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1字
- 2021-06-11 09:52:45
第5章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5.1 复习笔记
一、实验心理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科学背景
1天文学与心理学
贝塞尔计算出“人差方程”,这个方程式的发现激发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的研究兴趣,也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2生理学与心理学
19世纪30年代,生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创造了一些富有科学价值的实验方法,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1)脑机能的研究
①加尔认为脑是心理器官的观点以及关于脑的机能分区说,推动了大脑功能分区的实验研究。
②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对脑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动物身上做实验时所用的切除法为后来的动物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③布洛卡发现的“布洛卡区”对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提出了挑战,也进一步激发了对大脑功能区域定位的研究。
④大脑机能定位说和大脑机能统一说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巩固了脑是心理器官的信念,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切除法、临床法和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2)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①著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定律(又称“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为神经的单向传导、感官神经的特殊能量说和反射弧概念的理解奠定了科学基础。
②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缪勒被誉为“生理心理学之父”,他提出了感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③1850年,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第一次对神经传导的速率进行了测量,这一实验后来被用于心理活动和反应时间的测量研究。
(3)感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①19世纪生理学家们开始注意视觉和听觉等感觉现象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视觉方面发现了棒状和锥状细胞,发现光的刺激在网膜中心和边缘区域的反映是不同的,另外还发现了盲点、色盲、色混合、视后像等视觉现象。
②1856年,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视觉“三色说”。同时,德国的另一位生理学家海林则提出红、绿、蓝、黄的“四色说”,四色说较好地解释了颜色对比、后像和红绿色盲现象。
③听觉方面,了解了耳的某些构造,测定了声波的频率。
3物理学与心理学
韦伯的两个主要贡献是:确定了皮肤不同区域的相对灵敏度;论证了心理和物理之间的一种数学关系,即韦伯定律。
(1)两点阈限
韦伯把刚刚能感觉到两点的距离称为皮肤的差别阈限或两点阈限。
(2)韦伯定律
如果用I代表原来的刺激量,用∆I代表刚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用K代表那个常数,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公式K=∆I/I,这就是韦伯定律。
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费希纳发现刺激量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量按算术级数增加。他把感觉强度与刺激之间的关系,概括成公式S=KlgR,其中R是刺激强度,S是感觉强度,K是常数。这个定律称作韦伯-费希纳定律。
(二)实验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实验心理学建立于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
1.与英、法相比,德国的资本主义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有了较快的发展,他们需要更迫切地发展科学和技术。这种立场和要求使得哲学心理学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用内省思辨和简单的观察方法。
2.当时德国的思想家大都信奉理性主义,主张运用综合法代替原子论,赞成心理综合和意识分析。
3.与英、法两国人相比,德国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更宽泛,所以他们很早就把生理学当成一个学科来对待,从而把其纳入科学研究的领域。
4.19世纪中期的德国已经建立了超过欧洲任何其它国家的大学,德国的大学可以为科学家和学者们提供非常精良的实验室装备,以用来更好地进行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其他科学研究。这也是科学心理学得以在德国建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冯特与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一)冯特的生平与著述
冯特(W. Wundt,1832~1920)出生于德国,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正式的独立学科。
冯特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和《民族心理学》。
(二)冯特的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
1对直接的意识经验的研究——实验的个体心理学
冯特提出,可以对直接的意识经验进行研究的一个技术是内省法,即把被试置于标准的、可以重复的情境之中,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
(1)冯特为实验内省法制定的规则
①让被试了解自我观察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②被试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影响和干扰。
③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自我观察的过程能重复进行以便于验证。
④经常变换刺激条件,例如减少或增加刺激,或者改变刺激的强度,以便被试把刺激和自身的心理过程分离开,从而对心理内容产生一个普遍的描述。
(2)冯特意识到实验内省法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①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观察的是自己的经验,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混淆在一起的。为了做到二者的分离,就必须使用各种客观实验技术记录被试的反应,而不仅仅依赖被试对自我观察所作的自我报告。
②为此,冯特搜集了许多实验工具,如示波器、速示器、测试仪等,它们构成了冯特实验研究的基础。
(3)对直接的意识经验的研究的评价
①冯特把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把传统的经验性内省改造为实验性内省,并注重利用各种仪器和工具等客观实验技术,从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冯特重要的历史功绩。
②但是实验内省方法不能用于复杂的心理过程,而只能限制在研究感知觉等简单心理现象上。
③实验内省法的这种极大的局限性导致了冯特同时代人及其学生对他的不满,从而在学术上最终和他分道扬镳。
2对更高级的心理过程的研究——民族心理学
(1)研究民族心理学的背景
冯特希望研究更高级的心理过程,比如学习、思维、语言以及文化的影响,但他认为这些过程和人的个人生活史、文化史以及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只能通过观察、跨文化的比较、历史分析以及案例研究来达到这个目标。
(2)《民族心理学》简介
①民族心理学三要素
冯特认为社会习俗、神话和文化语言是组成民族心理学的三要素,它们是集体意识的产物,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推演出高级心理过程的规律。
②民族心理学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用“分析的研究方法”来分别说明语言、神话和风俗的发展情况,而以“综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现象之为整体的发展情况。
(3)对民族心理学的评价
①冯特构建民族心理学的本意是弥补实验心理学在研究思维与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方面的不足,通过对民族的语言、神话和风俗习惯的研究来发现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②由于民族心理学以群体心理为研究对象,强调了社会文化中的心理因素,因而有利于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不过由于冯特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以它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仅仅起到了一种间接推动的作用。
