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封】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廿一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署款:十二月廿一日

用笺:浙江省立第九中学校信笺,三页

释文:

玉岑先生左右:

承手教开诲殷殷,曷胜篆感。《词统源流》《词藻》《词坛纪事》《词家辨证》[69]《南州草堂词话》及邹程村《词衷》皆已觅得。频伽[70]《词品》已过目,另外确有《词话》一种,梅君冷生亦云遍搜不得。续有见闻,乞以相告。《阮庵笔记》《笠泽词徵》后词话、周止庵[71]集中各词序、《瑶华集》[72]《发凡》诸种,能以抄本假录尤祷。(周止庵集中尚有可采伐者否?)

所询各书:《赌棋山庄词话》乃籀园图书馆物,《词学集成》《香研居词麈》[73](此种在《啸园丛书》中)假自符笑老,蒋剑人《词话》[74]假自梅冷生(在《啸古堂集》后,不足观),皆不在手边。兹以选本奉寄,其间去取已见拙作题引中。《词麈》以外,尚嫌太滥,并乞赐教为荷。(谢书选本尚有半成在书胥处。)

《蕙风词》及词话三本,阅过奉还。请代购《词话》一部。常州图书馆中词书定多,便乞赐告一一。有佳什当不靳示我。

肃复。即承起居,不次。

弟承焘上 十二月廿一日

钱先生均候。

杲明、亦文嘱候。

《词学集成》假自笑丈,选本尚在家中,另日当假笑丈原书奉阅。假中惠札乞寄温州杨柳巷舍下,弟明后日南归矣。

夏记:

十二月廿一日,晴。作内子书、玉岑书。[75]

今按:

夏承焘回温度假,他请谢玉岑惠札迳寄“杨柳巷舍下”,具体门牌是杨柳巷六号。我小时候在杨柳巷长大,对这条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折小巷很熟悉,只是当年不知这里曾是先生的借居之地。

现被列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叫它为旧居,而不是故居,可能此地亦仅是先生的借居之地。夏承焘自己的房子位于谢池巷,已毁于旧城改造中。

谢池巷在温州老城中心,比邻东山,有飞霞洞、春草池等胜迹。春草池相传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当永嘉太守时梦中得“池塘生春草”句遗址。先生一九三六年买屋谢池,原拟为此屋取名“谢池小筑”(曾写信请陈石遗题写横额),后觉得还是称“谢邻”更恰当。夏承焘此后亦别号“谢邻”,以志这段与诗人时空交错的缘分。

文化的缘分是可以穿越时空的。读这封信,读到这个地址时,与友人说起自家老屋也在杨柳巷,有幸曾与夏先生为邻。友人笑说,那你也可自号“夏邻”了。晚生不敢!


【注释】

[1] 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位于温州城区,即今温州中学前身。夏承焘与谢玉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均曾执教于该校,也是在此校,两人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

[2] 一九二七年二月至三月,夏承焘曾在国民革命军浙江省防军宁波水上警察厅工作。

[3] 韶濩:指庙堂、宫廷之乐,或泛指雅正的古乐。

[4] 爰居:迁居。

[5] 一九二七年三月至六月,夏承焘曾在宁波省立四中执教。

[6] 李孟楚(1898-1963),名翘,字炜仪,别号错庵,曾名石,温州瑞安人。曾任天津交易所秘书、浙江省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秘书等职。后任教于上海仓圣大学、厦门集美师范、浙江省立十中、河南中山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及安徽大学等。一九五六年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民国时,与陈仲陶、李雁晴、夏承焘、宋墨庵、李仲骞、薛储石等人并称“永嘉七子”。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三年在瑞安与同里周予同、金嵘轩、李笠、伍叔傥、薛祀光、林镜平等人共创“知行社”。致力于楚辞及老子研究,著有《墨学传布考》《屈宋方言考》《老子古注》等。李孟楚执教广州中山大学时,曾邀请谢玉岑赴粤,因路遥,谢玉岑予以谢绝,这才有了就近的丙寅永嘉行。谢氏《永嘉杂咏》组诗中,有诗怀念故友:“二月春风鼓瑟希,小西湖水与云齐。藏书楼下盟心语,南海鱼天忆李颀。”

