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楚国恢复国力

长江以南的楚国在鲁定公十四年、十五年(楚昭王二十年、二十一年)分别灭掉了胡、顿两国,紧接着又在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蔡昭侯二十五年)春天,联合陈、随、许等国攻打蔡国作为对柏举之战蔡国与吴国同盟的报复,蔡国抵挡不住楚国大军的凌厉攻势,蔡昭侯率众投降,楚昭王命将蔡国迁至长江和汝水之间;蔡昭侯不断向吴王夫差求救,鲁哀公二年十一月,夫差下令将蔡国又迁到了吴国的州来城;但是蔡昭侯同意迁都至州来城,并没有与众臣和百姓商量,失去了民心。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春,蔡昭侯准备出访吴国,向夫差献上大量财货;吴国在三年前(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楚国在这一年春天讨伐蔡国)打败了越国,连越王勾践都不得不率臣民三百人入吴为质。吴国没有腾出精力出兵救援蔡国,夫差便让蔡国迁到吴国的州来城,意在在庇护蔡国,因此蔡昭侯要抱紧吴国这颗大树,才可能逃脱楚国的报复。

蔡昭侯的车驾还没有走出州来城,蔡国众大夫听说国君要去觐见吴王,都害怕这位国君又会遵照吴国的命令,再次迁都。这次国君去吴国,宠臣公孙翩也陪同,于是大夫们雇佣了一个名叫“利”的盗匪尾随着公孙翩的车驾,追上了蔡昭侯,并且开始向他射箭。蔡昭侯被箭射中,逃进百姓的家中躲避,但由于伤势过重而死。宠臣公孙翩手一手持弓,一手拿着两支箭守在门口,不让众人进去。蔡大夫文之锴随后赶到,对大家说:”我等并排前进,象一垛墙一样,他只有两支箭,最多杀死我们两人。”说完拿起弓走在前面,公孙翩一箭射中了文之锴的肘部,文之锴冲上前去杀死了公孙翩。蔡昭侯的另一名宠臣公孙辰逃奔了吴国避难,没来得及出逃的蔡侯党羽公孙姓、公孙霍则都被诛杀了。然后蔡国大夫们杀死了箭射蔡昭侯的那个名叫“利”的盗匪,把弑君罪名都推给了他,以减轻他们自己的罪责。蔡昭侯死后,群臣拥立其子姬朔继位,史称蔡成侯。

当初(鲁定公四年,即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吴、蔡联军大举攻入楚国之时,曾召集陈怀公加入联军,共同攻打楚国。陈怀公拿不定主意,是帮楚国还是帮吴国?他向陈国民众征询意见,陈大夫逢滑朝着怀公走上前去,说道:“下臣听说,国家的兴旺在于福德,国家的灭亡是由于灾祸。现在吴国并没有福德,楚国也没有灾祸。臣以为,楚国还不能抛弃,吴国还不能归附。晋国是诸侯盟主,不如以晋国作为藉口婉拒吴国,可否?”

陈怀公说:“楚国被吴、蔡联军打败,国君逃亡,这不是灾祸是什么?”

逢滑答道:“有这种情况的国家多了,为什么一定不能复国呢?小国都可能复国,更何况楚国这样的大国呢!下臣听说,国家的兴旺,把百姓看作受伤者而不加惊扰,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的灭亡,把百姓当作泥土和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楚国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斩杀它的百姓。吴国每天在战争中凋败,暴露的尸骨多得象杂草一样,而又没有见到什么德行。上天恐怕是在给楚国一个教训。吴国的祸患,哪里还会等很久?”

陈怀公觉得逢滑的话有道理,看到其他人也没有反对,就以盟主晋国在召陵之会并未要求讨伐楚国为由,婉言推辞了吴国。吴王夫差战胜了越国之后,开始重新清算先君时代结下的怨恨,于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二年,陈闵公八年)八月,率领吴军讨伐陈国。此时陈怀公已经去世,其子妫越继位,史称陈闵公。

吴国大军兵临陈国,楚国大夫们想起了十年前吴军攻破郢都的凄惨过往,又都开始恐惧了起来。有人在朝廷上说:“当年吴王阖闾因为能善用他的百姓,在柏举打败了我们。听说他的儿子吴王夫差比他还厉害,这可怎么办呢?”

