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神秘第三方

段局长静静地听着工程师们的议论,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对先进技术的渴求和对国家战略优先级的坚持。

他太理解他们的心情了!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份资料真正的来历。

“够了!”

段局长猛地一拍桌子,声音不大,却像惊雷一样打断了所有人的议论。

见到会议室安静下来。段局长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沉声道:

“同志们!请注意你们的身份和纪律!

这份资料的来源和背景,目前属于国家最高机密!

在座的每一位都学习过保密手册的,现在不是讨论国际形势和飞机引进优先级的时候!”

不管在哪个年代,保密纪律是铁律,不容触犯。

工程师们立刻噤声,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而紧张。

他们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议论已经越界了。

“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评估这份资料!”

段局长指着桌上的资料,语气放缓,但依然带着命令的口吻:

“我要你们立刻根据这份资料,分析如果我们国家要自行生产这款飞机,需要哪些关键设备?总的投资规模大致是多少?

以及,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可能的技术援助,有哪些现有的或者可供引进的发动机型号,可以作为这款飞机的替代选择?”

李部长提出的问题,让工程师们再次陷入了困境。

自行生产?

现在华夏才刚解放,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得可怜。

GMD在败退前,将能带走的设备没有留下的,带不走的则全力损毁。

留下的除了遍地的残垣断壁,就只有少数勉强能修复运转的老设备。

要生产这样一架技术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米格-15的飞机,其所需的精密机床、航空铝材、特种焊接工艺、高精度检测仪器……几乎所有的关键环节都需要从零开始,或者完全依赖外部援助。

“首长,这……这不是优先级的问题了。”

徐顺寿苦笑着摇了摇头,语气中充满了面对现实的无奈。

“您也知道咱们的底子。

就连生产米格-9,都完全得依靠苏联的技术援助。

如果要专门为了这款飞机引进一整套生产线,那耗费的外汇和资源,将是天文数字!

即便是苏联能够以成本价供应,我们也无力同时运作两个项目。”

陆小鹏也皱着眉头附和道:

“是啊,局长。

如果苏联真的愿意出售这款飞机,那引进生产线还有些说法。

但如果不是苏联的……其他国家有这个技术水平,而且愿意帮咱们建厂的,又能有谁呢?

而且,就像徐总工说的,把宝贵的资源用在这里,而不是优先解决战斗机的生产问题,从国家整体航空建设来看,是不是……”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他们依然认为,优先级最高的应该是能够提升空军战斗力的米格-15,而不是这样一款性能超前的教练机。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僵硬。

段局长看着这些满腹才华却又深陷现实泥沼的工程师们,心中五味杂陈。

他理解他们的困境,也理解他们的坚持。

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段局长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份资料的真正来历和意义,他将很难说服这些务实的工程师全心投入评估工作。

这份资料背后隐藏着的机会,实在是太重大了,重大到足以改变华夏航空工业的未来。

他宣布暂时休会,起身去了隔壁办公室,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低声汇报了几句,然后认真听取着电话那头的指示。

挂断电话后,段局长回到会议室,他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甚至带上了一丝少见的激动。

他环视众人,放缓了语气,一字一句地说道:

“同志们,你们刚才问,这份资料如果不是苏联的,那是谁的。

你们问,如果能引进这款飞机,为什么不优先引进米格-15。

你们问,现在咱们底子这么薄,怎么可能生产这样的飞机……”

他顿了顿,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工程师们都屏住了呼吸,预感到接下来将听到石破天惊的消息。

李部长先是目光炯炯地扫视了在场众人,然后才揭开谜底。

“这份资料……确实不是苏联提供的。

它的来源,是一个……暂时保密的第三方。”

会议室里发出了几声轻微的吸气声。

暂时保密的第三方?

在这个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年代,任何“第三方”都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机遇。

“这个第三方,”段局长继续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兴奋。

“他们设计并成功试飞了这款飞机,而且……他们愿意和我们合作开发华夏版本的机型!”

“合作?”陆小鹏愕然。

“不仅是合作!”

段局长加重了语气,他的手掌在桌面上轻轻一拍,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个第三方……愿意和我们共同投资,研发华夏版的教练机。

他们愿意提供外汇、设备、技术支持!”

这句话,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在会议室中炸响。

所有在场的工程师,包括一向沉稳的徐顺寿,以及刚才还在坚持优先引进米格-15的陆小鹏,全都如同被施了定身法一般,愣在了原地。

他们的嘴巴微微张开,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仿佛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这个对技术和设备封锁严密的年代,在这个他们因为落后而备受“憋屈”的时刻,竟然会有一个“神秘的第三方”,带着如此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来寻求华夏合作?

这怎么可能?!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吊扇依然不知疲倦地转动着,但似乎连它的声音都变得遥远而不真切。

工程师们脑海中一片空白,随即,无数的可能性和疑问像潮水一样涌来。

这个第三方是谁?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合作是真是假?

但无论如何,眼前这个消息所蕴含的巨大希望,像一道闪电,瞬间击穿了他们心中的无奈和不甘。

他们手中的资料,此刻仿佛不再是一份简单的教练机设计图,而是一把钥匙,一把通往华夏航空工业腾飞的钥匙。

他们瞪大了眼睛,彼此对视,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惊、怀疑、以及……一丝难以置信的狂喜。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