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消渴病的理论探讨

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从认识中得出理性结论。历代医家在长期与消渴病做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上升为理论而形成各自的学术理论,形成不同流派。

(一)消渴病的学术争鸣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从脉候的角度论消渴病之轻重虚实和预后。如《脾候歌》曰:“脾脉实兼虚浮,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又《杂病歌》曰:“消渴脉数大者治,虚小病深危难脱”。隋代的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消病候”“大病后气虚候”“渴利候”“渴利后虚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共八候。认为导致消渴病的主要原因“由少服五石散,积经年岁”而成。自晋始,为求长生,服五石散风靡一时。五石散系金石壮阳之品,久服燥热伤阴,肾阴被灼,虚阳独亢,热郁血瘀,“发为消渴,凝为痈疽”,危害甚烈。至于服五石散能否诱发糖尿病,虽难以定论,但从服药者出现“食不厌多”“食不畏多”等中消之证,至少可以推测,五石散可能使隐性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者转变为临床糖尿病。可见,五石散通过增强食欲,饮食过量诱发糖尿病。

至于消渴并发痈疽,巢氏指出:“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为服药石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然肾虚不能制水,故小便利,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皮肤先有风湿,湿热相搏,所以发疮。”这首次详细地阐述了消渴病并发痈疽的病因病机。其临床症状与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相一致。

自晋至唐,研究消渴病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消渴病专著。如谢南郡撰的《疗消渴众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创制了许多治疗消渴病方药。孙氏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备急千金要方》消渴门共52方,其中天花粉23方,麦冬16方,地黄12方,黄连10方,玉竹5方,黄芪4方。所创玉泉丸、玉壶丸、黄连丸等方沿用至今。《千金方》黄连丸方中生地、黄连在当时治疗消渴病中使用频率颇高,反映了当时对消渴病治疗突破了经典中多从肾气虚立论,重视肾气丸的思路,创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的启迪,近年有人应用黄连治疗糖尿病。

王焘在《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引《古今录验方》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即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即肾消病也。”以服药后“得小便咸如常”,为病向愈,说明当时服药后的变化,以小便有无甜味作为判断本病是否好转的标准。书中还对尿甜发生机理进行了朴实而科学的论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医者多不知此疾,今略陈要。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既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虚,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其次以为脂膏,再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骚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这是古人在缺乏实验手段的条件下,经过长期实践观察,应用推理论证建立起来的假说,与现代科学的认识已相接近,确实难能可贵。书中在药物治疗方面载方47首,药味约有98味之多。

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其中有“三消论”一卷,明确提出了“三消”一词,云“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消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酸消瘦者,消肾也”。这与《外台秘要》的论述相似。其中,消肾类似今日之糖尿病,自此之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王氏并依其证候表现、并发症和预后的不同,将消渴病分为14种证候类型进行论治,载方177首,常用药以人参、花粉、黄连、甘草、麦冬、知母、地黄等清热滋阴为主。

金元时期出现了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子和等四大医家。刘河间创燥热病机学说,他在《河间六书·消渴》中引证《黄帝内经》“二阳结谓之消”之说,把消渴病机归属于“燥热”。他还大胆地提出“诸液枯涸,干劲皲掲,皆属于燥”,作为《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补充。认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之分。“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渗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消而饮食多,小便黄,经曰‘热能消谷’,知热在中,法宜下之,至不饮食则愈;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淋下如膏浊之状,致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法宜养血以清肃,分其清浊而自愈也”。刘氏不仅阐述了三焦的临床特征,提出治疗原则,同时突破了经典中有关消渴的概念,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大胆地提出“燥热”学说,并归纳为:一饮食失宜;二精神过劳;三大病之后引起胃肠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阴气损而血液表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刘氏《三消论》中说“三消者燥热一也”,把消渴病种种症状和病机,归于“燥”“热”二字。“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其在治疗上倡导宣津布液,并归纳出治疗消渴的原则:“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明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由于刘氏抓住了消渴病因病机中“燥热”与“阴虚”之要害,颇受后世推崇。

李东垣《东垣十书·消渴论》在刘完素《三消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主张“上焦渴,小便自利,白虎汤”;“中焦渴,大小便不利,大承气汤,有六经发渴,各随经药治之”,并创立了生津甘露饮等新方。可见李东垣的清热润燥治疗消渴病的学术观点,是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证治》综合了金元各家学说,发展了滋阴理论。他认为“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本在肾,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消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酷嗜炙煿糟粕咸酸酢醯甘肥腥膻之属,复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炎火上蒸,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欲水浆,而不能自禁”。故其在治疗上提倡“养肺、降火、生血”为主要法则,用药上慎用辛燥之品,提出“三消皆禁用半夏”,誉花粉“乃消渴神药也”,用黄连以清热止渴,设立藕汁饮以养阴生津,治疗消渴。在实践中,朱氏观察到消渴并发腹泻,先用“白术白芍炒为末调服”,与现代医学关于糖尿病合并胃肠自主神经病变之论述相吻合。可见朱氏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在消渴治疗上以滋阴降火大法为主要依据。

