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
  • 申文青
  • 4954字
  • 2020-07-09 17:12:34

4.1 决策与决策理论

美国知名学者P.Marvin曾询问一些高层管理者三个问题:“你认为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在哪些方面花的时间最多?”“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事?”参与调查的管理者中90%的人回答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对高层管理者的重要性。

在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每天都会碰到各种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做“决策”。决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事件的成败。一个企业,不管它如何弱小,如果管理者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能让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而一个企业不管它如何强大,如果管理者做了一次重大错误的决策,就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管理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决策,管理的各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都存在各种决策。因此,有人将管理者也称为“决策者”。甚至美国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A.西蒙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论断。

4.1.1 决策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管理的学者对决策的定义进行过探讨,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杨洪兰定义决策为“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周三多则认为“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美国学者亨利·艾伯斯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进行决策是在几种方案中做出选择;广义地说,决策包括在做出最后选择之前必须进行的一切活动。”虽众说纷纭,但各种决策定义的基本内涵大致相同。

在本书中,我们采用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对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要理解决策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做决策的只能是管理者,但管理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2)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利用机会。管理者做出某个决策是为了帮助组织在某个时期实现某个目标,没有目标的决策是无的放矢。

(3)决策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决策并非简单的“拍板定案”,而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分析判断过程,包括诊断问题、设计活动、选择活动、执行活动到下一轮决策的循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

4.1.2 决策的特性

决策具有如下特性。

1.目标性

任何决策都必须首先确定决策活动的目标。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指向和标志。决策是为了实现组织在某一时间内特定目标的活动,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目标已经实现,也就无须开展决策活动。

2.可实践性

管理者做决策是为了指导组织未来的实践活动。决策是为了正确行动,不准备实践,用不着决策。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必须依靠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理论上非常完善的方案,如果不能付诸实施,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践条件的限制。例如,一家矿产公司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外星球上蕴藏了丰富的金矿,但该公司就其实力而言,目前难以实现该项目,因此在现阶段,这样的决策既无必要也无意义。

3.可抉择性

决策的基本含义是抉择。如果只有一种方案,无选择余地,也就无所谓决策。国外有一条管理人员熟悉的格言,“如果看来只有一种行事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可能是错的”。在制定可行方案时,应满足整体详尽性和相互排斥性要求。所谓整体详尽性,是指将各种可能实现的方案尽量都考虑到,以免漏掉那些可能是最好的方案。所谓相互排斥性,是指方案之间不可雷同替代。可抉择性就是要求管理人员善于调查、集思广益及利用科学的方法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案,这样才可能找到“满意”方案。

4.普遍性

决策是组织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即决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策渗透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中。无论是各层级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无论是生产领域、市场领域,还是财务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问题或出现新机会,因而都必须就如何科学地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做出决策。另外,进行一项特定决策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更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制定评价方案阶段之前需要确立评价标准,而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则是决策。

4.1.3 决策的原则

所谓决策原则,是指决策者选择方案所依据的原则和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方针。在决策目标确定了以后,决策者在评判某决策方案中既定的目标要实现到何种程度时,就需要遵循某种预先设定的决策准则。一般决策准则有“最优原则”和“满意原则”两种。从“经济人”的角度,决策者总是采用“最优原则”。即决策者希望从各种可行的决策方案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作为可行方案。

要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3个条件,并且这3个条件缺一不可。

(1)在拟订决策方案前,能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

(2)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能拟订出所有的可行方案。

(3)能准确预测出每个可行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在现实中,最优原则所需的3个条件往往不能具备,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影响组织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每个因素对组织活动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决策者受自身知识、经验所限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所有信息。

(2)收集到有限的信息,而且由于决策者利用信息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决策者无法拟订出全部的可行方案。

(3)任何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决策者对这些不确定性不可能全部预知,因此决策时所预测的结果和决策真正执行的结果并不能一致。

所以,决策者采用“最优原则”在现实中是不可行的。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决策者往往遵循的是“满意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决策者寻找能使自己感到满意的决策方案的原则。面对各种决策方案,决策者如果有了满足实现目标要求的方案就会确定下来,不再去寻找实现最优结果的决策方案。决策学派的学者认为,“满意原则”是比“最优原则”更现实合理的决策原则。

知识链接

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父亲带着儿子和一头驴走过满是灰尘的街道。父亲骑着驴,儿子牵着它走。“可怜的孩子,”一位路人说道,“他短小的双腿企图努力紧跟这头驴,当这个男人看到他的儿子如此精疲力竭地跟着跑时,他怎能心安理得地懒洋洋地骑在驴背上?”父亲把这人说的话记在心上,在下一个拐角处,他从驴背上下来而让儿子骑上去。但没走多远,一位路人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多么不孝啊!这小家伙像国王一样骑在上面,而他可怜的老父亲却在一边跟着跑。”这句话明显地伤害了小孩,他要父亲坐在他的后面。“你们谁见过这样的事,”一位戴着面纱的女人说道,“这么残酷地对待动物。这可怜的驴子的背正在下陷。这个老不中用的家伙和他的儿子却悠闲自在地闲逛,好像这驴子是个长沙发似的。多么可怜的动物啊!”不用说,被批评的对象只好从驴背上爬下来。但是,当他们徒步走了几步后,一个陌生人对他们开玩笑地说:“谢天谢地,我才不会那么蠢。为什么你们俩都赶着驴走,它却不能为你们效劳?为什么不让你们当中的一位骑着走?”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伊索寓言》改编.

4.1.4 决策理论

决策理论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问题,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西蒙,其代表作为《管理决策新科学》。

决策理论的种类较多,不同学者阐述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基础提出来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家F.W.泰罗等。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而经济人具有完全的理性,他们只会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认为决策的目的就是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4点。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和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为了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在做任何决策之前会充分掌握与决策有关的任何信息,并能完全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决策。而现实中,决策者是无法做到完全理性的,他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除了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因此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其渐渐被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A.西蒙。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经济人”假设提出异议。他认为决策者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策者只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对影响决策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不能全部掌握,不可能拟订出与决策有关的所有可行方案,也不可能预知所有结果。所以决策者只能在可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5点。

1)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

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追求完全理性。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也不可能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另外,决策者的想象力和设计力也有限,不可能罗列出全部的可行性方案。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相互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只能尽力追求其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而有限理性限制他们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2)决策者在做决策时会受知觉的影响

在面对未来状况做出判断时,知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偏差的影响。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

3)决策者相对理性

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决策者厌恶风险

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可观的收益。

5)追求满意结果

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追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追求最优化方案。

3.渐进决策理论

美国的政治经济学者C.E.林德布洛姆是除了西蒙之外对古典决策理论的“完全理性”提出质疑的另一人。他的决策理论称为“现实渐进决策理论”。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他的理论的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做的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做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决策者的重视。

除了以上3种决策理论外,还有以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为代表提出的“理性、组织决策理论”及以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为代表提出的“非理性决策理论”。

“理性、组织决策理论”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给予个人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依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非理性决策理论”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情欲。学者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情欲,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做出不明智的安排。

知识链接

美国总统林肯在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6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7个人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6个人的意见之后,仍感到自己是对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6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依然坚持己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

资料来源:刘汴生.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