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汉匈局势
西汉建国伊始,北方便面临着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匈奴的严重威胁。匈奴在春秋战国以后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分别形成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楚汉战争时期,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相继征服周围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
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对汉朝边境进行肆无忌惮的侵扰和掠夺。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刘邦却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七日不得食。在这危急时刻,刘邦只得采用陈平的“奇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才得以解围。此役让刘邦深刻认识到匈奴的强大,从此再不敢轻易用兵于北方。
此后,惠帝、吕后以及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和亲”政策是将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赠送大量财物,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和平。匈奴贵族并未因此停止对汉朝边境的侵扰。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在边境地区,匈奴的骚扰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得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许多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商业活动也受到严重影响。例如,一些靠近匈奴的城镇,原本繁荣的集市变得冷冷清清,百姓们不敢轻易外出耕种和贸易,生活陷入了困境。
尽管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但匈奴的侵扰依然时有发生。他们常常在边境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掠夺,抢夺百姓的牲畜、粮食和财物。一旦汉朝军队前来围剿,他们便迅速撤离,凭借着骑兵的机动性,让汉朝军队难以捉摸。这种长期的骚扰使得汉朝边境地区的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不过,在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下,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了繁荣时代。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力已相当充沛。据史书记载,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廪尽满,而府库余财”,甚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在民间,是“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以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与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
随着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和亲”等消极防御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他开始积极准备反击匈奴的侵扰,将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而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汉武帝得知了西域大月氏的存在,这为他制定新的战略提供了契机。
联合大月氏战略的提出
汉武帝即位后,一直将解决匈奴威胁视为首要任务。在积极筹备军事反击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了大月氏的信息,这成为他制定新战略的关键契机。
当时,汉朝与匈奴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匈奴凭借其强大的骑兵部队,频繁侵扰汉朝边境,给汉朝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尽管汉朝在“文景之治”后国力有所增强,但匈奴的势力依然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战略来削弱匈奴的力量。
从匈奴俘虏的口中,汉武帝了解到,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秦汉之际,大月氏势力强大,攻占了邻国乌孙的土地,并与匈奴发生冲突。汉初时,大月氏多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大月氏被匈奴彻底征服,月氏国王被杀,头颅还被做成了酒器。此后,月氏人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
汉武帝敏锐地意识到,大月氏与匈奴之间的深仇大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他开始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从政治角度来看,联合大月氏可以在匈奴的西部建立一个盟友,形成对匈奴的东西夹击之势,从而分散匈奴的兵力,削弱其在汉朝边境的军事压力。同时,与大月氏结盟也有助于提升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打破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在军事方面,大月氏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其游牧民族的特性使其具备较强的骑兵作战能力。如果能够与大月氏联合,汉朝在对抗匈奴时将获得更强大的军事支持。而且,大月氏熟悉西域的地理环境和匈奴的作战方式,这对于汉朝制定针对性的军事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汉武帝还考虑到了西域各国的态度。在张骞出使之前,东方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对西域各国都还没有太大的影响,匈奴是唯一有影响力的强大力量,西域各国或多或少都间接地受制于匈奴。如果汉朝能够联合大月氏,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就有可能争取到更多西域国家的支持,形成一个反匈奴的联盟。
基于以上分析,汉武帝提出了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战略构想。他认为,这是一个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终彻底战胜匈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于是,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这一决策为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拉开了序幕。
张骞应募出使
在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后,朝廷迅速发布了招贤榜。这一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京城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次出使西域,要穿越匈奴的地盘,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的危险,许多人虽对招贤榜有所关注,但大多只是观望,不敢轻易应募。
张骞,出生于汉中郡成固县(今陕西城固县),是一个充满热血与抱负的青年。他自幼胸怀大志,渴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张骞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敢。他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同时也勤奋好学,对地理、历史等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深知匈奴对汉朝边境的侵扰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为抗击匈奴出一份力。
当张骞得知朝廷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激动。他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绝佳机会,尽管他清楚此次出使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毫不畏惧,毅然决定应募。在众多应募者中,张骞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的自信和坚定的神情,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了他的决心。
一同参与招募的其他人,情况则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希望能为国家效力;有些人则是为了获取财富和地位,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还有一些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并没有真正做好面对危险的准备。在应募者中,有一位名叫李勇的年轻人,他身材瘦小,但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机灵劲儿。他应募的主要原因是想借此机会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还有一位名叫王强的中年人,他是一名商人,希望通过这次出使西域,开辟新的商业路线,获取更多的财富。
在应募者们接受朝廷的选拔时,张骞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他不仅对西域的地理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还展现出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在面对考官们的提问时,他对答如流,思路清晰,让考官们对他刮目相看。而其他应募者,有的在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有的则表现出了对危险的恐惧。最终,张骞成功入选,成为了出使西域的使者。
张骞接到任命后,心中既感到兴奋又充满了责任感。他深知此次出使任务的艰巨性,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开始积极准备行装,招募随从。他挑选了一百多名身强体壮、武艺高强的人作为随从,其中包括一些熟悉西域地理和语言的人。他还准备了大量的财物和礼品,用于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在出发前,汉武帝亲自召见了张骞。汉武帝对张骞寄予了厚望,他鼓励张骞要勇敢前行,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使命。张骞向汉武帝表示,他一定会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带着汉武帝的嘱托和朝廷的使命,张骞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