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高等教育普及化

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这预示着我们开始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支撑、服务、引领能力不断增强,未来我国高校还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学校数量还是从学生规模来看,都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想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成为赢家,必须注重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做到真正融入地方,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末,随着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迈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如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是高等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部分高校的定位开始由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和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7年以来,在国家产教融合政策推动下,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激发服务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高校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老牌大学的应用型大学之路。那么,如何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目标既要考虑到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要兼顾学生成长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以此在适应社会需要与尊重学生发展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产出能有效提高学校水平。各类地方高校要把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围绕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针对我国高校发展不均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等现实,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不断加强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高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科学研究及其人才输送的诉求。通过为地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繁荣稳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起点是目标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通过应用型专业建设,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实施产教融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形成多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原有人才培养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改革,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落实“四个回归”,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的理念,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众多应用型高校,通过教育理念、管理体制以及教学手段方法的转变,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实施“内涵提升、改革创新、开放融合”战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不断向应用型转变。立足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分类发展,探索地方高校办学规律,总结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已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基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结合对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制度的深化,通过探索协同育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实践及实施路径切入,深入研究新时代、新经济发展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以下简称“四新”)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路径入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在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探讨适合地方高校办学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启示意义,有助于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对区域经济建设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通过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升社会和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