(三)冯特的心理科学观
1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冯特力主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他并不主张心理学和哲学的彻底分离。
2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
冯特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理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心理学直接应用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但冯特反对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
3心理学的应用性
冯特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这种观点自然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使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只局限于感知、联想、反应时等课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思路使心理学从它独立起便脱离了社会生活,从而大大削弱了它本应该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四)冯特论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1心理元素的分析
通过分析,冯特发现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和情感。
(1)感觉
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由作用于感官的刺激所引起,它具有强度和性质两方面的特性。不同感觉的复合构成知觉和观念。
(2)情感
情感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它伴随感觉而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但并非像感觉那样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
①冯特提出了著名的情感三维说,分别是: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②冯特还论述了情绪和意志的关系,提出了意志的情感说。
2心理元素的结合
冯特认为,任何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他把由简单的心理元素结合而成的产物称为心理复合体。不过,心理复合体的特性并不由各种心理元素的属性简单相加,而是表现出自身的新的特性。
(1)联想
联想是心理元素的被动的、消极的结合方式,联想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融合
指把若干个不同的心理元素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复合体,从这一复合体中很难再辨认出个别的心理元素。
②同化
指由当前的感觉联想到先前的印象。
③合并
指不同种类的感觉或情感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
④相继联想
即记忆的联想,比如记忆过程,它把过去的感觉、情感回忆起来,并同现在的心理元素相结合。这种联想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2)统觉
①定义
统觉是通过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使进入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的注意。统觉不仅担负着把心理元素积极地综合为整体的重任,而且还被用来解释更为高级的心理分析活动和判断活动。
②对统觉的理解
冯特认为意识具有一定的范围,在这个意识的范围内又有一个较小范围的中心区域,冯特称之为“注意的焦点”,只有进入注意焦点的心理内容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清晰性和明显性;而统觉就是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那个过程。其实冯特所说的统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选择性注意”。
③对统觉的评价:
a.在冯特看来,统觉具有心理组合的功能,是个人使用或者把握经验元素、把各种元素联系成一个统一体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经验的过程。
b.它使得各种心理元素以处于焦点的那些心理内容为中心,形成复杂的意识状态。
c.统觉的组合包括许多心理过程,涉及思维、反省、想象和理解,它们都被认为是比感官知觉或纯粹记忆过程更高的一类心理过程。
d.通过统觉组合功能的创造性综合作用,各种心理元素形成了与原来成分不同的具有新的性质的复合体。
3心理元素结合的规律
(1)创造性综合原则
创造性综合原则是指由各种不同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并不是原有元素的简单相加,元素的组合实质上产生了新的性质。
(2)心理关系原则
心理关系原则是指统觉的分析比较。根据这一原则,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元素的意义。
(3)心理对比原则
心理对比原则实际上是心理关系原则的特例。根据这一原则,两种相反或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
(五)对冯特的评价
1冯特的贡献
(1)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冯特最大的贡献。
(2)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
(3)冯特创立的实验的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是互为补充的,他称之为“新心理学”。
2冯特的局限
(1)冯特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作间接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尽管冯特反对传统的内省法,并尽量在他的实验中使实验的内省法客观化,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内省法。
(3)由于受到多种哲学流派的影响,同时又兼收并蓄了许多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观点,这就使得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充满了矛盾。
三、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一)艾宾浩斯
1艾宾浩斯的生平与著述
艾宾浩斯(1850~1909)出生于德国,1885年艾宾浩斯发表实验心理学经典著作《记忆》。艾宾浩斯的名言“心理学虽有长期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经常被后人用来说明心理学历史的特殊性。
2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
(1)研究手段
①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就排除了成年人用意义联想对实验的干扰。
②艾宾浩斯用节省法来从数量上检测每次记忆的效果。
(2)研究的结论
①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
艾宾浩斯发现,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遗忘就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完后就立即开始,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②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
诵读次数越多,则记忆保持越长久。不过艾宾浩斯也认为过度学习是无益的。
③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
对于一定的识记材料,每天进行重复学习到恰好成诵所需的次数,按几何级数逐日递减。把一定数量的材料分配到几天之内学习,要比集中到一天内学习的效率高。
④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
通过学习,不仅相邻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反向也能形成联系。但在保持的程度上彼此相邻的音节要优于远隔和反向的音节。
⑤有意义材料与无意义材料
同样长度的材料,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要容易得多,即意义识记的效果远大于无意义识记的效果。
⑥睡眠与记忆保持的关系
艾宾浩斯还认为睡眠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⑦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对记忆保持的影响
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学习材料进行分配,并主动学习这些材料,这样的记忆是最有效果的。
(3)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工作的评价
①优点: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史上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性意义,具体表现为:
a.他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方法研究所谓的高级心理过程。
