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代序:皇天后土在 一代文脉香
- 周同宾先生纪念文集
- 水兵主编 周柯 陈涛副主编
- 3641字
- 2023-03-15 16:12:16
水兵
一
天地大道,生命有序,四季轮回。
2021年儿童节刚过,正是暮春初夏季节交替,万物生发、生命勃旺之时,周老师忽然感到胸闷气短,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在家人一再催促下,他到医院做了检查。一查不要紧,医生让他马上住院。以周老师的性格和阅历,他没有惊吓得六神无主、后悔慨叹,而是不紧不慢地对医生说:“我回去准备一下再来。”
周老师回到家,恰逢大女儿从远方归来,又恰逢大女儿患了重感冒,急需住院输液,因此他就暂停去住院,这才有了《河南文学》副主编阿若先生邀我去周老师家采访的机遇。
一进门,周老师仍是干净整洁,谦逊客气。身体略显瘦弱,稍有咳嗽。
阿若先生做了快捷有效的采访。
阿若问:您认为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
周答:写出人性,写出自己,写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好的散文,它同时由两种有质量的内容组成:一是它的内在品质,它所表达出来的接近灵魂的东西。一是它的语言。语言即是内容。语言自身就是内容。那些好的作家,语言是自成风格的。
阿若问: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思想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你认为散文的语言有什么讲究,重要吗?
周答:非常讲究,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作家不注意这方面,或者说很多作家的语言过不了关。散文征服人、感染人,一是里面有一腔真实的情感,紧接着就是它的语言。把散文的语言说再高也不为过,很多人不注意。
阿若问:那您认为什么样的语言是好语言?
周答:准确、精练、有个性。
思路清晰,回答简练。我说,周老师没事的。他说,但愿吧。但在取书签名的一刹那,我明显看到周老师的手在抖。我说,周老师您赶紧住院吧。他说,行,马上去。
一晃四五天过去了,南阳大文化研究院让我接周老师去开会,给他打电话,他吸着氧含含糊糊地回答,我这才知道他已住院。心急火燎开完会,急急忙忙约了他的老文友李天岑、王遂河、殷德杰一起去看他。天岑先生因有急事要进京而不能前往,一再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周老师的详细情况告诉他。
急急地买了鲜花、营养品,急急地带了周老师订的几种刊物,急急地赶往医院,急急地办了探视手续,急急地来到病房,急急地立在他的病床前问长问短。
周老师拔掉氧气管。见他的脸色、眼神、肢体没有什么大碍,我们松了口气,轻松的谈话就这样开始了。
遂河先生问,住院这几天你都想些啥?
周老师说,啥也没想。
我知道周老师是不忌讳谈生死的。他说,一个文学大家曾给他算过命,说他活不过多少岁,刚开始的几年心里有点儿嘀咕,犯硌硬。几年过去了,哈哈一笑,也就释然了。人不是先知先觉,也不是神,怎能算别人的寿命呢?周老师曾给《南阳日报·白河》的编辑周熠先生送过一篇稿子,交代说,我死了,把这篇文章发了,在作者名字上圈个黑框,让读者知道,这个喜欢写字的人完蛋了,在世界上消失了。
他也曾对我说,他死了,一切从简。火化后把骨灰全撒在家乡父母、祖辈的坟头,一点儿不留。他又说,他现在就想写下遗嘱,只怕孩子们难接受。可见,他视死如归。
遂河先生又问,住院这些天你都干些啥?
周老师说,把唐诗宋词再背一遍。
“再背一遍”,面对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我们无言以对。
我半开玩笑地说,下周,我们想在丹江渠首召开南阳作家群研讨会,想请你给青年作家们讲讲话,鼓鼓劲儿。周老师说,讲话就不必了,但凡能去我就参加,新老朋友交流交流。
德杰老师是周老师的挚友,他说,周老师你没事的,下次有啥活动,找个漂亮女孩儿搀着你。我们都哈哈大笑。
为了不打搅周老师休息,我们离开了病房。送我们下楼时,医院的领导说,医院知道周老师是个大作家,都格外敬重和细心。
听到这句话,我不是高兴,而是心情特别沉重。
作为周老师的弟子,我经常围在周老师身边,接送他开会、参加各种活动,可我对他有多少关心和敬重呢?经常没大没小地开玩笑,并总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不顾及这个耄耋老人生命力的衰退,让他参加这参加那,也不顾及他年迈走路蹒跚,总是喊着快点,快点。回想好几次参加省里的散文年会,最出彩的是两位老人:南丁老师和周同宾老师。年轻的女作家搀扶着南丁老师,省作协副主席王钢女士和冯杰先生陪着周同宾老师,这本身就是文学的风景、文学的质地、文学的情怀。
大家是星光,照耀着我们,我们却不知;大家是风范,化育着我们,我们却不学;大家是宝贝,高贵着我们,我们却不惜。想想人家,我们是灯下黑啊!与文学大家为邻,是南阳文学的福气!可我们又珍惜多少呢?
