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资源流失与现代技术引进

很多研究者认为,随着市场的开拓和与西方近代化国家的接触,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的农业技术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技术方面已经进入了近代化门槛。尽管在与市场连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源流失的情况,然而通过市场实现的技术引进同样可以实现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并称,“西方近代农学和技术的引进,掀开了东北农业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标志着东北农业由传统的单纯经验‘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应用’”;“东北农业高速发展,由落后一跃而为先进,成为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与东北率先应用和推广近代农业技术有密切关系”。[32]

实际上,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远远谈不上形成规模,更谈不上对东北农业发展模式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一些欧美海关官员在考察了近代东北农村的经营方式后,对其抱以厚望的机械化农业未在东北地区普及深感失望:“农业仍然是按小规模进行的。由于劳动力充裕,对于农业上节约人力的机械如拖拉机等,需要很少。”“尽管在农业经营合理化方面作了决定性的努力,但是所得的效果甚微。对于推广农业机器将给满洲带来如已带给世界各地一样的繁荣,会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已经失败了……在这十年终了时,一般都回过头来,仍然采用比较简陋的耕作方法。”[33]

农业机械化在东北地区普及的失败并非源于当地农民“愚昧无知”,很多在国内早已习惯机械化生产的日本农民,移居东北以后也开始转而采用传统农具生产。[34]东北地区机械化在农业中普及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农用机械使用成本高昂,包括市场售价、原料价格以及售后维护价格等诸多因素,其收益率甚至要低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在东北南部地区的水田经营中,机械灌溉法与人力或畜力灌溉法相比也完全处于劣势(见表6)。

表6 各种水田灌溉法的纯收益和年投资回报率

可见,使用石油动力机进行灌溉的水田无论在单位面积纯收益上,还是在年投资回报率上都比使用人力、畜力者低了不少。1937年满铁为了在东北北部建立机械农场制定了一份计划,其中指出:东北作物收获期内降雨较多以及燃油和润滑油的昂贵是该地机械化农业发展的两个巨大阻力。[35]燃油和润滑油成本价格的高昂甚至使一些农用机械使用者采取一些“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在东北地区,“以非常便宜的豆油代替非常昂贵的机器油,在中国的拖拉机手看来似乎是一种简单的权宜之计,其结果使拖拉机在很短时间内变成一堆废铁。这种不幸的经验使得采用这些花费较大的方法受到很大的阻碍”。[36]不仅如此,农用机械高昂的维修费用也使其在东北农村中的普及大受阻碍。根据东省铁路调查局的调查,有一种俄国造的“普拉聂特”式培土器原本性能不错,可是引进东北农村后却始终不能普及,且与当地传统的培土农具相比更是“瞠乎其后,万不能及”。究其原因是这种新式农具不但价格昂贵,“在平时尚须卢布十五元至十八元不等”,而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零件又多不牢固。若遇更换零件或欲从事修理,所费之昂,尤远过之”。[37]

化肥在近代东北地区的使用亦未得到普及。这主要是由于该地“一般农民还没有力量购用这种比较昂贵的进口货”。[38]1915年前后,日本的三井物产公司曾经贩运2000吨“人造肥料”来到东北,并在各地农村“免费散发”,“旨在于开拓一个新的领域”。[39]但以后便没有了下文。而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出产的豆饼肥料被大量输出海外,根本谈不上肥料进口。例如日本即是一直依靠从东北进口的豆饼进行肥田,1923年以后才大量使用化肥(硫酸铵)逐步取代豆饼。[40]尽管如此,东北的豆饼相当长时间内在日本的肥料进口中仍占有绝对优势。1925年日本进口的16298万元肥料中,豆饼就占了9285万元,达总进口额的56.9%。[41]甚至直到1940年,日本农民还在为肥料不足而发愁。[42]

不但以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国家当时无力向东北地区大量输出化肥,即使东北地区自产的少量化肥亦多被外运。1917年时,整个东北的硫酸铵生产量只有8000吨,且大部分被输出到日本等地。[43]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在东北成立了“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从事化肥的生产,但是该会社成立的动机在于“依农林省的意见,日本人造肥料价格腾贵,系由于供给不足,如不增加生产,应鼓励满铁该项生产物的输入”。[44]因此,东北地区的化肥生产主要是为了供应日本市场,真正在东北地区消费的很有限。1935年8月至1936年7月间,东北地区化肥的主要经销者“日满商事会社”在东北一共仅销售出2555232公斤化肥,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南部,[45]东北北部的化肥消费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由于价格过高,一般农民只有在种植价格很高的经济作物时才会使用化肥。如吉林怀德县平顶山屯的农民,在种植甜菜时每10亩土地使用2—3袋化肥,且与3万—6万斤土粪混用,而在种植大豆、高粱等一般作物时则只使用土粪。[46]

东北地区尽管并不缺乏各种矿产资源,但是绝大多数资源都掌控在日、俄等帝国主义势力手中,其产出也多被掠往国外。以农业机械化所最需要的资源铁和石油为例,其中东北最大钢厂昭和制钢所(鞍钢前身)1926—1936年生铁产量的90%左右都被满铁外运,绝大多数掠往日本。[47]而东北地区近代勘探出的石油资源有限,根据古海忠之的笔供,当时东北仅产的一点石油也都被全部掠往日本。[48]同时,日本还尝试利用抚顺煤矿中的可燃性矿石“油页岩”制造重油。“日本侵略者用了近2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的试验从未间断”,加紧用煤制造人造石油的试验,并“自诩在人造石油的科研力量和成果方面,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德国”。[49]而东北最大的页岩油生产厂——抚顺炼油厂,1930—1943年生产的重油,也基本上被掠运日本。[50]大量资源被掠走,导致了本来不缺乏资源的东北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所需燃料和材料方面的匮乏。根据奉天、大连、旅顺、营口、抚顺、“四平街”(四平)、“新京”(长春)等地的物价指数变动统计,以1930年为100计算,1933年各地平均物价指数为95.6,而燃料则为113。这说明即使在经历经济危机、物价衰退的情况下,东北燃料价格仍然大幅度上涨。[51]另一方面,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东北地区的工业体系实际就是以协助俄、日等国对该地资源掠夺为目的的一种“畸形工业化”。[52]其生产基本面向资源的加工和输出市场,机械制造业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53]无力为农机的制造和维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日伪当局对此亦毫不讳言:“满洲农业之机械化,形成重要之问题,故斯业之前途亦洋洋可观。但现在专门制作该器具者尚少,而虽有满洲农业制造会社等制作各种机械器具,但迄自给自足地步尚需相当之时日。”[54]

可见技术并非仅通过市场渠道的拓展就可以自由的传递与引进,其传播需要资源支持。由权力构成维系的市场的发展,非但不能为技术的引进提供便利,反而因其资源传递而导致资源匮乏,进而对技术引进造成巨大的阻碍。东北地区近代资源和能源流失的事实,使得近代化农业技术在东北地区的推行因缺乏资源上的支撑而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