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 吴国玺
- 2881字
- 2025-04-15 18:50:39
前言
为了进一步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持续发展,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启了地方高校的“转型之路”,为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需要审时度势,及时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观念,对于高校来说,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具体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2012年以来,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门以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抓手,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全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与2013年和2014年先后确定两批共15所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进行转型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2014年,全国178所高校在河南黄淮学院联合发布《驻马店共识》,发起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共同之声”。2015年,河南省启动了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先后分三批共有16所“示范校”参与试点探索建设,从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发展平台等多方面开展改革面向地方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对接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建设、积极应对产业的升级改造,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融入到传统专业,加强“四新”专业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实行人才培养分层分类,强化对创新引领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鼓励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5年来,河南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亿元,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逐渐形成了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河南现象”“许昌模式”。2020年站位“十四五”发展的节点上,这些“示范校”已经实现了从单一的师范或技术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变,正在逐步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这期间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在不断丰富。潘懋元先生及其课题组出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梳理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我们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理论基础、思路及路径的理解。与此同时,河南省通过应用型“示范校”建设,逐步形成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相关经验,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实践成果与建议。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经济、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总量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面临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还未完全理顺为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路径,课题组申请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JKZD13),试图通过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经验总结,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尽一些微薄之力。
通过10多年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模式与路径入手,深入探讨了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专业(集)群建设、书院制、实践教学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产业学院建设,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内容涵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并结合许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产学研合作、政校企合作等方面,从理论、内容、方法与实践上,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机制,以期为推进应用型大学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共分十三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依据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内容和框架;第三章主要论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变;第四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第五章从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出发,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第六章主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第七章主要探讨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第八章探讨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及专业集群建设;第九章主要论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第十章主要论述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第十一章从书院制的起源与发展出发,论述了新时代“书院制”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第十二章基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双创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第十三章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本研究第二章的第三节、第三章、第四章的第二节、第三节,由贾晓红撰写;第五章,由贺洁撰写;第八章第一节、第三节和第四节由刘培蕾撰写;第九章的第一节由姚琳撰写;其它章节由吴国玺撰写。全书由吴国玺、刘培蕾校对、通稿。
本书根据人才培养的内涵,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叙述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动因、研究现状和个性特点。以产教融合平台为基础,不断推进产业学院和专业集群建设,通过“双百工程”,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校地合作”“政校企融合”“四维一体”等途径,实施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向以实用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本书既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的共性研究,又有地方高校的个性研究;既重视一些问题的理论分析,又重视实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依托“两个平台”,强化“三个环节”,落实“四个结合”,构建“三层次”、“四结合”、“三模块”实践教学的“UGE”协同育人体系。结合对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制度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形成了“UGE”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绿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我们提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协同,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制度,构建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应用型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实施校内外相互配合,构建校地共建的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及三级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方面,通过明确目标定位、实施产教融合、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产业学院等路径,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本书撰写过程中得到国内同行专家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一并谨致谢忱。特别感谢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顾永安教授对本研究悉心指导,并为本书作序,特别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王琳老师,对书稿的校对、编辑和出版作了大量工作。同时我们在编著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文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特致谢意。尽管我们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资料以及水平所限,难免存在疏漏、甚至不当之处,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指正!
吴国玺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