[7] 曹民父,名昌麟,字冷巢,江苏淮安人。南社社员。民国时曾在温州为官,与符笑拈、刘次饶、夏承焘等交契。夏承焘二十年代初期在温州时,常与曹氏唱和。夏亦是在曹处初识符笑拈。

[8] 郑曼青(1901-1975),名岳,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曼髯等。温州城区人,少从温州名画家汪如渊学画,复得姨母张红薇指授。后离乡赴杭州、燕京,二十四岁经蔡元培介绍,任教于暨南大学,继承吴昌硕、朱古微等推荐,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又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三十初度,拜钱名山攻群经诸子,足不出寄园凡三年。后赴台,与于右任、陈含光等结诗社,与马寿化、陶芸楼等组七人书画会,参与发起中华民国画学会。精岐黄之术,曾与道友倡全国中医师公会。又曾习少林拳,后得太极门大师杨澄甫及太原张钦霖之精秘,浸淫二十年,集化为三十七式。曾任军校太极拳教席,晚年赴美国开馆广授生徒。以诗、书、画、医、拳五绝名世,著有《玉井草堂诗集》《曼青词选》《郑曼青画集》《老子易知解》《学庸新解》《论语释旨》《女科心法》《骨科精微》《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等。郑曼青为谢玉岑好友。谢氏殁后,有《哭谢大玉岑》诗:悲吟哭谢大,濡毫双泪零。苦忆垂死日,握手已无声。未忍坐相视,出户不能行。欲语复呜咽,令弟正相迎。(谓稚柳)稚子满阶立,安知痛所生。生别兼死别,凄其隔世情。归来不成寐,未知鸦已鸣。果然耗音至,旧友皆相惊。此事吾转疑,君去能复生。招魂托双鲤,传语到九冥。惟君不可死,为山未及成。堂上悲白发,海内哭亲朋。魂兮胡不归,魂兮胡不灵。坐怀长逝者,天地一愁城。生日君善病,词翰凌长卿。君今了不知,人嗟梁栋倾。与君交十载,相爱若兄弟。肠断三春鸟,嘤鸣谁复能!

[9] 一九二六年夏,因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培孙邀请,谢玉岑离温赴沪,执教该校。南洋中学创建于一八九六年,为我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新式中学。该校“百年碑廊”尚保存谢玉岑一九三〇年、一九三一年题写的手迹。

[10] 蔡雄是谢玉岑在温州省立十中执教时的学生。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后,蔡雄遇难。谢玉岑曾作《永嘉杂咏》一首:“黉舍常传月下歌,清游前梦堕银河。绛纱弟子才如海,槛风吪鸾可奈何!”诗后特别注道“蔡生死后,苏生犹系杭狱”。苏生即苏渊雷,也是他当时的学生。苏渊雷后成为文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苏渊雷曾撰文回忆谢师及此段往事,详见《钵水斋外集》。

[11] 指朱祖谋与吴梅。

[12] 《谪星说诗》为钱名山早年诗论集。钱振锽(1875-1944),字梦鲸,号谪星,后号名山。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与昆山胡石予、金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刑部主事。上书言事不为用。次年丁父忧归里。宣统元年(1909)入都,再上书都察院,不为用,乃归。辛亥后,束发作道士装,绝意仕进。于寄园设馆授徒,著书立说,并造就了谢玉岑、谢稚柳、程沧波、郑曼青、马万里、王春渠等一批俊杰。抗战期间居上海,卖字为生。通医术,工书画,尤工诗文。著有《名山集》《名山文约》《名山诗集》等。

[13] 王亦文(1894-1951),名骏声,温州乐清人。曾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攻读教育学。一九二三年毕业回国,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师范部教员兼该校附属小学(模范小学)主任。一九二七年任严州浙江省立第九中学校长。一九三一年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师范部主任。一九三三年回乡,先后在永嘉县私立济时中学、乐清县私立乐成初级中学、温州中学担任教职。著(译)有《儿女教育储金法》《晚近教育学说概论》《幼稚园教育》《小学各科教学法》《中等学校学生实际训练法》等书。

[14] 浙江省立第九中学,位于严州(今浙江建德),即今严州中学前身。

[15] 韩愈《醉留东野》诗:“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常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孟郊,字东野,与韩愈为忘年交。