b.他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②这项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
a.艾宾浩斯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只做了定量分析,但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
b.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实际生活,因此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c.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记忆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主动过程。
d.他以自己为被试,这样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而且由于他本人知道实验的意图,因此会给实验带来微妙的影响。同时从他一个人身上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值得思考。
(二)格奥尔格·缪勒
1缪勒的生平与著述
格奥尔格·缪勒(1850~1934)出生于德国,主要著作有《心理物理学基础》《心理学纲要》以及《论色觉:心理物理学研究》。
2缪勒的主要实验研究
(1)对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缪勒修正并扩充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他确定了心理物理学的生理基础,而反对费希纳的心物平行论观点。
(2)对记忆的实验研究
①缪勒同他的学生以及助手一起进行了许多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他们采用仪器进行测量,以便使实验更加客观和精确。
②缪勒同舒曼一起发明了记忆鼓。
③缪勒要求被试把记忆时心理活动的历程描述下来。结果发现,人的记忆过程并非是机械被动的,而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过程。
④他和舒曼后来进行的重复辨别实验证明存在定势现象。
(3)对颜色视觉的研究
缪勒对海林提出的色觉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①海林的色觉说假定,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样都会引起感觉,但缪勒只假定有两种新陈代谢而且是可以互相逆转的化学作用,而不说同化或异化作用,这样就解决了同化作用一般不引起感觉这个难题。
②按照海林的假定,彩色或黑白色互相平衡后应没有任何感觉,但实际上还有灰色感觉。于是缪勒便假定皮质经常有相当于灰色的作用,所以平衡后仍有这个灰色感。
(三)布伦塔诺
1布伦塔诺的生平与著述
弗朗茨·布伦塔诺(1838~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布伦塔诺的著作《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是现象学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2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
(1)心理学的性质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这种经验与内部世界相联系,通过内部知觉来获得。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感觉、判断、情感等心理的活动即意动,而不是研究感觉、判断、情感等心理的内容。意动指的是各种心理的活动,内容则是意动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布伦塔诺把意动区分为三种:
①表象的意动,包括感觉、想象活动等。
②判断的意动,包括知觉、认识、回忆活动等。
③爱憎的意动,包括情感、意志、欲望活动等。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内部知觉或反省,内部知觉指的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
②观察法,即观察他人的言语报告或自传、动作以及表现。
③此外,他还主张对儿童、动物、心理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
3对布伦塔诺的评价
(1)贡献
①他是一位心理理论家,而不是一位实验家,他的主要影响是确立了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②他提出的与心理内容相对立的心理意动的思想,对后来的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他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冯特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他强调心理学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开创了心理学的人文研究取向。
④他还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未来的科学,坚持心理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历史意义。
(2)局限性
他对意动的研究,只是对其作了一些分类,只强调了表象是判断和情绪的基础,并没有进一步说明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也没有提示它们形成的规律。
(四)斯顿夫
1斯顿夫心理学思想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斯顿夫将心理机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理机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整体性。斯顿夫的心理机能就是指心理的作用、状态和体验,也就是布伦塔诺所说的心理的意动、活动或过程。
(2)音乐心理学
斯顿夫对音乐心理学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又做了不少理论分析。他的音乐心理学,包含了对音缀、混合和音、不和音、原始音乐、母音和语音分析等问题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2对斯顿夫的评价
斯顿夫在理论上赞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机能而非心理内容,从而把意动心理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又企图调和意动心理学和内容心理学的对立。他的主张实际上是屈尔佩的内容与机能的二重心理学的先导,并为他的学生苛勒和考夫卡建立实验的现象学和格式塔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心理学思想初步传播
1早期教会学校与心理学的传播
在中国最早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学校是清末位于山东的登州文会馆,以及由美国圣公会开设的上海圣约翰书院。
2早期西方心理学译著
王国维于1907年重译了丹麦海甫定原著、英国龙特原译的《心理学概论》(Outlines of Psychology),这是我国从西方心理学界直接翻译过来的第一部科学心理学著作。
3日本在传播西方心理学思想中的桥梁作用
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在客观上起到了桥梁或媒介的作用。
(二)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者
1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者,他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推动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
(1)任北大校长期间,支持陈大齐在哲学系内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后又成立心理学系。
(2)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于1929年倡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研究所。
这两个机构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人才与组织基础。
2陈大齐
陈大齐(1886~1983),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他对中国心理科学建设的主要贡献有:
(1)1917年在北大校长的支持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室。
(2)191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书中介绍了科学心理学早期在感知觉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3)陈大齐还率先在我国进行了心理调查研究,可以说是心理学联系实际的先声。
(4)另外他还在民族心理、审判心理、儿童心理方面也进行过有关的译述和介绍工作。
3郭任远
郭任远(1898~1970),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21年在他还是一个大学在校生时就发表了《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将批评锋芒直指当时心理学权威——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麦独孤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此文震惊了美国心理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