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三心,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课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姚瑜洁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源自上古,流向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策部署,习近平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由此,上海市浦东新区班主任团队开展了“传统文化我传承”系列主题教育课的实践和探索。

一、巧心雕琢活动选题

主题是一个富有思想的灵魂,统领整个活动,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主题是一条贯彻活动始终的主线,链接所有内容,凸显核心思想;主题是众矢之的,聚焦目标,直击心灵深处的痛点;主题是一曲定音的基调,奏响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中创造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衣食住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历史人文、运动健身、工艺技法、节庆节气等,和生活息息相关。浦东班主任们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认真梳理浦东地域特色,对主题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和选择。沪语、香包、重阳、舞龙、茶文化、老八样、方块字、针线盒……离队员或近或远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师们的妙笔下化作了一个个充满诗意又不失趣味的名字。

二、精心创新活动形式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蕴,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形式,是指事物外部所展现出来的状态。无论是高雅的艺术创作,还是通俗的商业促销,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突出主题,渲染气氛或情绪,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主题教育课的活动形式影响着教育效果的达成。

《中国相声 百年欢笑》以地点的变换为主线,从天桥到剧场,再回到课堂,运用视频《天桥往事》、相声表演《套路趣谈》等资源,传播耳熟能详的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使队员们了解相声的起源和发展,懂得相声的基本功“说学逗唱”,知道相声的表演形式和价值。

《诗意扇子 与善同行》用“摸一摸 猜一猜”的暖场游戏带队员进入扇子的世界,第一环节“奶奶的扇子”中,吴侬软语说尽亲人温情,师生互动表演“奶奶给孩子扇扇子”的情境,让队员体会到家人之爱;第二环节“文化的扇子”中,大气恢宏的G20开幕式中,多媒体扇子表演吸引了队员的眼光,不禁赞叹国人的智慧;第三环节“朋友的扇子”中,通过动手画“扇面画”并送出扇子及祝福语,引导队员体会“扇者,善也”的含义,号召大家做一个与善同行的人。

《针尖上的“芭蕾”》以中国传统文化“苏绣”为切入点,通过“心灵手巧之美”“勤学苦练之美”“坚持不懈之美”“传承创新之美”四大板块,引导队员了解苏绣的基本技法,知道“巧手取线劈个丝,一线生出数根丝,苏绣细线并不细,千丝万缕织锦绣”;感受苏绣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做到极致的特点,并通过辩论的形式,让队员懂得“传统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具有创新精神”。

《小宣纸 寿千年》设计了小宣宣这一卡通人物贯穿活动,小宣宣用三把文化之钥穿越千年,“摸一摸、比一比”,观宣纸之成,悟造纸之魂,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宣纸的特点,道出了小宣纸寿千年的真谛。

《镂空的美——剪纸》创设了师生齐动手布置迎新教室的情景,回归队员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视频、竞答、阅读小报等多种形式让队员感受到剪纸艺术的淳朴生动、寓意广泛,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通过游戏和活动,了解传统剪纸具有的民俗性、吉祥性、意象性;设计创作一份剪纸作品,在体验剪纸工艺的制作过程中,剪出富有寓意的作品来装点教室,可谓是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18节课就是18个火把,精彩纷呈的课题点燃了队员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种形式的活动让队员在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感悟精神。各具内涵的传统文化在老师们妙趣横生的活动设计下,显现十足魅力。

三、慧心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的传承必然经历一个“输入浸润”和“内化输出”的过程,传统文化的积淀,为队员滋养身心打下无形的基础,培养队员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设计主题教育课时,在对主题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招一式探咏春》武味十足,不仅挖掘习武之人的精神内涵,树立习武之人尚德、健体、扬正气的正能量形象,而且根据小队员年龄特点及习得规律设计了三个学武“秘籍”——学扎步悟“坚持”、巧辩论懂“友善”、观视频学“勇敢”,队员们在练习三个武功“秘籍”的同时,也收获了“我坚持”“我友善”“我勇敢”的品质,更领悟了“咏春魂”的隽永绵长。

《千年胡韵 万里琴缘》以来自美国的艾丽拜师学艺为主线,她连闯演奏家设置的历史关、构造关和人物关,最终成功拜师。课中,两个人物的设计有深意,师父的形象凸显出代代琴师对传统文化坚持不懈的守护和传承,艾丽的成功拜师,意味着中国民乐成功走向世界舞台,号召国人增强文化自信。

《小灯笼,大学问》按照时间的演变介绍灯笼的知识,古韵浓浓。队员感受到灯笼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灯笼在国外的身影,并渗透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将有形的灯笼这一传统文化载体上升到无形的精神层面。

《举“箸”轻重 筷意人生》烹制了一道精心、精美、精妙的“筷子文化大餐”,带领队员依次走入“知筷”“用筷”“送筷”的神秘世界,在实践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之智慧——天方地圆的筷子,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七寸六分的筷子是人七情六欲的暗语,是古人对情绪控制的时刻警醒。

《粉墨春秋 国粹韵味》让队员们在曲韵中感受丹青朱墨的色彩和生旦净丑的唱腔,在动手体验画脸谱中懂得粉墨勾勒出的人性善恶,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和流淌在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国粹韵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们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的体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中华文化以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给予每一位中国人自信和自豪。浦东新区“传统文化我传承”主题教育课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撷取精华,在思想上激励人、在价值上引领人、在精神上滋养人。在对传统文化的守护、继承和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开发一系列主题教育课,释放更多的文化能量,在孩子们的心田悄悄埋下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注:本文发表于2020年2月《少先队活动》杂志,题为《例谈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课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