[16]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号钵翁,又号遁园。温州平阳钱库(今属苍南)人。民国时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所编辑、中央政治学校教员、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国文讲席等职。一九四九年后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名理新论》《玄奘》《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余事书画,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信中提及被捕一事,经过如下:一九二六年苏渊雷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活动。“四·一二”事变后第三天被捕。五月三日由温州押解杭州陆军监狱,旋被杭州特种刑庭判处十九年徒刑。在被押离温时,蔡雄曾化装至码头送行,不久亦被捕,后遇难。一九三三年六月,旅杭温州同乡会长、水利专家林同庄保苏渊雷出狱。

[17] 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字冷生,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民国初年毕业于东瓯法政专科学堂。一九二○年五月,与王毓英、夏承焘、陈仲陶等组织文学团体“慎社”,后从瓯海道尹林鹍翔学词,得其嘉赏,谓其词得周草窗之神髓。一九二一年创立词学团体“瓯社”。曾被选为浙江省议会第三届议员。一九三五年与许蟠云、刘景晨等发起建立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继又参与发起补刻光绪《永嘉县志》。一九三六年冬,应朱铎民邀,赴陕西省财政厅任秘书,后返回任浙江省政府会计处秘书。一九四一年出任旧温属联立籀园图书馆馆长,毕生主要从事图书馆工作,为图书文献的征集罗致付出大量精力。辑成《馆藏古书目录》十大本,录书目十五万余种。同时对本地遗闻轶事,用心摭拾,编成《温州地方史资料》。善诗文,有《劲风楼酬唱集》(抄印本)传世。叶恭绰辑刊《广箧中词》亦选录先生之作。夏承焘与梅冷生交契。夏氏执教严州中学时有诗寄梅冷生:“一竿欲向严光借,梅福平生是故人。”

[18] 严琴隐(1893-1996),名文黼,又名文虎,字琴隐,晚号琴庄老人,温州人。先世业儒,曾开设严日顺瓯绸坊。一九二○年参与倡办“慎社”,一九二四年出任籀园图书馆馆长,后任东山图书馆馆长。八十年代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著有《乐律金鉴》《琴隐联语录》等。

[19] 陈纯白(1897-1964),名珩,字志翀,一作志冲,永嘉桥头人。慎社社友。后赴京供职于民意日报社。一九二七年任省防军司令陈其蔚副官。后辗转在杭县、余杭、建德、永嘉、乐清等地任县长,其间做过省会警察局局长,一九四九年后执教于上海私立江淮中学。据《梅冷生师友书札》,陈纯白为夏承焘之妹畹兰未婚夫,夏畹兰婚期前一月去世,谢玉岑有挽联:呕心直同李长吉,未嫁还怜叶小鸾。

[20] 李仲骞,字薏园,温州瑞安人。“永嘉七子”之一。

[21] 符璋(1853-1929),字聘之,一字笑拈,号蜕庵,别署后江东生。江西宜黄人。父兆纶(雪樵)。光绪三十一年(1905)客广东,入水师提督李准幕,后任讲武学堂总办。宣统元年(1909)入浙,充温处道文案,后官瑞安知县,遂流寓温州。曾任平阳《县志》总纂。擅诗文,与时人多有酬唱。夏承焘认为“温州读书之博,无过先生者”。钱名山称符璋“为予生平知己第一”(《名山文约·谢二姑传》)。《符璋日记》记录二人交往颇详。夏承焘一九二五年初识符笑拈。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日记:“十月初,承焘抵书先生,问白石集一事。书到,先生逝世二日矣。追念十四年夏(一九二五年),自陕西归,始获识先生于曹民父席上,追随杖履,逾四、五年。去春苑翁席上,遂成最后一面。黄垆山河之恸,何以为怀耶。”

[22] 指钱名山《名山集》中有重视妇女、同情妇女的言论。

[23] 《人物志》,魏刘邵撰。

[24] 《刘子》,北齐刘昼撰。

[25] 胡天游(1696-1758),字云持,一字稚威,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工骈文,善诗,风格奇诡镌刻,不屑蹈袭。著有《石笥山房集》。

[26] 指《名山三集》。

[27]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参加常州府童子试获第一名秀才。然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才高气傲,学遍古今。以诗名世。包世臣赞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有《两当轩集》。亦工书擅画,兼长鉴古,旁通篆刻。

