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初读《险路漫漫》一书,是在一堂高中历史课上。作为一位历史爱好者,这部作品既填补了认知的空缺,也让我感到身临其境,一时间手不释卷。

作为许多美国高中生的推荐书目,《险路漫漫:早期美洲征服史》既具有其学术严谨性,也有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贴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书中记叙了作者在公路旅行中的许多见闻,以此将零散的历史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同时,作者也通过生动的叙事,使得读者能够将发生几个世纪前的战争、航行及探索,与现代的美洲场景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写作手法与本书作者——托尼·霍维茨在报界的工作经历有关。在大学毕业后,他曾为《华尔街日报》以及《纽约客》杂志撰文,并荣获1995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除了新闻写作之外,他还将自己对历史研究与旅行的热爱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系列“在路上”形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将旅途中“偶遇”的故事和人物与真实历史联系起来。除本书之外,还有《阁楼上的邦联军》(Confederates in the Attic )以及《蓝色纬度》(Blue Latitudes )两本类似风格的作品,都值得读者一读。作为一名学者,他曾在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职,曾担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Historians)会长,并在肯塔基州的菲尔森历史学会(Filson Historical Society)开设讲座。令人惋惜的是,在2019年5月,霍维茨在为新书宣传途中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享年六十岁。他的遗孀,杰拉尔丁·布鲁克斯(Geraldine Brooks),也是一位知名的记者,作家,亦是2006年的普利策奖得主。

我们所熟知的美洲历史通常是由一连串诸如哥伦布、乔治·华盛顿、詹姆斯敦这些在纵向时序上并不完全相连的人物与地点所组成的,而《险路漫漫》一书则填补了这些时间节点之间,甚至之前的空白。维京船长、普韦布洛城寨、西班牙骑士……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多样而纷繁、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早期美洲大陆。除此之外,本书还会带领读者领略当代美洲隐秘的另一面——我们熟知纽约的百老汇剧院与摩天大楼,却很少对隐藏于寒冷地带的文兰小镇,或是散布美洲大陆各处的部落保留地有所了解。我们常常读到美洲的自然风光,却不曾领略过那些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人类“遗迹”,乃至隐藏在上述事物背后的社会弊病。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美洲背后,又是否存在着数个世纪前不为人知的探险者们所留下的影响呢?

重走历史的险路,漫漫而不知其终矣。

值此付梓之际,我要感谢本书合作译者丁宇岚老师的翻译工作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作出的努力。虽经反复审阅,本书翻译不免存有值得商榷之处,恳请学界专家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巢骏至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