令尹子西言道:“你们几位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吴国没什么可担心的。以前阖闾吃饭时不吃两道菜,坐着时不铺两层席(大夫以上级别一般都用两层席);宫室不建在高坛之上(贵族房屋都建于高坛之上),使用的器物不涂红漆、不刻花纹;宫室之中不建楼台亭阁,车船不施装饰。衣服和用具,取其实用而不崇尚华丽靡费。在吴国境内,如果上天降下灾难疫病,阖闾就亲自巡视孤寡而供给他们吃穿用度;在军中,煮熟的食物必须等到士兵都得到了自己才食用。他所吃的山珍海味,士兵们也能分得一些。阖闾勤恳而体恤民众,与百姓同甘共苦,因此百姓不怕疲劳,他们知道即使为国战死也不会白死。而我们楚国的先大夫令尹子常(囊瓦)则正好相反,所以吴军在柏举打败了我们楚军。“

子西看了一眼目瞪口呆的众臣,然后向楚昭王拱手再奏:“大王,听说现在的吴王夫差的宫中有楼台池沼,每日有妃嫔宫女侍寝;哪怕是外出一天,想要的东西也必须得到;他积聚珍贵奇异之物,一心游玩享乐。他把百姓看得如同仇人,没完没了地役使他们。夫差这是自己先打败了自己,哪里能打败我们楚国?”

果然,陈国并没有屈服于吴国,而是奋起抵抗吴军。吴王夫差担心楚国出兵救援陈国,或者楚国出兵帮助越国攻打吴国,在夺取了三座陈国城池后就撤军返回了吴国。

随后的两年里,楚国接连收服了吴军攻破郢都后背叛楚国的蛮夷各族,稳固了楚国的疆土,也开始打起了北方的主意。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二十五年)夏天,楚国左司马眅(pān)、申县县公寿余、叶县县公沈诸梁在负函一带召集蔡人、在缯关一带召集方城之外的兵马,他们对众人说:“吴军将要溯江而上进入郢都,众人都要奔走听命!”三位大夫以防范吴师入侵为由,规定以一夜为期限,集合兵马,突袭了楚国北部蛮氏部族的梁城和霍城。楚将单浮余领兵包围了蛮氏,蛮氏溃散,蛮氏头领名赤(蛮子赤),逃奔了晋国的阴地。

左司马眅召集楚国丰邑、析邑和戎狄兵马,直逼晋国的上雒城,追击溃散的蛮氏族人和蛮子赤。上雒城位于雒水上游,而阴地则处于雒水下游。楚军兵分两路:左路驻扎于菟和一带,右路则屯兵仓野,两地都距上雒不远。左司马眅派出使者面见晋国阴地大夫士蔑说:“晋国和楚国有过盟约,两国的喜好和憎恶相同。如果这个盟约能保持不废除,这是寡君的愿望。不然的话,楚师将打通少习山以听取贵国之命。”楚国使节是用略带威胁的语气,告诉晋国大夫士蔑,根据过去晋楚两国的弥兵盟约(鲁襄公二十七年晋楚两国率诸侯在宋国签订),希望晋国配合楚国逮捕蛮子赤,否则楚军将继续进攻,打通少习山,西可与秦军联合、东可以进攻阴地,北可以渡过黄河直逼晋国都城新绛。

晋大夫士蔑知道事关重大,赶紧派人向正卿赵鞅报告。此时赵鞅的主要精力都在剿灭范氏和中行氏叛乱上,他向士蔑下达了配合楚军的命令:“晋国自己还没有安定下来,哪里能和楚国搞坏关系?快把蛮子赤交给楚人!”士蔑于是召集九州之戎,宣称将分土田给戎蛮子赤并为他筑城,还将为筑城进行龟卜。蛮子赤轻信了士蔑的话,前来参加占卜仪式,结果他和五名亲信都被士蔑抓获。士蔑将蛮子赤及其亲信押送到楚国的三户城转交给了楚军。楚国左司马眅假装要送给蛮子赤城邑,在那里建立蛮氏宗祀,以诱骗蛮氏遗民前来归附,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俘虏后带回了楚国。此事再一次证明,晋国不可信,而且晋国已经不再是诸侯霸主了。

