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齐卫伐晋与夹谷之会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秋天,由于郑国、卫国叛晋投齐,晋正卿士鞅(范献子)率军讨伐郑国和卫国,鲁国还出兵相助晋国,因此郑献公、卫灵公在卫国曲濮会盟,抱团取暖。郑、卫两国都归附了齐国,他们请求齐国出兵伐晋。第二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秋天,齐景公亲自率领齐国大军,在卫灵公所率卫国军队的配合下,向晋国东部的夷仪城发起了进攻。郑国由于国君郑献公去世,正值国丧期间,所以没有参加此次伐晋。

夷仪城原本是齐国西部的城邑,一个半世纪前,邢国受到白狄人的侵犯,几乎要亡国了,是霸主齐桓公将邢国迁到夷仪城安定了下来。后来邢国竟然与白狄人联合进攻卫国,被卫文公在公元前635年(鲁僖公二十五年)所灭,夷仪便成为了卫国的城邑。晋卫结盟之后,夷仪则又并入了晋国,成为晋卿赵鞅的封邑。为了策应齐国对夷仪城的进攻,卫灵公率领卫国军队向晋国的五氏城发起了猛攻。

齐人有个叫敝无存的,正准备娶媳妇,赶上了齐景公率军伐晋,他向父亲推辞了婚事,让自己的弟弟迎娶了新妇。他对父亲说:“这次出征,如果能活着回来,必立军功,迎娶上卿国氏、高氏家族之女。”在攻打夷仪城的战斗中,他抢先登上了城墙,又冲锋在前,为齐国大军打开城门,英勇战死在夷仪城门之下。

还有一名齐军士卒名叫东郭书,攻城之时也是奋勇登先,另一名兵士王猛(字犁弥)紧随其后,在后面喊道:“你登城后向左冲杀,我登城后向右打,等后续大队兵马登上城墙后一起冲下去,可保安全!”等到齐军全都登城后,王猛却自己先冲下了城楼。

王猛是想抢头功、受奖赏。战斗结束后,众兵士坐下来歇息。王猛说:“我最先登上的城墙。”东郭书正在收拾甲胄,听王猛抢功,就要与王猛争执,他说:“我先冲上城墙,说好了大家一起下城,你却自己先跑下去;现在却又说是你先登城,真不要脸!”王猛笑着说道:“别急别急!我跟着你,就好像车驾骖马上套着的靳环,哪里抢得了先呢!”

齐军士气高昂,很快就攻占了夷仪城。齐景公与卫灵公相约,卫国军队攻打晋国的五氏城,牵制晋国的军队;齐军攻克夷仪城后前往五氏城与卫军会合。五氏城在邯郸城西面,卫军进攻五氏城,必然会经过晋国的中牟城。三座城邑的相互位置,中牟在南、五氏在北、夷仪居东。晋军在中牟驻扎有千乘战车,兵力至少有两三万人;卫军只有五百战车,兵力也就一万多人。卫灵公在出发进攻五氏城前曾用龟甲占卜,结果龟甲烧焦了,看不出兆象。卫灵公说道:“可以出征。晋军在中牟有战车千乘,卫军兵车五百乘可以抵挡晋军的一半,寡人亲征则可以提振士气、能够抵御半数晋军。于是卫灵公率领着卫军向中牟城进发了。

驻扎在中牟的晋军想要出战,以阻拦卫军北上。二十多年前(鲁昭公二十年)卫国大夫褚师圃与王子朝叛乱失败逃奔晋国,此时正在中牟军中。他拦住晋军众将说道:“卫国虽小,国君亲征,士气高涨,是不可战胜的。齐军刚刚攻克了夷仪城,骄傲轻敌,我军可寻机进攻齐师,必能战胜他们。”就这样,卫国军队到达了五氏城,与齐军会合。齐景公与卫灵公率领两国的军队攻克五氏城后,计划进一步攻入晋国腹地,但此时驻扎在中牟的晋军为了防止齐卫联军围攻晋国东部重镇邯郸,突然向齐军发动进攻,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大败。齐景公此时想起了当年先君齐后庄公伐晋之时,鲁国曾出兵在齐军回撤时半途阻击,他也担心鲁国再次增援晋国,那时齐卫联军将腹背受敌,于是齐、卫两国的军队只好罢兵回撤,晋军粉碎了齐卫联军继续进犯的计划。

为了答谢卫国全力配合齐国讨伐晋国的厚意,齐景公回国之后,将靠近齐、卫边境的三座城池禚(zhuó)、媚、杏及附近的大片良田赠予了卫国。

齐景公还赏赐了兵士王猛,王猛推辞道:“有在我之前先登上城墙的,我跟随在后。那人肤色白、牙齿齐,身穿狸皮斗篷。”齐景公指着东郭书问:“是他吗?”王猛答道:“就是他。”然后又对东郭书说:“我可把赏赐让给你啦。”齐景公要重赏东郭书,东郭书也推辞道:“王猛是羁旅之人,应该奖赏他。”最后犁弥(王猛)得到了国君的赏赐,还被齐景公拜为大夫。

齐军攻克夷仪后,齐景公听说了敝无存的事迹,命人诏告夷仪民众:“献出敝无存尸首者,赏赐五户,并免除劳役。”终于找到了敝无存的尸体,齐景公为了表彰敝无存的英勇,三次亲手为他的尸身穿上敛衣,用犀牛皮装饰的轩车和长柄伞车盖为敝无存殉葬。景公还命先把敝无存的尸体送回国去,他命牵引灵柩车的人停下来,让全军为敝无存痛哭,还亲自推了三次灵车。

