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海外媒体形象传播的话语研究
- 李秋杨
- 1258字
- 2025-02-25 06:29:27
前言
“中国制造”海外形象,是国外消费者、媒体、合作伙伴、政府和企业集团等对我国制造企业的进出口活动,对我国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对外经济合作与交往等行为所形成的综合印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在牙膏、玩具、轮胎和奶粉等行业中出现危机事件,因而成为西方媒体口中“危险产品”的代名词,与“中国制造”危机相关的机构和人群也被打上负面形象的烙印。危机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始不断反思。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摆脱技术依赖,开始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制造”国际形象不断发生变化:低价——低廉——低劣——转型。“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演变也折射出西方国家对中国产品、企业、媒体及政府的认知和建构过程。
本文回顾“中国制造”的历史和现状,划分1979—1991年、1992—2001年、2002—2006年、2007年、2008—2016年五个历史阶段,收集与“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相关的媒体话语案例和语料,建立语料库,厘清“中国制造”国际形象和话语主题的历时演变过程与趋势,并分析该形象的成因。从词汇、引用、修辞层面对比考察“中国制造”媒体话语所呈现的美英新闻传播话语特征,分析形象话语的人际意义,挖掘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制造”在西方主流媒体话语中呈现出的国际形象,探讨如何通过多渠道的国际对话构建和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话语环境,完善国家话语修辞能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制造”国际形象。
在宏观层面,首先从近40年来的西方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和《卫报》中有关“中国制造”的新闻语料入手,详细考察西方媒体有关“中国制造”新闻话语焦点问题,对比分析美英两国塑造这些主题的报道阶段分布共性与差异特点、立场态度、话语策略与修辞特征、报道量变化趋势,以及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其次结合案例,分析“中国制造”危机传播话语在主体、主题、渠道、形式、内容、反应速度和效果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微观层面,首先就西方主流媒体话语词汇、修辞、引用等话语策略,分析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制造”国际形象的话语手段,以及其社会历史因素。其次,借鉴Benoit的形象修复策略及Coombs、Burke、Ware & Linkugel等人提出的危机反应策略分析框架,剖析中西方媒体话语片段中涉及的危机传播话语策略,从而进一步考察话语背后的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
在对“中国制造”危机传播话语的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中国应对危机的传播话语经历了一个从沉默、抵触、否认、回避,到积极面对、寻求平等对话、主动化解危机的过程。在面对“中国制造”这样的国际危机事件时,我们不仅需要在危机传播话语交锋中掌握主动权,注重话语传播方式,掌控话语传播渠道,而且要在细节上注意话语修辞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化解危机,维护国家形象。
“中国制造”海外形象传播话语研究,无论是在宏观的话语主体布局、话语渠道占有和话语主题设置上,还是在微观的话语策略操控上都开创了新的研究模式。这也为中国当代话语研究提供了话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