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中的杭州:吸纳工业时代创新智慧

杭州并非经济发展的长期“优等生”,“钱塘自古繁华”必须靠实干。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钱塘自古繁华”深入人心,但杭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并非“理所当然”。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游览杭州后发出“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的感慨;1978年,杭州GDP(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仅排名第十九(见表1-1);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市场经济的大势,杭州的“逆袭”故事开始上演。改革开放激活了包括杭州人在内的浙江人的“商业基因”,浙商起步于“以商带工”,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的身影。“义乌市场”“浙江村”“温州村”遍布海内外,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的杭州,已然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包装造纸等轻工业领域积累起先发优势,并涌现出像青春宝、娃哈哈及万向等优秀企业,打下了浙江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石。2000年,杭州GDP从1993年的424.71亿元增长到1395.67亿元,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8.53%,较全国平均增速高2.5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828.92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2409.79亿元,增长了1.91倍,年均增长16.47%(见图1-1、图1-2)。

表1-1 1978年我国GDP前20的城市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 1978—2000年杭州GDP、杭州GDP增速及全国GDP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杭州市统计局。

图1-2 1978—2000年杭州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增速

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局。

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为数字经济创新打下产业地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杭州趁势而上,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制造快速发展,UT斯达康、东方通信成为彼时的行业明星。在工业基础日益雄厚的形势下,杭州的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特色,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1/4,位居全省之首(见表1-2)。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驱动下,杭州软件业应势起步。1993年以来,杭州软件产业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应市场需求而生的企业,如新利、浙大网新、颐高、核新软件等。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杭州市进入两化融合阶段,即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正是在这一时期,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开始崭露头角,杭州的数字经济“创新种苗”在改革开放形成的沃土上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到2005年,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集聚了900多家软件及相关企业。

表1-2 2005年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

资料来源:杭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