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世今生。随着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采用“合儒”与“补儒”的方式进行传教,并用西方科技和文化作为吸睛的工具,以此方法结交上层人士,通过进贡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好感,传教才有了很大的进展。而康熙把这种传教策略称为“利玛窦规矩”。以“利玛窦规矩”为重要核心策略,开创了传教的有效方式,传教士才得以进入清廷的政治权力中心,出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高潮。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皇帝颁布了被史学家称为“容教令”的圣旨,曾一度使天主教在清朝有了与佛教、道教同等的自由传播的法律地位。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导,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增加,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所影响,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所创造出的“新体画”,在圆明园的西式园林建设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事实上,西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明朝末年就开始了,到清代早期,欧式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明显,造园艺术也随之达到高峰。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前后,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的一座“赐园”。地处“挂甲屯之北,距畅春园里许”的圆明园有着西山、海淀诸湖等得天独厚的外部山水映衬。雍正继位后,开始了对赐园圆明园长期的苦心经营。在此之前,康熙帝先后兴建了畅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则继承了这两座经典园林的精华,成为第三座兼具“园苑”和“宫廷”双重功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开始在圆明园南墙外增建处理朝政和举行典礼的宫殿衙署,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规模从原来的600多亩[1]变成3000余亩。雍正帝布置了园中仿照中国地貌的山形水系,以凸显雍正的天子地位。雍正二年,圆明园内山水的大致框架和走向已经明朗,即以西北为首,流向东南,包罗九州四海,寓意帝王的一统天下。
对于圆明园的营缮工程,乾隆帝始终不遗余力。他首先在圆明园的旧有范围内调整园林景观,同时也增建了若干建筑组群以丰富园景。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十二处,根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可知,乾隆皇帝命名的“四十景”中有“二十八景”雍正帝曾经题署过,也就是说,雍正时期圆明园已经具备28处重要的建筑群了。经祖辈、父辈近百年的经营,乾隆继位后的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财力充裕,并且终于实现了国家统一。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也为其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乾隆帝还扩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长春园位于圆明园东面水磨村一带,乾隆十四年(1749年),长春园开始动工兴建,因乾隆帝少年所居“长春仙馆”而得名。长春园的营建活动几乎持续了40余年,在此期间,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先后归入圆明园统一管理。
乾隆帝沿袭了其祖父康熙帝的好奇心,对西方艺术及建筑十分好奇。乾隆初年,御园中的各处就已经有西洋建筑了,乾隆四年曾在“山高水长”搭建过一座四丈二成方的“西洋房”,在“慎修思永”等处也早就有西式风格的装饰灯、塔及其他陈设。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营建中,西洋传教士获得了发挥才能的良好机会,长春园的西洋楼便是对欧式园林建筑的全面模仿。
乾隆帝一向以风雅自许,对巴洛克风格情有独钟。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召见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进前讲解。乾隆帝听后对水法兴趣大增,便询问郎世宁在北京能否找到制造水法的人才,郎世宁回答能够找到。没用几天,蒋友仁就把设计图样呈上,乾隆帝龙心大悦,决定在圆明园的东北角建造一座西洋楼建筑。建造期间,乾隆帝在物质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技术上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并把欧洲建筑风格与中国工艺结合起来。乾隆十六年(1751年)2月,第一个水法工程竣工,乾隆帝与大臣们看过以后,非常满意。这个水法工程就是长春园西洋楼中最早建成的谐奇趣。蒋友仁遂成为长春园西洋楼建筑景群的设计者之一。
有了谐奇趣后,乾隆帝对西洋楼和水法的兴趣更浓,又亲自在长春园中择地,令郎世宁和蒋友仁共同绘制西洋楼设计图,在它的近处再添水法。这组欧式宫殿和喷泉就是远瀛观和大水法。
乾隆主导的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吸收了中国园林及建筑的优点,进行了中西结合的尝试,成为18世纪欧洲建筑与造园艺术首次引入中国皇居领域的标志。长春园引入著名欧式建筑群,并运用了当时西方最典型的园林建筑风格。
“西洋楼”这样的称谓可能会给游客和读者一种误解,认为该区只是几座西洋楼建筑而已,而忽略了其园林价值。实际上,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涵盖了欧式园林的诸多特征,以建筑为主体,辅以水池喷泉、柱廊、整形植物等园林要素。所有欧洲园林要素基本配置齐全,只是园林空间较小,显得建筑体积较大,所以称其为欧式园林更为恰当,“西洋楼”只是对其一种称谓而已。
欧式园林的建设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园林西部谐奇趣的一组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十六年基本建成(1751年);养雀笼以东的欧式园林主体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后基本建成;而大水法与远瀛观则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欧式园林是由供奉清廷的传教士意大利人朗世宁,法国人蒋友仁、王致诚,波希米亚人艾启蒙等设计和指导,由我国匠师建造的,建筑形式具有欧洲文艺复兴后兴起的巴洛克风格,整体园林设计则略具法国勒诺特风格。但在其建筑与园林局部也汲取了我国园林和建筑工艺的特点,进行了中西园林文化融合的尝试。西洋楼是大规模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在我国园林史上和东西方园林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咸丰十年(1860年)7月,大沽口北炮台失陷。咸丰帝命海口撤防、议和,侵略军直逼通州;9月18日,通州谈判决裂;9月21日,八里桥决战,清军先重创侵略军而后溃败;9月22日晨,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承德。咸丰十年(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次日,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迫使清廷长期屈服,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19日,英军3000余名骑兵,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圆明园遭到抢劫之后被焚毁殆尽。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数次来到圆明园,再次启动圆明园的修复工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使得圆明园再遭浩劫。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圆明园这座昔日的仙境花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只能作为遗址公园供人追忆。不妨来玩个拼图游戏;如果眼前的西洋楼残迹不足以让你想象出当年那幅绚丽的画卷,幸而还有诗词,还有画作,以及各种史料笔记和样式雷图形的记载。就让这些碎片,一点一点地拼出一座昔日的万园之园吧!
单志刚
2018年1月
[1] ㊀1亩=10000/1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