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封】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六日 夏承焘致谢玉岑

署款:十一月六日

用笺:浙江省立第九中学信笺,单页

释文:

玉岑吾兄:

前书想接,杲明兄属致其尊公寿诗,笺三纸奉乞大作,余二纸并乞代为分征。寿期已过,至迟能于寒假前惠下为荷。写时天地头请各空二寸。杲明情辞甚恳,请即命笔。家君[38]明正六十,亦将援例以请也。

此恳,敬承著安。不次弟承焘上 十一月六日

外蜡笺三纸,征文启三本。

内一笺请代转郑剑西[39]兄,杲明不知郑兄住址也,便乞告郑兄通讯处。

今按:

此信落款十一月六日,无年款。据信笺可知作于严州期间,其中提到明年为其父六十大寿。查夏承焘一九二九年一月六日日记,一九二九年为其父六十寿辰。《夏承焘教授纪念集》亦记其父一九二九年六十寿,由此推断此信写于一九二八年。


【注释】

[1] 《铜鼓书堂词话》,查礼撰。

[2] 陈匪石(1884-1959),名世宜,号小树,又号倦鹤,南京人。早年就读尊经书院,曾随张次珊学词,一九○一年于南京创办新学,任幼幼学堂国文教员。一九○六年赴日学习法律,加入同盟会。返国后任法政学堂教员,又随朱祖谋研究词学,并参加南社,编《七襄》刊物。辛亥时参与江苏光复活动。次年去马来西亚,任《光华日报》记者。翌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北京从事新闻工作达十年之久,并曾在上海中国公学、持志大学、北京中国大学兼课。一九二三年任农商部秘书,兼华北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南下,历任江苏建设厅秘书,工商部和实业部参事,商标局局长。一九四七年应国立中央大学之聘,任中文系词学教授,一九五○年在重庆任南林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二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纂。钻研词学四十年,造诣甚精,所撰《宋词举》《声执》两部词学著作,奠定其在近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3] 《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二日条。

[4] 可参《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八年二月四日条:“玉岑自常州观子巷寄来手钞词话汇录一本,皆节自各词家文集……笑拈丈谓名山先生有一书来,赏予《齐天乐》词‘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三语。”

[5] 即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后改名岩,字介堪,晚号蝉园老人,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一九二○年从金石家谢磊明治印。一九二六年随邑绅吕文起赴沪,师事赵叔孺,以刻玉印驰名上海,加入西泠印社。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聘其任教篆刻,续在文艺学院(艺专)兼课。得和郑曼青、黄宾虹、张大千、马孟容等共事,广结墨缘。一九五二年起任温州地区(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后被推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温州市文联副主席。遗著有《方介堪篆刻》《介堪刻晶玉印》《介堪印存》《玺印文字别异》等。方介堪与谢玉岑是好友。谢殁后,方作有《梦哭玉岑》:昨日君发纼,戚友尽临吊。惟我作嫁忙,兰陵怆遐眺。夜梦君来别,倚床坐言笑。握手觉尚温,形容殊枯槁。左坐一老媪,与君貌颇肖。白发已盈头,朱颜何皎皎。云是君大母,幽宅方营兆。案头置汤药,蒸气如云绕。忽忆君疾危,万事谁为了。忍泪正相慰,梦觉天未晓。悲哉谢玉岑,清姿夙矫矫。昊天何不佑,才丰命偏夭。诗文早有名,书画追倪赵。余事乐金石,鉴别亦精妙。十载忝交亲,学问互研讨。念我客沪滨,穷愁人易老。刻印聊自给,难免世人诮。感君独见厚,每遇话情好。当君卧病日,邮书屡来告。印人类多寿,一一为我道。买石甫镌寄,英灵去已渺。展牍墨犹新,挥涕空悲悼。

[6] 指马公愚(1893-1969),本名范,初字公驭,后改公禺、公愚,晚号冷翁,又署畊石簃主,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后返里先后创办永嘉启明女学、东瓯美术会,后任教浙江省立十中。一九一九年与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一九二四年赴上海,先后任上海中学教员,存德中学、勤业中学董事长,上海美专教授,大夏大学文书主任兼中国文学系国文教授。一九二九年与郑曼青、马孟容等创办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并任书法教授。同年教育部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被聘为委员。一九四九年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精擅书法,著有《书法史》《书法讲话》《应用图案》《公愚印谱》《畊石簃墨痕》《畊石簃杂著》等。

