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迁的游牧民:黄河首曲、隆务河、大夏河流域藏族移民实录
- 冯雪红 安宇
- 3258字
- 2025-04-12 11:22:42
二 搬迁原因:上学、就医、生活所迫
移民搬迁的原因各有不同。53岁的才让草一家有7口人,其中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在牧区,女儿、女婿、外孙以及她自己住在桑科新村。她们一家选择搬迁是因为牧区的草场太小,而家里人口太多。搬来之后,她感觉到搬迁对孩子们上学有很多好处。值得一提的是,在她的叙述中,嘉木样活佛在牧民搬迁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我们意识到藏区宗教教职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笔者:您大概是什么时候搬过来的?
才让草:2012年。
笔者:这个地方住的人是不是都是2012年搬过来的?
才让草:在我们之前有搬过来的,之后也有搬过来的。
笔者:之前最早的是哪年搬过来的?
才让草:给这个房子的时间有点早,自己建房啊什么的有困难,我们家(搬)下来的有点迟。草场比较少,我们家只有3个人的草场,就因为草场比较少,家里的人希望下来(通过)打工给家里增加点收入。但是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打工的地方特别少,生活改观不大。刚开始分草场的时候,我、儿子、女儿都分到了草场,然后,儿子娶了媳妇,女儿招了女婿,家里人口增多了,草场还是以前的草场,生活比起以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笔者:搬到这里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才让草:如果做点小生意啊什么的,就像别人在那边有房子,开个小卖铺什么的就很方便,但是我们家经济能力不足,资金啊那些不够。(搬到这里)最大的好处是孩子们上学方便。
笔者:当时搬的时候愿意吗?
才让草:是自愿的。
笔者:有没有人不愿意往这里搬?
才让草:刚开始政府提出这样一个项目的时候,夏河的那个大活佛——嘉木样大活佛,就跟我们说到这边的话各方面都比较好,让我们参与这个项目,我们好多人基本上没什么不愿意的,多半都在这边建了这个房子。现在的话,孩子上学,各方面都有好处,有的人是花十几万(元)、二十万(元)在这里买房子,也有的人借别人的房子在这边住。
和才让草一家类似,由于草场面积小,无法放牧更多牛羊,因而无法在牧区养活众多的人口、生活无法维持而选择搬迁的牧民不在少数。
搬到这里主要是因为家里经济压力大,我家有12口人,放牧的话家里人已有剩余,所以打算搬过来,而且放牧收入少,无法维持生活,所以想来这边打工。一年下来,买衣服、吃喝要花七八万(元),就是上学和交通便利点。(卡布,男,51岁,2011年从桑科村5队搬来)
原来的生活环境不能放牧,房子也要拆迁,这里正好要新建房子,之前在牧区住的是土房子,时间久了住不了人了。现在的草场还能放牧,但是草长势不好,不太方便放牧。(才旦道吉,男,53岁,2011年从岗查村搬来)
以前特别困难,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两个一路乞讨,之前在夏河租房子住着,捡垃圾,总被驱赶,靠奶奶搓绳子维持生活,一个月能挣150元。(才让东智,男,36岁,2014年从岗查村搬来)
草场没办法容纳牛羊,放牧(经济效益)不行,就把牛羊卖了,搬来这里了。(才让东智,男,68岁,2006年从桑科村8队搬来)
本来这里有200多只羊,只有2人分到了草场,草场太少,羊放不了,只能买草场,最少要花15000元,买不起。挣钱主要靠卖小羊羔,全卖了也买不起草场,羊只越来越少,所以最后把所有的羊都卖了,之后才买了这个房子。(宫保才旦,男,47岁,2017年从曼玛村搬来)
牧区草场太小,不够牛羊吃。(草场)三分之二出租了,剩下的三分之一不够吃,牛羊价格不涨,草场又不够。(才旦,男,47岁,2011年从岗查村搬来)
牧区生活条件不太好,压力大。搬到这里小孩上学方便。(加毛,女,84岁,2011年从桑科村1队搬来)
牧区放牧挣不了钱,草场小,牛羊喂不好。(再加上)孩子要上学,所以搬来了。(格勒,男,63岁,2004年从日芒村搬来)
而52岁的藏族妇女班玛堪卓一家选择搬到桑科新村,是因为医疗、身体等方面的原因。
笔者:您为什么搬到这里(桑科新村)?
班玛堪卓:刚开始我带孩子(孙子)来这里,我身体不太好,后来女儿、女婿也搬过来了,牛羊就卖了。
笔者:搬到这里有什么好处?
