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京城一月有余,巾帼书院的规划已经初具规模,我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这一天,一位宫女急匆匆地赶到女相府,递上一封烫金请帖:“女相大人,太后娘娘明日设宴,特邀女相参加。“
我接过请帖,有些意外。太后向来深居简出,极少设宴邀客,这次为何突然邀我?
“除了我,还有哪些人受邀?“我问道。
宫女答道:“据奴婢所知,受邀者大多是朝中命妇和宫中女官,还有几位太后娘娘的故交。哦对了,晏大人也在受邀之列。“
晏殊也被邀请了?这更加奇怪了。我仔细查看请帖,上面写明宴会的主题是“赏梅品茗“,地点在慈宁宫的梅园。看来表面上只是一场普通的春季雅集,但我心中隐约感到,这次宴会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转告太后娘娘,我定当准时赴宴。“
宫女行礼退下后,我立刻派人请来欧阳修,询问此事。欧阳修捋着胡须思索道:“老夫也觉得蹊跷。太后一向深居简出,近年来更是极少过问朝政。这次突然设宴,邀请你和晏殊,恐怕有特别用意。“
“会是针对女学的吗?“我忧心忡忡地问。
欧阳修摇头:“不至于。太后虽然守旧,但并非不近人情。况且太子对女学支持甚力,太后不会公然反对。我猜测,太后此举或许是想了解一下女学的情况,或者有什么其他事情想当面与你商议。“
“无论如何,这是个接近太后,为女学争取更多支持的好机会。你要好好把握。“老人家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道。
次日清晨,我特意选了一套得体而不失大气的衣裙,既显示对太后的尊重,又体现女相的官方身份。临行前,我又检查了一遍要带的礼物——一套亲手绘制的《百花图》和一盒上好的西湖龙井,都是根据宫中传言,太后喜爱的物件。
到达慈宁宫门口时,晏殊恰好也刚刚到达。他今日一身藏青色锦袍,显得格外清俊挺拔。见到我,他微微颔首:“苏女相也收到邀请了?“
“是啊,真是意外之喜。“我微笑回应,心中却在揣测他对此次宴会的看法。
晏殊压低声音:“我打听过了,太后此次设宴,表面上是赏梅品茗,实则是想考察一下你和女学。皇后和淑妃对女学态度不一,在太后面前多有言论,太后想亲自了解一二。“
我心头一紧:“是想支持还是打压?“
“不清楚。“晏殊摇头,“但机会难得,务必要好好把握。若能得到太后支持,女学在宫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随着一声“太后驾到“,宴会正式开始。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缓步而来,虽已年过半百,但气质雍容,威仪不减。皇后和淑妃一左一右陪伴在侧,其他人则按位分列两旁。
“今日春光明媚,老身难得兴起,请各位来赏梅品茗,闲话家常。大家不必拘礼,尽情享用便是。“太后和蔼地说道。
一时间,宴席宾主尽欢,觥筹交错。我注意到,席间太后的目光时不时落在我的身上,似乎在观察评估。皇后则始终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偶尔与身边的命妇低声交谈;而淑妃则显得更加活跃,不时与各位宾客攀谈,气氛融洽。
酒过三巡,太后突然开口:“听闻苏女相在城南创办了一所'巾帼书院',专为女子授业解惑,可有此事?“
宴席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稳了稳心神,起身回答:“回太后娘娘,确有此事。巾帼书院是在太子殿下支持下创办的,旨在为有志向学的女子提供一个正规的求学场所。“
“哦?“太后微微挑眉,“那么,这书院教授些什么内容?“
“除了经史子集等传统经典外,还有医术、算学、家政等实用知识。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既明理知礼,又能在特定领域有所专长的女子。“我详细解释道,“这些女子将来无论是相夫教子,还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服务社会,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皇后插话道:“女子读书未必是坏事,但需把握分寸。若一味追求才学,却忽视了妇德妇行,反而有失偏颇。“
语气虽然委婉,但明显是对女学的质疑。我正要回应,淑妃却先开口了:“皇后娘娘言之有理。不过依妾身看,苏女相做事向来谨慎周全,想必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
这明显是在为我解围。我感激地看了淑妃一眼,接着说道:“皇后娘娘的关切很有道理。巾帼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才学的培养,也重视德行的教育。我们相信,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
太后听完,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些:“苏爱卿说得不错。老身年轻时也曾习过一些诗书,确实受益良多。只是当时没有专门的女学,多是在家中由父兄或私塾先生教导。如今有了巾帼书院,倒是方便了许多。“
这话一出,宴席上的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太后作为宫中最尊贵的长辈,她的态度往往能影响许多人的看法。她对女学表示认可,无疑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趁热打铁,我奉上准备的礼物,并诚恳地说:“太后娘娘明察秋毫,女学正是希望能够给更多女子提供接触知识的机会。不瞒太后娘娘说,巾帼书院不仅招收官宦家庭的女子,还为一些家境寒微但有才学的女子预留了名额。我们希望,知识的光芒能够照耀到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女子身上。“
