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凝聚成深沉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炫丽璀璨,博大精深。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回眸历史,感怀故人,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以树立信心,启迪志向,增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锐意开拓,推陈出新,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于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姚瑜洁德行千里团队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于2020年初夏时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统文化主题教育49课》终于磨砺成集,付之梨枣。

本书以主题教育课为主阵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设计契合学生身心特征的传统文化活动。整册书共有“非遗”和“韵味”两个篇章,通过“节日节气、工艺技术、衣食住行、文房四宝、海派雅致、国粹雅韵、旧物新韵”七个角度进行细节深挖、情景演绎、活动体验等,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和体验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于无声润物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相统一,由小见大

目前,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传承意识淡薄,对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典故、毛笔书法等意兴阑珊,而对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倍加推崇。浦东德育团队通过主题教育课这个主阵地,意在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教室,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养成习惯、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和培育民族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首先,必须认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鲜活的课堂实践感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从而逐渐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学生从现代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文化冲突中,寻找到了“多元中的主体”,学会了“多样中的统一”,他们内心的价值体系也因此逐渐形成。

其次,文化稳定产生力量。深入学习从而深刻理解,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真正理解了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他们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四个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相互印证,让学生从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豪感,对祖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再次,“非遗”文化有所传承。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具有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社会源动力。而我们的学生对此也充满热情和期待,相信他们定会成为最好的传承人。

另外,对外交流更有自信。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浸润在学生的血脉之中,用自己的理解进行诠释和宣传,到处用“小话筒”传递着“中国声音”。

二、经典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由浅入深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素养、道德理念等,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提供方向指引、智慧启示、经验借鉴。

在主题教育课的阵地上,中华传统文化以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一帧帧回忆的形式走向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那些历史回眸中的经典事例,同时结合生活实践进行体会理解。知道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一些陈旧过时的东西,成为束缚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也了解了须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新时代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学生知道了如何鉴别对待、有舍弃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由近及远

传统文化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恪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课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浦东德育工作者们还对中华传统文化相应的内涵进行了扩充,注重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脑海中,并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养料,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与现代经济、物质相适应的精神生活,指引我们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上海浦东新区姚瑜洁德行千里团队一如既往,继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处着手,挖掘其蕴含的不朽精神、睿智哲理、永恒情感和育人价值,充分发挥主题教育课这个主阵地的作用,用足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和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希望广大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在自主创新中不断深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如根茎和种子,需播撒培植;如心与命脉,需浇灌养护;如阳光雨露,需珍惜利用;亦如爱与希望,需收获珍藏。相信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一定会既有源于内心的自信,亦有溢于脸庞的热情;既有随处可栖的泰然,亦有追风逐梦的骁勇。

此为序。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总督学 张少波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