班玛堪卓:在牧区生活不用愁。在这里不出去的话一分钱都没有,只要出去打工就能挣上钱。
笔者:当初搬的时候愿意吗?
班玛堪卓:那时老父亲在,搬这里去医院方便,所以搬来了,搬到这儿之后我就没回去过,后来自己身体也不好,没人照顾,所以女儿、女婿也搬这里了。
由于医疗和身体原因而选择搬迁的牧民还有很多,如前文所述,宫却扎西、才让吉、扎西措等移民,这些人家的情形与班玛堪卓一家类似。
此外,与才让草和班玛堪卓几家相比,央姆和华尔丹等众多牧民搬迁的原因则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出于孩子们上学方便的考虑。
搬到这里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央姆,女,55岁,2012年从岗查村搬来)
搬到这里主要考虑到孩子上学。(华尔丹,男,53岁,2012年从日芒村搬来)
因为送孙子、孙女上学,之前的房子到学校要走七八公里,住这里孩子上学方便。孙子之前在桑科小学,现在在藏中上初三。(洛桑扎西,男,53岁,2006年从桑科村1队搬来)
主要是为了孩子上学搬来这边,原来的地方没有学校。整个桑科乡所有的孩子都来这边上学,想借房子住,但没人愿意把房子借给移民。(加央尼玛,男,53岁,2012年从岗查村搬来)
孩子们要上学,牧区离学校太远,搬来这里孩子上学方便,老人在这里照看小孩子,这边对老人身体也好,我们夫妻俩平时在牧区。(多吉太,男,36岁,2011年从岗查村搬来)
牧区(培)养孩子吃力,上不了学,这边照看孩子方便,两个(大点的)孩子上小学,剩下的一个才1岁。(旦智吉,女,26岁,2016年从岗查村搬来)
主要是为了照看孩子,孩子上学,住这边方便。(尕藏吉,女,66岁,2014年从岗查村搬来)
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搬来这里,租房子太贵了,索性就买了一间,花了四万两千(元)。(勒毛先,女,47岁,2011年从日芒村搬来)
牧区生活(条件)不太好,压力大,搬到这里送小孩上学方便。(加毛,女,84岁,2011年从桑科村1队搬来)
牧区放牧挣不了钱,草场小,牛羊喂不好。孩子要上学,所以搬来这里了。(格勒,男,63岁,2004年从日芒村搬来)
(搬到这里)方便大儿子的孩子上学。大儿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学,一个不上了。(卡珠草,女,54岁,2002年从日芒村搬来)
虽然已经搬迁到桑科新村,但是还有些牧民依然留恋牧区的生活,这表现在一些牧民的返迁意愿上。才让草就认为“那些没搬迁的人,我觉得他们很幸福,有草场,生活上基本没什么大的困难,心情好,这里(桑科新村)打工没来源(打工的机会不多),生活就比较困难”。她曾经有返迁的想法,但是又觉得牧区的草场太少,如果定居点这里没有稳定收入的话她就会搬回去,“村里有搬回去的”。而华尔丹和央姆却不以为然,华尔丹认为那些没搬迁的人,有的在县城租房子住,县城的房子租金十分昂贵,有两个床位的房子,一个月要700—800元,最便宜的也要200—300元,而且只能容纳两个人;有的牧民则在定居点借房子住,一般是借亲戚朋友的房子,“有点可怜”,因此他希望每个人在定居点都有房子住。而班玛堪卓没有返迁的意愿,是和她的搬迁原因紧密相连的,他们一家搬迁,可以说是因为她的身体健康问题,因此她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回)去了也干不了什么活,现在不太想迁回去,刚来时也没想着回去”。
总体来看,移民选择搬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孩子上学、就医方便和生活所迫——草场太少。其中尤其以草场太少和孩子上学两大原因所造成的搬迁人数最多。牧民之所以为了孩子上学而搬迁,正是由于国家实行“撤点并校”,桑科乡的学生都得去桑科寄宿制小学上学,这是桑科乡唯一的寄宿制小学[19],由于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和乡镇,使得学校附近的居民区具有了学区房的社会功能,因此吸引当地居民向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集聚。造成移民在牧区生活不能维系的原因则缘于20世纪80年代的土地包产到户,草场分配到户,不再归部落或集体所有。短时间内这一政策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这一政策与牧民家庭的分家传统不相匹配。随着下一代的成家,他们要从上一代手中分得草场,以便独立生活,显然草场会因家庭内部的代际分配而减少,随着下一代家庭人口的增加,也会增加草场的压力,降低草场质量,即使是拥有10人份草场的家庭,在三代之后也难以再维持他们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所以必须另寻谋生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