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消渴病的防治

古代医家不仅重视药物治疗,而且注意饮食、生活、精神等方面的调摄,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一)运动疗法

《外台秘要》引赤松子云:“解衣赕卧,伸腰瞋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坚碍,赕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瞋者大怒,使气满少腹者;摄腹牵气,使无息即止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王焘亦指出消渴病人如何运动锻炼,“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也,亦不可强所不能堪耳”。又说消渴病人“不得每夜食,食必即需行步,食稍畅而坐卧”。《诸病源候论·消渴门》载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余步,然后食”,为我国古代运动疗法治疗消渴病的肇始。

(二)饮食疗法

唐代孙思邈是世界消渴病饮食疗法的鼻祖,《千金要方》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食既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安疾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并认为医者应当懂得怎样使病人去调养饮食;“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方可为良工”。“夫医者,当需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其强调指出消渴病有三禁,消渴“疗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外台秘要》亦指出消渴病的饮食宜禁,“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熟肉、粳米饭、李子等”。《圣济总录》亦说:“慎此者服药之外,当以绝食欲,薄滋味为本。”不难看出,古代医家对消渴病非常注重饮食疗法,并明确指出消渴症的忌酒、忌房事过度、忌主食不节等三大禁忌,与现代医学的饮食疗法颇相雷同。

(三)精神疗法

七情六欲过极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调养情志在治疗方面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所以《景岳全书》云消渴病人:“初觉燥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不治可瘳;若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则必不能有生矣”。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亦载:“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则病愈而可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这充分地体现出古代医学注重精神疗法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