[28] 《说文》:“㠾,幡也。”《广韻》:“繙㠾,乱取。”㠾诵,漫阅诵读意。

[29] 全称为《国朝献耆类徵》,清代人物传记集,李桓辑。

[30] 《文献徵存录》,清钱林撰。

[31] 《潜书》,唐甄撰。

[32] 符兆纶,字雪樵,号卓峰居士,江西宜黄人,咸丰年间为福建福清知县。著有《梦梨云馆词钞》。符璋之父。

[33] 谭献(1832-1901),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又历任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知县。后去官归隐,锐意著述。晚年受张之洞邀,主讲经心书院,年余辞归。著有《复堂类集》《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百又四阕,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全部辑录。词论由门人徐珂辑为《复堂词话》。

[34] 邹程村(1630-1670),名祗谟,字訏士,别号丽农山人,江苏武进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为广陵词坛核心人物之一,与王士禛合辑大型词选本《倚声初集》。有《丽农词》《远志斋词衷》等。

[35] 《东皋杂抄》,董潮撰。董潮,字晓沧,号东亭,武进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工诗文,兼善六法,尝赋《红豆树歌》,传诵都下。有《东亭诗选》。

[36] 《莲子居词话》,吴衡照撰。

[37] 钱葆馚,名芳标,江南华亭人,丙午孝廉。(《今世说》卷三)

[38]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又字伯与,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后流寓泰州。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中年潜心医理,颇能济人。著有《白雨斋词话》及《大雅》《放歌》《闲情》《别调》等词集,还有《希声诗集》。

[39] 卓人月(1606-1636),字珂月,浙江余杭人。辑有《古今词统》,被誉为词苑功臣,惜只活了三十一岁。

[40] 应为俞仲茅。俞彦,字仲茅,上元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光禄寺少卿。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词集今失传,仅见于各种选本中。

[41] 袁钧,字秉国,一字陶轩,号西庐,浙江鄞县人。拔贡,嘉庆丙辰举孝廉方正。著有《琉璃居稿》《瞻衮堂集》。

[42] 应为《听秋声馆词话》,清丁绍仪撰。

[43] 《学海类编》为大型丛书,共收书四百五十种。曹溶辑,陶樾增补。

[44] 《昭代丛书》,张潮辑,为断代综合性丛书。采辑甚广,兼及四部,所取全系清初人著述。分甲、乙、丙三集,后经杨复吉、沈愈德续辑和汇补,共成十集、五百六十一种。

[45] 作者笔误,应为《花草蒙拾》,王士禛撰。

[46] 贺裳,字黄公,丹阳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初诸生。工于词,著有《红牙词》《皱水轩词筌》等。

[47] 《西河词话》,毛奇龄撰。

[48] 吁荼:谓散发出温暖之气。夏承焘著有《吁荼室日录》。

[49]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嘉兴市)人。浙西词派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50] 《词学集成》,江顺诒撰。

[51] 《赌棋山庄词话》,谢章铤撰。谢章铤(1819-1903),字枚如,长乐县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掌教福州致用书院凡十六年。工诗文,以词学创作和理论建树最大。《赌棋山庄词话》论述之广博,卷幅之浩繁,历代词话罕有其匹。

[52] 一九一三年,温州文教界人士为纪念孙诒让学术贡献与办学业绩,筹资营建籀公祠。一九一九年五月,于此处创立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为现温州图书馆前身。王毓英、刘绍宽、孙孟晋、梅冷生等先后任馆长。

[53] 彭孙遹(1631-1700),字骏孙,号羨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第一,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工词章,为广陵词坛核心人物之一。与王士禛齐名,号“彭王”。著有《廷露词》《金粟词话》等。

[54] 《七颂堂词绎》,刘体仁撰。

[55] 《别下斋丛书》,蒋光煦辑刻。

[56] 《皱水轩词筌》,贺裳撰。

[57] 《赐砚堂丛书》,顾沅辑。

[58] 作者笔误,董文友著有《蓉渡词》,而非《蓉塘词话》。《蓉塘诗话》为明人姜南的集子。董文友,名以宁,号宛斋,武进人。诸生。著有《正谊堂文集》《正谊堂诗集》。

[59] 《蕙风词话》,况周颐撰。

[60] 李杲(?-1930),字杲明,温州瑞安人。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任山东、浙江等地中学教师。曾与夏承焘一起执教于严州中学。喜研汉魏金石文字,工龟甲文及籀篆隶草,著有《说文古籀疏证》等,一九三○年于赴燕京大学研究院途中,卒于旅舍。

