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中国经贸领域话语实践

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中国制造”,一方面引发世界前所未有的强烈关注,衍生了对“中国制造”媒体话语现象的探讨;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者在严格的学术规范指导下探究有关中国经济贸易和政治文化在媒体话语中的一系列全新课题。李秋杨博士撰写的《“中国制造”海外媒体形象传播的话语研究》一书就是这种探索的最新成果,这本书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积累完成,其中凝结了她多年的努力。作为她的博士后导师,我为她的书稿最终与读者见面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她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欣慰和骄傲。

“中国制造”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为我们从事话语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宏大而又新颖的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商品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产品逐渐风靡全球。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成为中国海外形象的载体,中国产品形象可谓与中国国家形象叠映在一起,相辅相成,荣辱与共。海外媒体上的“中国制造”形象直接引发了各国消费者对中国的误解和猜疑,应对“中国制造”的海外媒体形象问题包含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含义。因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全面考察“中国制造”海外媒体形象问题,无疑是一个迫切而重要的战略性课题。该书的“中国制造”海外媒体形象话语与中美/中欧贸易争端、贸易保护、知识产权纠纷、人权记录、爱国主义产品情结等历史与国家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呈现出海外受众对“中国制造”这个标签所传递的产品及国家形象信息的理解。

《“中国制造”海外媒体形象传播的话语研究》一书在现实问题意识的指引下,切实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突破单一学科的束缚,将解决中国本土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和价值取向,问题意识突出,难能可贵。该书注重对话语本身(既包括话语内容,也包括话语形式)和话语语境(既包含微观的情景语境,也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历史语境)的细致考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制造”危机传播话语实践,以及与该话语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进行综合剖析。从文化话语研究理论出发,将“中国制造”传播话语中体现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以及社会实践与话语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揭示出交织在这些社会因素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霸权主义,从而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海外媒体中的“中国制造”形象。从历时纵向的层面深入“中国制造”近40年海外媒体形象话语语料,并建立语料库,为“中国制造”的横向跨学科研究提供最新的语料资源,同时也为中国政府、行会、企业、媒体及公众应对危机事件提供更为详实、系统和可信的话语策略与话语行动方案。该书将多种理论方法相结合,对西方媒体话语中有关“中国制造”的新闻话语语料进行全面梳理。在尝试多种学术概念探讨的同时,其对“中国制造”危机传播过程中的诸多话语案例的分析也颇具特点,尤其是对“中国制造”危机传播策略、“中国制造”危机应对话语策略、“美泰玩具召回”道歉话语等话语案例的分析,让读者从话语事件中理解了话语传播的要义及话语表征背后的社会因素。该书从“中国制造”话题切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在话语研究的视域下探讨“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传播问题,突破了传播学和话语学研究的传统模式,拓展了话语研究的视角与思路,突出了话语研究与危机传播话语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注“中国制造”形象研究的学者,可以从这部著作里领略到作者对各派别话语理论的思考,也可以意会到话语研究理论被用来阐述社会实践时所散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作者客观地勾勒出“中国制造”基本面貌,同时折射出中国国家形象在经贸领域中的基本形象。无疑,这是极具学术价值的。至少,作者为这一分支的后续性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作为年轻学者对一个崭新领域的探究之作,肯定会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同时也难免留有一些遗憾和不足。这既是作者日后继续笔耕求索的方向,也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和超越的空间。

李秋杨博士2012年由语言学本体研究转入我的门下做话语研究,这期间可谓经历了一个不小的转变。在目睹她为之付出努力的同时,我更欣慰于她所取得的成绩。期望她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继续开拓,不懈前行。

付梓之际是为序,也为贺。

施 旭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