[7] 郑锷,字昂青。温州人,曾入慎社。(卢礼阳:《关于“瓯社”的点滴补正》,《温州文史资料》第九辑,页331)

[8] 《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八年三月九日条。

[9] 王灼,字晦叔,号颐堂。遂宁(今属四川)人。博学多闻,娴于音律。绍兴十五年(1145)冬,寄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常至友人家饮宴听歌,归则“缘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积累既多,于十九年编次成书,分为五卷,题为《碧鸡漫志》。

[10]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工诗及骈散文,兼为长短句。乾隆五十五年(1791)中进士,例授知县,自请改为教职,入选宁国府学教授。曾主讲敬亭、紫阳二书院,后因阮元聘请,为其子常生之师。著有《礼经释例》《燕乐考原》《元遗山年谱》等。《燕乐考原》汇集乐律史料并加以比较,堪称燕乐二十八调古籍之集大成者。

[11] 沈义甫,南宋人,最早提出“领字”观念,其后是张炎。“领字”又名虚字、衬字、领句、领调。

[12]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西秦(今陕西),家居临安(今杭州)。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北游大都(今北京)。后失意南归,漫游江浙各地,曾设卜肆于四明,潦倒以死。著有《山中白云词》《词源》等。《词源》为词论专著,夏承焘曾校注《词源》。

[13]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因少时读书于东厢书塾,晚年自题著作为《东塾读书记》,故学者尊称“东塾先生”。对声律学研究亦精,于咸丰八年(1858)撰成《声律通考》。该书以匡凌廷堪《燕乐考原》之谬为出发点,论述了律、调、谱、器诸方面内容。

[14] 徐仲可,即徐珂,谭献及门弟子。葆光子序称《清代词学概论》“揭浙派之流弊,嘉常派之革新。于名人词选、词韵、词话等书,判别瑕疵,指示去取,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原原本本,一宗师说,可谓谭门之颜子矣”。

[15] 《藕香簃丛书》:缪荃孙编刻,共收书三十九种,计一百零一卷。书中所收多为少有流传的罕见之书,且皆由编者亲自辑校,并写有跋语或校勘记。

[16] 段安节,唐初名将段文昌孙,《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子,善乐律,能自度曲。《乐府杂录》对开元以后音乐、歌舞、俳优、乐器等问题多有考证,是研究唐后期礼乐制度、音乐、舞蹈、戏曲发展轨迹之宝贵资料,可补《教坊记》之不足。在“唐时乐制,绝无传者”的情况下,该书被《唐书》《文献通考》《乐府诗集》多所采纳。

[17] 元陆辅之撰。陆辅之,嘉兴人,著有《吴中旧事》。

[18] 《世说新语·轻诋》载桓温语:“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王夷甫,名衍,曾任西晋宰辅。擅清谈,后人认为清谈误国,为西晋覆亡之惨痛教训之一。

[19] 周之琦(1782-1862),字稚圭,号退庵,河南祥符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广西巡抚。擅填词,词风格高雅,可与元人张翥比肩。著有《心日斋词》《金梁梦月词》,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20] 郑文焯(1856-1918),字叔问,号小坡,别号大鹤山人。与王鹏运、朱彊村、况周颐并称晚清四大词家。

[21] 《碎金词谱》,谢元淮辑,成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全书六卷,收录古代词乐乐谱一百七十余阕。此既为一部词集,又是一部词乐乐谱资料集,而其价值更在后者。

[22] 张祥龄(1853-1903),字子馥,一字子宓,四川汉州(今广汉)人。光绪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出任陕西怀远知县,转长安、褒城、大荔等知县。著有《经支》《黄金篇》《六箴》《受经堂文集》《子宓诗钞》《鬼林漫录》《前后蜀杂事诗》《半箧秋词》《吴波鸥语》《受经堂词》等。今人称其为“近代蜀四家词”之一。

[23] 黄曾,字菊人,钱塘(今杭州)人。道光壬辰举人,官香河知县。著有《瓶隐山房诗抄》。

[24] 《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八年四月廿三日条。

[25] 指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居士,一号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编撰《算学书目提要》。又鉴于身多病,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先后编译出版了近八十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还编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四库总录医药编》。喜藏书,建“诂林精舍”,编著有《文选类诂》《尔雅诂林》《古钱大辞典》,编印有《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语续编》《清诗话》等数部丛书。