[61] 朱兆萃,字少卿,绍兴人。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与经亨颐是留日同学。经氏创办春晖中学后,曾邀其任代理校长。一九二三年春夏之交,绍兴明道女子师范学校发生风潮,该县士绅多次邀请朱少卿帮助解决,解决之后,又求其留下任校长。一九二七年左右任浙江省政府教育科长。著译有《实验主义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等书。

[62] 指盛宣怀所刻《常州先哲遗书》。

[63] 林铁尊(1871-1940),名鹍翔,号半樱,浙江吴兴人。曾在北京政府任职,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参事。视政之暇,笃好文学,工于填词,为朱彊村、况周颐弟子,曾参与发起“如社”雅集,有《半樱词》。民国十年来温州代理瓯海道尹,梅雨清、陈仲陶、夏承焘等皆从其学。在其倡导下,于温州成立一专门研究诗词之学术团体“瓯社”。夏承焘通过林铁尊得识朱彊村,详见夏氏一九二九年十月廿七日日记。夏承焘曾撰《归安林铁尊先生家传》。

[64] 徐釚(1636-1708),字电发,号菊庄,又号虹亭、枫江渔父。江苏吴江人。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会当外转,遽乞归,以著述终老。工诗,体尚华秀。词尤负时名,所作绵丽秾艳中时见本色。《全清词》收其词一百五十七首。所撰《词苑丛谈》,援据详明,具有鉴裁。有《南洲草堂集》《本事诗》。词集名《菊庄词》《枫江渔父词》。

[65] 毕寿颐,字贞甫,太仓人。无锡国学专修馆第一期毕业生,与王蘧常、吴其昌、唐兰同学。邃于经学、说文,有《度帆楼文集》。精词学,熟宋人笔记,著有《花庵词笺》《词话考索》诸书,惜未刊。

[66] 《蟫史》,屠绅著,文言长篇小说,以清代苗民起义为背景,描写官军与起义军之多次交锋,最后以官军胜利、义军失败而告终。在战争场面描写中,作者吸收神魔小说斗法斗宝的写法,虽文字古奥,却带有神奇色彩。《蟫史》在小说史上可谓独具一格,鲁迅评价:“惟以其文体为他人所未试,足称独步而已。”“欲于小说见其才藻之美者,则有屠绅《蟫史》二十卷。”

[67] 此词与收入《夏承焘集》(第四册,页289)中之《齐天乐·重到杭州》有较大差异。特录于后:“十年南北兵尘后,西湖又生春水。鸥梦初圆,莺声未老,知换沧桑曾几。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独鹤招来,伴君临水照憔悴。苏堤垂柳曳绿,旧游谁识我,当时情味。禅榻听箫,风船啸月,笑验酒痕双袂。嬉春梦里。又一度斜阳,一番花事。如此杭州,醉乡何处是?”

[68] 夏承焘《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条。

[69] 《词统源流》《词藻》旧题彭孙遹撰,《词坛纪事》《词家辨证》旧题李良年撰,四书实从徐釻《词苑丛谈》卷中抄出,为书商谋利假托之作。

[70] 郭频伽,名麐,吴江人。

[71]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艺事,推衍词学,持论精审,为常州派重要词论家。

[72] 《瑶华集》,蒋景祁辑。

[73] 《香研居词麈》,方成培著。方成培,字仰松,号岫云词逸。徽州(今安徽歙县)人。约生于雍正年间,布衣终生。善词曲,论词律音吕尤精,著有《听奕轩小稿》《香研居词麈》《香研居谈咫》《方仰松词榘存》等。戏曲作品有传奇《双泉记》和《雷峰塔》二种。

[74] 蒋剑人撰有《芬陀利室词话》。蒋剑人(1808-1867),初名金和,后易名尔谔,更名敦复,字纯文、克父,号江苏老剑,江苏宝山人。幼时有神童之誉,十余岁与家人负气出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状貌不扬但性情奇傲,被江淮间人名为“怪虫”。后曾一度削发为僧,名妙尘,号铁岸。咸丰二年(1852)秋,为躲避太平军而到上海卖文自给,后与王韬相识,王深服其才华,不仅邀为《瀛杂志》写序,并推荐入墨海书馆工作,成为通商口岸第一批与西方人合作的知识分子。

[75] 《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廿一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