张洁古《治法机要·消渴证》中对消渴病的临床见证及病因病机做了论述,在治疗上提出养血以肃清为法则。张从正《儒门事亲》认为三消当从火断,均不外乎除燥热、养阴津为主导思想,此与朱丹溪相似。

综上所述,消渴病学术至唐宋金元得到较大发展,从孙思邈的清热泻火,到刘完素的“三消”学说,再到朱丹溪的清热养阴,日趋完善,奠定了中医清热养阴治疗消渴病大法的基础。

(二)消渴病理论自成体系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证为肺胃热盛,热伤津液之候,用白虎汤清解肺胃之热,人参益气培元。后世医家赵以德乃宗《黄帝内经》“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称之为上消,该篇又说:“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胃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极为消渴”。此从营、卫、气、血、虚竭和胃气热盛的角度,阐述了消渴的病理机制。寸口脉候心肺,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浮为阳虚胃气不足之象,迟为血脉不充,营血亏虚之候,浮迟并见,表明消渴病本虚之实质;趺阳脉以候胃,脉浮而数,为胃气热盛,热能消谷耗津,故易饥而大便坚硬。气有余便是火,水为火逼,故小便频数,溲数津伤,肠失濡养而大便坚,故因胃热气盛,出现消谷善饥,便坚溲数之症,后世名之为“中消”。该篇还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其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故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后世谓之“下消”。张仲景根据消渴病不同证候,立三消辨证之法,辨明肺胃津伤、胃热、肾虚的病因病机,用人参白虎汤清泄肺胃,生津止渴;用肾气丸补益肾气,阴阳双补助气化以治下消。上述辨证思维和用药方法,经两千多年临床锤炼,成为治消渴病主方,为后世消渴病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三)消渴病中药论治法则

1.甘酸养阴

明清两代已经形成了消渴病辨证论治体系,并展开了不同流派的学术争鸣。明代医家重在对消渴病治法的探讨。楼英《医学纲目》中指出:“以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为之使,以酸为之臣;以辛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此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足治其本也。”此宗《黄帝内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意,提出甘酸养阴法则治疗消渴病的观点。

2.调补脾肾

戴元礼注重益气,其在《证治要诀·消渴》中云:“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甚虚,则无能为力矣。”并学习一僧人专用黄芪饮(即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加减治疗三消的经验,把益气放在治疗的首位,对后世医家用补气疗法颇有影响。

李梴《医学入门》中提出:“热在上焦,心肺烦热,舌赤唇红,少食引饮,小便数者,四物汤合生脉散加天花粉、地黄汁、藕汁、乳汁,酒客加葛汁”,“热在中焦,脾胃消谷善饥,不甚渴,小便赤数,大便硬者,四物汤加黄柏、石膏、黄芩以降火热,甚者调胃承气汤、三黄丸”,“热在下焦,肾分精竭,饮水自救,随机溺下,小便混浊如膏淋然,腿膝枯细,面黑耳焦形瘦者,四物加知母、黄柏、五味子、玄参、人乳汁善调水也”。不难看出,李氏治消渴的观点是在朱丹溪养阴降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在治疗上主张治消渴以心脾、肝肾为关键,但重在补脾益肾,于《医学入门·消渴》中谓:“治渴初宜养肺降心,久则滋肾养脾。盖本在肾,标在肺,肾暖则气上生而肺润,肾冷则气不上生而肺焦,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然心肾皆通乎脾,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

3.注重补肾

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在《医贯·消渴论》中指出消渴的病因病机为“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盛,津液枯槁,以龙雷之火上炎,煎熬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其在治疗上主张以治肾为本,提出“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以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而渴自止矣”。

代表明代补肾学说的除赵献可外,当首推薛己。《薛氏医案》用加味八味丸治消渴(即去附子加五味子)。其次《证治要诀类方》也用此方治疗消渴并发痈疽。实际上体现了仲景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他们与宋元医家反对用肾气丸的观点不同,形成了寒凉与温补学派争鸣的局面。以后主张治肾以治消渴者有张璐、林佩琴、喻昌、张景岳、陈士铎、陈修园等。这对当时与后世均有相当的影响。

