一个月后,小布什总统呼吁北约增兵达尔富尔,目的就是控制中国潜在的石油来源。虽然达尔富尔处于联合国和非盟的维和部队的保护之下,但负责联合国特派团的英国人托尼·普雷纳和其下属利用职权为当地叛乱分子提供武器,苏丹政府多次予以谴责。佚名(Anon.). 联合国官员热议联合国和非盟特派团行动(UN Oficials Hold Heated Dis cussion About UNAMID Movement). Sudan Tribune,2012-06-14, http://www.sudantribune.com/spip.php?iframe&page=imprimable&id article=42920。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不忘加紧训练非洲叛军,把过去几十年培训拉美反政府武装的一套把戏又拿了出来。“国际军事教育和培训计划”就是专为乍得、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喀麦隆和中非等苏丹周边国家量身定做的。要知道,苏丹人民解放军、全国民主联盟(苏丹反政府运动的联合组织)、东部阵线以及达尔富尔叛乱分子都得到厄立特里亚的支持,有些还把总部建在那里。

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在邻国乍得有生意,它们投资37亿美元修建了一条石油管道,起点是乍得中部靠近达尔富尔的多巴,终点是喀麦隆境内大西洋沿岸的克里比,日输送能力16万桶,为美国炼油厂提供原油。2003年,正当“达尔富尔种族屠杀”被大肆渲染之际,乍得—喀麦隆输油管道也开始正式运作,美国由此获得了控制达尔富尔石油的立足之地,可以把中国潜在的石油来源据为己有。

为了获利,它们不惜和乍得“终身”总统伊德里斯·代比相互勾结。总统其人专制腐败,曾被指控为达尔富尔叛乱分子提供美制武器。代比还加入了美国欧洲司令部的“泛萨赫勒倡议”,训练其军队打击“恐怖主义”,而达尔富尔地区多数部落的信仰正是伊斯兰教。

依靠美国的军援和训练,代比在2004年发动了第一次暴乱,拉开了达尔富尔冲突的大幕。总统卫队中有不少人来自达尔富尔,代比就利用他们为反政府组织提供越野车和武器。事实上,美国政府对代比的支持就是达尔富尔流血冲突的导火索。苏丹政府虽采取了行动,但却以失败告终,悲剧愈演愈烈。同注[2]。

非洲问题专家基思·斯诺指出:“美国实现在达尔富尔乃至整个非洲之角的军事企图,目前主要靠部署在达尔富尔的非盟维和部队,北约为这些所谓的‘中立维和部队’提供地面和空中支援,美国则在后面坐镇指挥。苏丹境内狼烟四起,既有美军的秘密行动,也有美国训练的‘叛乱组织’,它们从邻国乌干达、乍得、埃塞俄比亚潜入苏丹,而那些国家也不乏美军的身影。”同上。近年来,美国国际开发署对乍得等南部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大幅削减,但军援却节节攀升。

相反,中国却向乍得及整个非洲地区伸出援助之手。2006年,中国政府领导人访问了至少48个非洲国家,当年8月,中国接待了来访的乍得外交部部长,双方恢复了自1997年以来中断的外交关系,中国也开始从乍得进口石油。乍得外交部部长宣布,中国投资乍得石油开发一事“进展顺利”,称中国提出的条件“比乍得之前与西方签署的合同更为公平”。同上。

说来难以置信,中国对乍得的经济投资在促进乍得经济发展与稳定的同时,也对平息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点非洲联盟和联合国维和部队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但是,华盛顿和雪佛龙总部的一帮人却因此而大为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