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的生理功能
(一)糖的分类
糖主要有单糖、双糖和多糖(表4-1)。人类食品中大多含糖:如主食米、面含有葡萄糖;蜂蜜、水果含有果糖;甜菜、甘蔗中含有蔗糖;牛奶含极少量的乳糖;饴糖里含有麦芽糖;一些蔬菜如马铃薯、藕等也含一定量的糖;绿叶蔬菜中含糖量较低。
含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除可溶性的糖立即被分解为单糖吸收外,多糖类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十二指肠内的胰a-淀粉酶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为双糖。经过肽酶、蔗糖酶、麦芽糖酶的彻底降解变为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单糖由小肠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小肠上部是吸收各种单糖的部位。糖的吸收是依靠消耗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此过程是在钠存在的条件下,借助肠黏膜刷状缘的载体(一种蛋白质),先有选择地将葡萄糖及半乳糖等运至细胞内,然后再扩散到血液中。
表4-1 糖的分类、存在形式

注:由2~8个糖单位组成的糖为寡糖;而寡糖中最重要和最多的是由2个糖单位组成的二糖。
(二)糖的功用
1.糖的转运
糖进入细胞是组织中糖代谢的第一步。糖进入细胞的方式,因人体各组织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而异。在红细胞、水晶体、骨细胞中,糖跨膜运转速度很快,能很快达到细胞内外浓度的平衡。肝细胞的通透性很大,细胞膜载体也能快速运转,迅速摄取和释放葡萄糖。脑组织可随血糖的浓度变化而改变摄取量,血糖低时摄取能力较差。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受胰岛素调节。小肠腔内和肾小管腔内葡萄糖浓度极低,可通过主动输送吸收。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速度,还受胰岛素等多种因素调节。在脂肪细胞中,胰岛素能促使内织网上形成的葡萄糖载体转移到细胞膜上,增加膜上载体的数目,从而提高其转运糖的功能。在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肌肉及成纤维细胞对葡萄糖的通透性也很差。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则对抗葡萄糖的转运,可减少糖的摄入。
2.糖原储备
糖原是碳水化合物的储存形式,葡萄糖是其运输形式,二者都是人体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均可氧化释放出能量。糖原主要在肝内合成,储备在肝内。肝糖原随机体需要而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肌肉内可合成肌糖原,储备于肌肉内,作为肌肉活动的能量加以利用。人体内糖原的含量在肝脏是105g左右,在肌肉是245g左右。
人体内糖原储备有限,正常人每小时从肝中释出210mg葡萄糖/千克体重。如果没有外源补充,10多小时肝糖原即将耗尽。事实上,绝食24小时血糖仍保持正常范围;长期饥饿时,血糖亦仅略微下降,这对于依赖葡萄糖作为主要燃料的脑非常重要,成人脑每天消耗葡萄糖约120g,其他如红细胞、肾髓质等共消耗40g,这些葡萄糖是肝脏从非碳水化合物合成的。机体从非碳水化合物前体合成葡萄糖,即将非糖物质如氨基酸、乳酸、甘油、丙酮酸等转变为葡萄糖及糖原,以维持机体对葡萄糖的需要的生化过程称为糖原异生。糖原异生经常不断地进行,在长期饥饿时糖原异生更加强烈。糖原异生的主要原料为乳酸、氨基酸、甘油。乳酸来自肌糖原酵解;甘油来自脂肪;氨基酸来自食物及蛋白质分解代谢。在饥饿早期,氨基酸主要为丙氨酸和谷氨酸的形式经血液输送到肝脏,每天可异生成90g葡萄糖供机体需要。氨基酸来自肌肉蛋白质。长期饥饿时,脑所需的能量由酮体提供,从氨基酸异生成糖减弱。肝脏为糖原异生的主要场所;肾皮质也有异生糖和将葡萄糖释放入血的能力,但正常时仅为肝的1/10。酸中毒时肾内糖原异生加强,可占全身糖原异生的40%左右。人体的糖原异生作用,视摄入饮食多寡,体力活动强弱,代谢变动范围等情况存在着差异,可波动在0~300g。正常人三餐吸收的糖降解到空腹水平以后,血糖由异生的糖原补充,一般每日约生成100~150g葡萄糖,其中肝脏生成占90%以上,肾脏生成小于10%。
3.糖的供能
糖的主要功能是在体内氧化,供给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氧化1g糖可释放16.6kJ(4kcal)热量。一般地说,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糖提供的。因此糖是体内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在细胞浆内转变为丙酮酸,再经过三羧酸循环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人体维持正常体温、代谢、器官功能以及活动和劳动主要依赖糖的氧化供能。确切地说,人体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有氧氧化。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时,可净生38mol的三磷酸腺苷(ATP),而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由于乳酸分子中包含大量能量没有被利用,故只产生2mol三磷酸腺苷。糖的有氧氧化所产生的能量,是糖酵解的18~19倍。只有少数组织器官如红细胞、皮肤、睾丸、视网膜等,在正常情况下靠糖酵解来供应能量。若糖酵解所产生的乳酸在体内堆积,可产生乳酸性酸血症。降糖灵的机理之一就是加强糖酵解过程。糖酵解产生大量的乳酸,正常乳酸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和糖异生的途径而降解。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容易乳酸堆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