明代张景岳注重辨证论治,在《景岳全书·消渴论治》中,论述了消渴阴阳虚实辨,认为“消渴证有阴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症也,至于阴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消者消灼也,亦消耗也,凡阴阳气血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害”。他对消渴病辨证分析中肯,强调消渴不能一概以火证而论,实有阴阳虚实之变。“以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治疗上,基于赵献可治消渴以肾为本的观点,并于《论治》中提出“火在中上二焦者……则皆宜白虎汤主之……若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若果属胃火,别无虚证,宜三补丸、玉和散、白虎汤及抽薪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也。若消属虚证者,当以补肾为本”。张氏既论述了上中二焦以清为主,又强调了下焦以补肾为本,提出了温补肾阳的法则。“若下焦淋浊全无大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以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又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无火而兼消者,当以固肾补阴为主,宜秘元煎、固阴煎及苓术菟丝子丸主之”。其认为消渴多本元亏损,当从根本以滋化源,宜在养阴的基础上以补阳;在补阳的基础上以益气,使精血渐复,阴气渐充,其病必愈。

4.倡导补肾水,泻心火,除肠燥,生津液

宋·刘河间在《玉机微义·消渴门》中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治疗消渴病四种基本法则:“夫治此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矣。岂不以滋润之剂养阴以制燥,滋水而充津液哉。”又进一步解释“下部肾水虚,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实热而多烦渴,下虚冷而小便利。若更服寒凉剂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尤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盛,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未明阴阳虚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也。以彼言之,但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其知胃肠燥热使之然也……阳实阴虚而燥热甚也,小便利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饮水入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这精辟地论述了消渴病的发病机理,并倡导了补肾水、泻心火、除肠燥、生津液四大法则,对后世影响颇大。

5.调养脾阴

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如《慎斋遗书·渴》中云:“盖多食不止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6.从肝论治

清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与治疗,在总结前人经验,吸取精华的基础上,亦有所创见。如对消渴的发病机理,黄坤载、郑钦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黄氏在《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随……则相火失其蛰藏。”又在《素灵微蕴·消渴解》中说:“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郑氏在《医学真传·三消其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木相煽,故生消渴诸证。”

7.从痰湿论治

对消渴的治疗费伯雄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治法,其在《医醇剩义·三消》中认为:“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灼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威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灼……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以清利,乌龙汤主之。”陈修园则根据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在《医学实在易·三消症》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阐述了痰湿蕴脾,化热灼伤脾阴胃津而致消渴的病因病机,主张燥湿化痰,健脾和中用理中汤、白术加瓜蒌根治疗。

8.益气养阴

消渴病辨证论治发展到清代趋于成熟。自刘河间《三消论》立三消燥热学说以来,与赵献可力主消渴治肾为本学说各成体系。陈士铎、喻昌极力主张消渴以治肾为本的观点。陈士铎在《石室秘录·消渴证治》中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本,不必问其上、中、下三消也。”在治疗上其自制“合治汤”。《消渴证治》中指出:“吾有一方最奇,名合治汤,熟地三两,山茱萸、麦冬各二两,车前子五钱,玄参一两,水煎服,日日饮之,三消自愈。”又曰“此方补肾而加清火之味,似乎有肾火者宜之,不知消证,非火不成也”。其强调消证为火证,故极力反对桂附辛热之品。“又何必加桂附之多哉”。喻昌《消渴论》中指出“消渴之患,始常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始而以水沃焦,水入犹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而自若”。喻氏阐述了消渴证最后归结于肾,故又强调以治肾为本。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消渴》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明确地提出了阴虚燥热的观点。在用药上,养阴药占主导地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治消渴共91方,其中天花粉35方,麦冬35方,地黄31方,山药12方,黄连19方,黄芪19方,葛根13方,与现代中医临床对现代消渴辨证多为气阴两虚,用药多选用养阴、益气、清热之品基本吻合。

民国时期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故创玉液汤及滋膵饮,认为消渴“其人饮食甚勤,一时不食即心中怔忡,且脉象微弱者,系胸中大气下陷,中气亦随之下陷,宜用升补气分之药,而佐以收涩之品,与建补脾胃之品……若误用承气下之,则危不旋踵”。玉液汤(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注云:“消渴之证,多由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也,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阴,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建,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子者,取其酸收之行,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滋膵饮(生箭羽、大生地、生怀山药、净萸肉、生猪胰子)取六味地黄汤三补之品加黄芪、猪胰子而成。“盖膵为脾之副脏,迨至膵病累及于脾,致脾病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盖猪胰子即猪之膵,是人之膵病,而可补以物之膵也”。这对消渴病的治疗具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