这次齐国进攻晋国的夷仪城,实际上是打响了齐国复兴称霸的第一枪,标志着齐国与晋国的彻底决裂。中原诸侯中,郑、卫已是齐国盟友,宋国虽然还未与齐国正式会盟,但已经与晋国离心离德;只有鲁国还跟着晋国伐卫攻齐,成为了齐国侧翼的威胁。齐景公决定拉拢鲁国成为自己的盟友,他这次下了血本,派出使者来到鲁国,邀请鲁定公前往齐国的夹谷举行会盟,说齐国愿意归还鲁国的郓、讙、龟阴三座城池,以换取与鲁国盟好。郓、讙、龟阴这三座城邑,都坐落于汶水河畔的汶阳之田,收回这三座城邑,基本上就拿回了汶阳之田,只是齐国没有明说罢了。

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鲁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回八十年前被齐国拿去的汶阳之田。汶阳之田,是汶水河畔肥沃的土田,沃野数百里,是鲁国北部的大粮仓,这片富饶的土地历来是齐、鲁两国争夺的焦点。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晋国在鞍之战中打败了齐国,命齐国将占领的汶阳之田归还鲁国。为此,鲁成公还在第二年专门跑到晋国拜谢。然而,鞍之战兵败之后的齐顷公七年不喝酒、不吃肉,向晋国君臣送去大量财货贿赂,导致晋景公在七年之后(公元前583年)派出使者韩穿到鲁国,要求鲁国将汶阳之田交还齐国!当时鲁成公和执政季文子都非常愤怒,季文子在为晋国使者韩穿饯行时说道:“大国处理诸侯事务合理妥当,以此成为各诸侯国盟主,因此各诸侯国感念大国的德行而惧怕讨伐,对盟主才没有二心。汶阳之田,原本就是敝国的土地,被齐国占去,后来大国征讨齐国,才把它还给敝国。现今晋侯推翻了原来的做法,命敝国将汶阳之田‘归还给齐国’,敝国甚为惊讶。大国盟主的信用是用来推行道义的,也是小国所期盼的。现在信用不可知,道义无所立,四方诸侯,怎会不离心离德?大国称霸诸侯,应该以德;现在霸主的命令前后不一,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诸侯的拥护呢?《诗经》说‘谋划缺乏远见,因此极力规劝。(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行父(季文子字行父)担心晋国不能深谋远虑而失去诸侯,因此私下对韩卿讲述个人的肺腑之言。”

鲁定公本来就对晋国没有好印象,自己跟随兄长鲁昭公寄居在晋国乾侯之时,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堪回首。齐国提出归还汶阳之田,又让他想起了先君成公的无奈,想起了晋国的反复无常、背信弃义,而鲁国却一直死心塌地、无怨无悔地归附晋国,这一切值得吗?真不如收回汶阳之田,与齐国盟好,本来齐鲁就是联姻关系,鲁定公最崇拜的先君僖公,还是齐桓公的女婿呢!

在大殿之上,群臣商议与齐国在夹谷会盟之事,季桓子作为首席执政上卿,也赞成与齐国会盟,收回汶阳之田。叔孙武叔有些担心地说:“此事会不会有诈?汶阳之田,沃野数百里,齐国怎会轻易归还鲁国?国君此去,当预作防范。”

鲁定公将目光转向此时担任鲁国小司空的孔子,问道:“夫子曾居齐国,与齐君和高氏等齐国群臣有过接触,不知对于会盟之事有何建议?”

孔子答道:“臣也赞同与齐国会盟。汶阳之田,本来就是鲁国的土地。这次齐君愿意归还,首先是表示诚意;其次是提醒我们鲁国:晋国不可信,与齐盟好才是出路。鲁国通过与齐会盟,收回汶阳之田,对国家有利。”

孟懿子也站出来赞同老师的意见,他说:“臣以为,这是收回汶阳之田的宝贵机会,不可错过。鲁国不用担心晋国前来讨伐,晋国已经失去了齐、郑、卫、宋等诸侯,鲁国与齐结盟,等于参加了中原诸侯五国联盟,晋国六卿互相倾轧,内斗不断,已经无力抗衡了。”

孔子接着补充道:“国有文事必有武备,国有武事必有文备。可派左、右司马带领鲁军跟随国君前往夹谷,既可保护国君周全,也可预防不测。”

鲁定公说道:“寡人允准夫子所奏,将亲往夹谷与齐会盟。夫子熟知周礼、名满天下,又与齐侯打过交道,熟悉齐国政事,诏命夫子孔丘为寡人傧相,陪同寡人与齐侯会盟。左右司马二位将军率军随行。”

季桓子、孟懿子、叔孙武叔这三桓对鲁定公的决定都不反对,他们知道孔子是陪同国君前往夹谷会盟的最佳人选。孔子也为此感到非常荣耀,以往这种诸侯间郑重的外交场合,都是由三桓这种卿士级别的重臣作为傧相陪同国君出席,这次国君让自己这个小司空作为傧相陪同,已是破例;孔子明白,这就意味着,如果这次会盟取得成功,将会是鲁国的重大胜利,国君将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是有意提携,增强国君和公室的力量。孔子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出纰漏,保证鲁国取得这次外交斗争的胜利,孔子在临行前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完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