[26] 《书卷养寿室日注》第六册,一九二八年六月一日条。

[27] 孙仲闿(1856-1931),名诒泽,号处震。温州瑞安人,孙锵鸣子。光绪诸生。民国任总统府顾问,兼国务院顾问、国史馆纂修。肆力于书,黄绍箕称其真书足以媲美李文田,篆法可与杨沂孙、吴大澂方驾。

[28] 马孟容(1892-1932),名毅,以字行,号孟湖,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浙江高等学堂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教授。最善花鸟、草虫、鱼蟹,笔致秀润,墨气醇厚,天才与工力俱足。初得汪香禅(如渊)指授,旅客上海,画境益辟。书亦秀逸。马公愚为其弟。

[29] 全称为《四印斋所刻词》,词总集,王鹏运编著。编者精于词学,所见宋元珍本词籍较多,所刻校勘精审,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此书刊刻于光绪十四年(1888),晚清以来,大规模汇刻词集、词总集,乃由此书开始。

[30] 刘毓盘(1867-1927),字子庚,号椒禽,浙江江山人。藏书家刘履芬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官陕西候补知县。 辛亥后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词史与词曲学。著有《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濯绛宧词》《词史》等。《词史》为其任教北京大学时根据讲义编定,分十一章,共九万余字,综述词的萌芽、鼎盛、散漫、复兴之发展梗概,颇多独到见解。有研究者将《词史》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并称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学史研究之双璧。

[31] 《濯绛宧词》:刘毓盘早年词作,光绪二十七年刻本。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日曾记:“午后往北大讲。刘子庚赠《濯绛宧词》自刻之一本。”

[32] 《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辑》,刘毓盘辑,凡六十种,收唐词二种三家,五代词四种五家,宋词四十四种六十四家,辽金词四种十家,元词五种五家,高丽词一种一家,共计六十种九十家,多为辑本。此书流行不广,当时即称罕觏。

[33] 侯文灿,无锡人,辑有《十名家词集》《亦园词选》。

[34] 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师邧,又自署誃笘。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次年由庶吉士改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湖南学政。一八九七年后,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规划新政,并与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成立校经学会,办《湘学新报》,以介绍西学。一八九八年时值维新运动期,受命四品京堂、总署章京上行走。尚未就职,新政失败,随即被革职永不叙用,次年卒于家乡。著有《黄尧圃年谱》《红蕉词》等,辑刊《灵鹣阁丛书》《唐贤小集五十家》。

[35] 吴昌绶,字伯宛,一字甘遯,号印臣,晚号松邻,仁和(今杭州)人。光绪丁酉举人,内阁中书。有《松邻遗集》《清帝系后妃皇子皇女四考》等书。其《景刊宋元本词》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江标《宋元名家词》、朱祖谋《彊村丛书》合称为“宋词五大丛刻”。

[36] 《夏承焘集》(第五册,页33)收有该词,与上文略有出入。

[37] 《夏承焘集》,第五册,页41。

[38] 夏承焘父名步瀛,字蓬仙,号永嘉老民。生于一八六九年,卒于一九三九年。幼承父业,在瑞安跟人学生意,在温州南门开了爿布店。二十二岁与陈适结缡,生育四男(承烈、承焘、承照、承燕)二女。七十岁时曾嘱夏承焘撰《蓬仙老人七十自述》。(《一代词宗夏承焘轶闻》,吴思雷编撰)

[39] 郑闳达(1901-1958),字剑西,温州瑞安人,青年时客居北京,从“胡琴圣手”陈彦衡学习京胡。与梅兰芳、程砚秋、姜妙香、俞振飞、周信芳等过从甚密,还曾替梅兰芳操过琴。著有《二簧寻声谱》,为京剧谱曲开山之作。抗战期间曾任河南省政府秘书,不久辞职归里。一九四九年后受周信芳之邀,出任上海京剧院编剧,并为周整理《四进士》《追韩信》等剧。自著有《鱼藻宫》《丹青引》等剧。诗书画琴俱精,时人称其为“四绝才人”。著有《万万庵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