又过了两年,在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春天,吴国大军再次讨伐陈国,吴国前一次伐陈是在五年之前,夺取了三座城池之后撤军回国。这次吴王夫差重提旧怨,誓言要灭了陈国。陈闵公看到吴国大军来势汹汹,陈国难以抵挡,立刻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援。楚昭王认为,柏举战败已经过去十六年了,楚国已经从战败的创伤中恢复,并且灭掉了顿、胡两国,赶走了蔡国,还制服了周边的各个蛮族部落,吴王夫差骄奢淫逸、无法与其父王阖闾相比,楚国并不畏惧吴国,他还想报当年国都失陷之仇,于是不顾身体有疾,坚持要亲自率军救援陈国。楚昭王对众臣们说:“先君(楚平王)曾与陈国有盟约,不可以不救陈国。”他率领楚国大军救援陈国,将楚军大本营设在了楚国北方重镇城父。

楚军到达城父已是七月份了,出击救陈之前,先占卜出击吴军的结果,卜辞显示不吉利。楚王又命占卜退兵的吉凶,结果还是不吉利。楚昭王咬咬牙说:“那么只有赴死了!楚军再次败于吴军,还不如一死;抛弃盟约,逃避仇人,也不如一死。同是一死,还是死在仇人手里吧!”

楚昭王本来就身体有疾,众将士在城父的楚国军营中看到,天边飞过的云彩好似一群红色的鸟,在太阳两边飞翔了三天。城父距离周王室比较近,于是楚昭王派人向成周的太史询问吉凶,周朝太史说:“这样的天象恐怕要应在楚王的身上了。如果举行禳祭,则可以将灾祸移至令尹或司马身上。”禳祭,就是向神灵祷告,请求神灵将灾祸从祈祷者转移给别人。令尹子西和司马等楚国文武官员听说后,纷纷请求代替国君受难,但楚昭王说:“把腹心的疾病去掉,却把它放在大腿和胳膊上,有何益处?不谷(寡人的谦称)如果没有重大的过错,上天会让寡人早死吗?有罪而受到责罚,又能移到哪里去呢?”因此楚昭王坚决不同意举行禳祭。

当初楚昭王刚生病的时候,占卜之人说:“黄河之神在作祟。”但是楚昭王就是不去祭祀黄河之神。大夫们请求在郊野之外祭祀河神,昭王说:“夏商周三代规定的祭祀制度,祭祀不超越本国的山川。长江、汉水、雎(jū)水、漳水,是楚国的大川。无论是祸是福降临,它们的来源都不会超过这个范围。黄河远在北方,不谷虽然德行不足,但也不会得罪黄河之神的。”

楚昭王知道自己寿数将尽,于城父军中命自己的兄长、令尹子西(公子申)继位为楚王,子西坚辞不受;昭王又命另一位兄长子期(公子结)为王,子期也和子西一样推辞了。昭王然后又命第三位庶兄子闾(公子启)继位,公子启推辞了五次,见昭王还在坚持,只好假意答应了下来。

七月十六日,楚昭王指挥大军进攻吴军驻地大冥,在城父病逝了。昭王的三位庶兄子西、子期、子闾商量后,决定阻断路口、封锁消息。子闾说:“国君舍弃他的儿子而让位于诸位兄长,群臣岂敢忘记国君?服从国君之命,是顺乎情理的;扶立国君之子为楚王,也是顺乎情理的。两种顺乎情理都不可丢弃。”他们秘密派出精干使团返回郢都,迎接昭王夫人所生嫡子芈章(王子章,史称楚惠王)来到城父,扶立他为国君后,大军撤退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