太后听完,露出赞许的微笑:“难怪太子对你赞不绝口。这份胸怀和远见,确实不凡。“
就在气氛越来越好的时候,一位年长的命妇突然发问:“女相大人,听说巾帼书院不仅教授学问,还让女子参与政事议论,这是否有违祖训?毕竟'女子无才便是德',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这是个尖锐的问题,瞬间将气氛推向紧张。我察觉到,这位命妇应该是被人指使来发难的,目的是在太后面前给女学抹黑。
我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平静地问道:“不知夫人从何处听说巾帼书院教女子参与政事议论?“
那命妇一时语塞,支支吾吾地说:“这...这是听别人说的。“
“原来是道听途说。“我微微一笑,“实不相瞒,巾帼书院确实会讲授一些朝政常识,但目的并非让女子干预政事,而是让她们能够理解丈夫或父兄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从而更好地在家庭中提供支持和理解。“
“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恕我直言,这并非出自经典圣训,而是后人的偏见。孔子曰'有教无类',教育原本就是面向所有人的,不分男女。“
这番回应既不卑不亢,又切中要害,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点头。那位命妇见状,还想继续追问,却被太后轻轻抬手制止了。
“好了,今日是赏梅品茗的雅集,不是朝堂辩论。“太后温和但不容置疑地说,“老身倒是有个提议:既然巾帼书院已经开始招生,何不邀请一些宫中女官前去学习?甚至老身身边的一些年轻宫女,若有意愿,也可去书院旁听。“
“这是个绝妙的主意!“淑妃立刻附和,“妾身府中也有几个丫鬟聪明伶俐,一直想学些字,不如也送去巾帼书院学习?“
皇后见状,也不好再持反对态度,微笑道:“确实是个好主意。我宫中也有几个丫头颇有灵性,若能读书识字,服侍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太后满意地点头:“那就这么定了。苏爱卿,你看何时方便安排?“
我心中狂喜,脸上却保持着得体的微笑:“随时恭候太后娘娘派人前来。巾帼书院定当竭尽所能,不负太后娘娘和两位娘娘的厚望。“
宴会结束后,我与晏殊并肩走出慈宁宫。夕阳西下,将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没想到会如此顺利。“晏殊感叹道,“太后不仅没有反对女学,还亲自提议让宫中女官去书院学习,这是变相的官方认可啊!“
我点点头,心中依然激动不已:“是啊,能得到太后的支持,女学在宫中的地位将更加稳固。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那位命妇的发难显然不是偶然,背后必有主使。“我分析道,“守旧派虽然暂时被压制,但并未放弃反对女学。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晏殊赞同地点头:“你说得对。胜利来之不易,更需倍加珍惜。接下来,我们要将巾帼书院的第一批学生教好,用实际成果说话,才能让那些反对的声音彻底消失。“
“就是这样。“我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宫墙,坚定地说,“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女学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投射在地上,交叠在一起,就像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几日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太后派人送来了一份诏书,正式任命我为“女学总督“,负责监督全国女学的发展和管理。这意味着女学不再仅仅是一项个人倡导的事业,而是获得了朝廷的正式认可和支持。
更令人惊喜的是,诏书中还明确提到,将从内库拨款五万两白银,专门用于支持巾帼书院和其他女学机构的发展。这笔资金足以支持巾帼书院扩建校舍,增添教学设施,甚至在条件成熟时,向江南等地区扩展分院。
“太好了!“欧阳修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地拍案而起,“有了太后的支持,女学总算是名正言顺了!那些反对的声音,也不敢再那么嚣张了。“
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是啊,能得到太后的支持,真是意外之喜。看来那场宫宴,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欧阳修捋着胡须,意味深长地说:“这恐怕不仅仅是宫宴的功劳。据老夫所知,太子近来多次在太后面前提及女学的好处,尤其强调了女学对于培养合格母亲、提高下一代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这些话显然打动了太后。“
“此外,“他压低声音,“淑妃也在暗中助力。她本身就受过良好教育,一直支持女子读书明理。这次太后下决心支持女学,淑妃的劝说肯定功不可没。“