回来的路上,我对遂河先生说,我会改变的,以周老师为例。不然,来日定会后悔。
也是在回来的路上,我给这家医院的领导发去短信:“书记好!周同宾先生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是中国当代散文大家,是我们南阳的宝贝,他为中国当代散文史添彩,也为南阳文学树立旗帜。请多多关照,切切!”
文学的力量,就在于拨亮人类精神的微光。像甘霖雨露,润物细无声;像灯盏路标,指引后来者奋发前行。
著名作家、评论家孙荪先生称南阳作家为“故乡的痴儿”。诸多故乡痴儿中,周同宾是最为痴情的一位。他用手中的笔,痴情为农村、农民、农业立言立传,一生书写乡村、乡土、乡情,是他写给农耕文明的挽歌和礼赞。《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肯定了普通劳动者的生命价值,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意义和闪光点。
我心有明月,照他回故乡。愿周老师早日康复,明月伴他早返乡。
有风窗前过,一枕文脉香。愿周老师的文风、人品、学识激励、恩泽无数的后来者。
二
《解放军报》高级编辑、著名杂文家李庚辰先生从北京回南阳社旗,执意要见一见周老师,叙叙乡情、友情、同窗情。2021年6月28日中午,我去医院接周老师出来。那天,他虽清癯消瘦,但面色红润,思路清晰,精神尚好。可仅仅三天,三天啊!再见时,周老师已卧棺永睡,驾鹤西去,天上人间。
周老师去世了,不少纪念文章陆续见诸报端、网络,还有他生前的视频、音频、照片也在传播,亲人、文朋诗友以不同的方式怀念他、记挂他,仿佛他仍健在,还在我们眼前。有这么多人记着他,已是很难得了。像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民,辛辛苦苦一辈子,去了,不过儿女亲人们哀号一阵儿,田野村头立一个小坟包,慢慢地这个人就被淡忘了。周老师是作家、大家,有作品在,当然不会很快消失。他一生写农民、写土地、写乡村,是一段时光记录,是一曲中原农耕文明的挽歌。他被人怀念,记着,是因他文字的光芒和一颗仁爱之心。他更是一束光,照亮着周边的人和他的读者。
这束光,可简约地用两个字命名:品质。
品质,按字典的释义:一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品性、认识等的本质;二是指物品的质量。
各种物质都有它的质地、品相。如金子,纯度越高,它的质地越好;瓷,材料和烧制的温度、火候掌握得越好,它的品相品质就越好;茶,比如毛尖类,雨前和雨后、头茬和后茬、制茶的工艺不一样,茶品也不一样。而普洱,光照、气候、湿度、温度不同,品质就不同。所以,茶有极品、上上品、上品、一般之分。
衡量一个人的品行的标准尽管有很多,但人品为上,是最重要的。古代君子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倡做人行事要温、良、恭、俭、让。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个人的品质就是他的守护神。”先做人,后做事,这是民间普遍认同的准则。
周老师为人为文,堪称上品。
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互为攻讦也是常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多面人、橡皮人也有。周老师从不背后臧否他人,像清风清流,你喧嚣你的,你表演你的,他不评论,也不戳穿。但周老师并不是一个模糊人,也不是如来佛,笑口常开。他对事不对人,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某些伤天害理的事和不道德的现象,他也会愤怒:“这人真坏!”“这事儿真不好!”他宽大的眼镜后面,善良的眼里也有怒火。
这是知识分子的良知、是非观念和道义,像晨曦中清凉晶莹的露珠,春天里的梨花带雨,明亮而清香,濯人耳目,润人思想。
周老师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却谦逊低调、温文尔雅。周老师学养深厚,在宛地可以说无人可比,不说唐宋诗词能背诵多少首,《古文观止》《楚辞》《诗经》他也能背,四大名著更是烂熟于心。尤其是《红楼梦》,他还做了深入的研究。书稿、研究课题中引用的史料词句,他往往能说出出处和出版年代,真是了不得呀!周老师的女儿说,爸爸不但精通文学,琴棋书画也很熟稔,爸爸的外语年轻时能直接与外国人对话、交谈。可我从未听周老师谈起过,按他的岁数,我一直认为他是个外语盲。
周老师育人更是春雨无声,菜中滴油。他经常拖着病体为后学者改稿、写序,悉心讲课,其良苦用心、殷殷之情,如同日月,光照后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周老师,你一生受了那么多的苦,遭了那么多的难,却用散文,用中国人惯常的大众式语言和本真,留下了经典之作,然后静悄悄地走了,你后悔和遗憾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的智慧和光芒感动我心,照耀我心,二千多年了,你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
大地江河浪漫,更有思想温暖。人,除了日子肉身,还有精神远方,而品质更是贯穿生命过程的路,如血脉筋骨一样有质地、有方向。
敦睦和平人若佛,德艺双馨;
清雅淡静书如人,人文同辉。
谨以此文纪念散文大家周同宾先生,并作为这本纪念文集的代序。
202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