听到这些背后的故事,我心中满是感激。太子的开明支持,淑妃的暗中助力,再加上晏殊等朝中重臣的鼎力相助,才让女学能够如此顺利地获得官方认可。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理念正确,道路就不会孤单。
当晚,我在女相府设宴,邀请了所有为女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包括欧阳修、晏殊、王太医等。宴席上,众人举杯同庆,为女学的正式获得朝廷认可而欢呼。
席间,晏殊少有地畅怀大饮,脸上泛起了红晕。他举起酒杯,向我致意:“苏女相,敬你一杯。没有你的坚持和勇气,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我也端起酒杯:“晏大人过誉了。若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一人之力又能做什么呢?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也是所有渴望知识的女子的胜利。“
欧阳修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你们啊,都别谦虚了。来,老夫提议,再干一杯,祝愿女学事业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众人齐声应和:“祝女学事业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酒过三巡,宾客们陆续告辞。最后只剩下晏殊一人还坐在院中的石桌旁,望着天上的明月,似乎有些醉意。
“晏大人,夜深了,该回去了。“我走过去,轻声提醒。
晏殊抬头看我,眼神有些迷离:“苏女相,你知道吗?我有时会想,若是我妹妹还在世,若是她能接受正规的女学教育,或许她的人生会完全不同。“
我在他对面坐下:“人生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选择。你的支持,就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晏殊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真的相信,女学能够改变女子的命运吗?“
“我相信。“我坚定地说,“知识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很多扇门。有了知识,女子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出路。“
“更重要的是,女学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还在教导女子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晏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得好。看来我的决定是对的。“
“什么决定?“
晏殊从怀中取出一封信:“这是我刚收到的家书。我在老家的一处庄园,准备捐出来作为江南地区的第一所女学分院。只等朝廷批准,就可以开始筹建了。“
我惊讶地看着他:“晏大人,这...“
“不必惊讶。“晏殊微微一笑,“我既然选择了支持女学,就会尽我所能。那处庄园靠近苏州,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很适合作为学堂。我已经托当地的亲友开始物色合适的师资了。“
我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晏大人如此慷慨,女学事业必将因你而更加兴旺。我...我不知该如何感谢才好。“
“不必言谢。“晏殊站起身,郑重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为了那些和我妹妹一样,渴望知识却无门可入的女子;也为了我自己,弥补过去的偏见和误解。“
他看着我,眼神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柔和:“更为了你,苏眉。为了你的坚持和勇气,为了你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能与你共同推动这项事业,是我的荣幸。“
听到他直呼我的名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没有纠正他的称呼,只是微笑着说:“那我们就并肩前行,共同见证女学的成长和繁荣。“
晏殊深深看了我一眼,点点头,转身离去。月光下,他的背影显得格外挺拔而坚定。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个曾经极力反对女学的男人,如今却成了最坚定的支持者;这个曾经严厉批评我的对手,如今却成了最可靠的盟友。人心的转变,往往比制度的变革更加深刻和持久。
夜深了,我回到屋内,站在铜镜前,看着镜中的自己。短短几年间,我从一个女扮男装的“状元郎“,变成了堂堂正正的“女相“和“女学总督“。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和艰辛,却也收获了超出想象的成就和支持。
镜中的我,眼神坚定而明亮,仿佛在诉说: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坚持初心,梦想终会实现。
巾帼书院即将迎来第一批学生,我也将开始新的征程。有了太后的支持,有了晏殊等人的助力,女学的种子必将在大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美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