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香火神道
- 每天给修仙界一个小愿望
- 放飞的野子
- 2982字
- 2025-02-15 10:47:30
法像跟前,老河伯的嘴一开闸就没停下来过。
一会把众人骂得低头垂耳,一会又慈眉善目,领着大家感怀恩德。
就跟淬了碘伏的刀子似的,边扎还边消毒。
哪怕是陶春这种心眼窄的急性子,也只能忍着不吭声,毕竟在他面前的,是一尊实打实的香火神。
张清望瞅了瞅陶眠,自觉表面功夫已经做足了,这才腆着笑脸凑了过来:
“小陶先生,能不能借一步说话?”
陶眠点了点头,直觉告诉他,这小老头想从他身上捞点油水。
嘿,刚好他也是这么想的。
二人见暴雨初歇,便直接移步到了小庙外,在老槐树下攀谈起来。
“请恕小老儿冒昧,方才先生一声呵斥,引得仙人法像神光大放,这分明是我神道中人的手段啊。”
说到这,张清望先行赔了一礼:
“可我观先生肉体凡胎,年岁尚浅,一身修行还隐有几分道门路数,便想着斗胆问一问。”
陶眠见这老头说话拐弯抹角,直接就助攻了一下:
“老先生但问无妨。”
本来就是相互探底的事,不怕别人问得多,就怕别人不说话。
他上辈子好歹也当过销冠,这老头既然满肚子问号,那正好拿鸟笼话术来套他。
所谓鸟笼话术,就是你问我答,不断投喂对方,让对方以为占据了主动,把自己给聊嗨了。
而咱们呢,关键的东西先藏着,等时机到了,再反答为问,引导对方说出你想听的话。
“那小老儿就冒昧了。”
张清望凑近一步,满是褶子的脸上,七分渴望,三分忐忑:
“敢问小陶先生,您可是得了仙人授的香火印,成了朝贡之身?”
香火印?朝贡之身?
这些说法,陶眠听都没听过。
如今是仙道大昌之世,什么寻仙志考,还能去谷穗城里淘来几本。
至于香火神道嘛,往往就只能翻到只言片语了。
张清望也算有些眼力见,一看陶眠没有回应,便直接把话接了下去:
“果不其然!小陶先生虽然本领高深,却还被蒙在鼓里,浑不知自己得了何等机缘啊!”
“哦?”
陶眠眼皮一跳,倒是对张清望的下文来了兴趣:
“还请老先生说来听听。”
“这个咱们稍后再谈,小陶先生能否先与老夫讲讲,你与仙人是如何结缘的?”
“这倒算不得什么秘密。”
陶眠始终顺着老河伯往下说,肚子里的瞎话也是张嘴就来:
“在咱们古黎山的民俗里,伏波大仙乃是口口相传的水泽之神,我生在河边,吃水长大,所以从小就信奉这伏波庙。”
他这番说辞,把平日里的行径和伏波庙的典故捏造在了一起,就算小老头日后去打听,也站得住跟脚。
陶眠又指了指身后的小庙:
“多年来,我每日在庙里奉香一炷,时时拂拭神台,或许是伏波大仙垂怜,忽有一日,我便稀里糊涂得了仙人传法。”
张清望一听这话,眼神顿时变得急迫起来:
“小陶先生可有得见仙人真容啊?当真是那伏波大仙?”
陶眠心里咯噔了一下,什么叫当真是伏波大仙?这问法委实有些奇怪了。
不过为了不把话说死,他只能继续瞎编:
“好像见到了,呃……又好像没见,恍兮惚兮,玄之又玄。”
没办法,说屁话是当好一枚神棍的基本修养。
张清望的眉眼瞬间皱在一起,脑袋向后一个平移,一脸难以置信地盯着陶眠。
他严重怀疑,自己平日里忽悠信徒的那一套,被人反过来用到了自己身上。
但他又没有证据。
“小陶先生可莫要诓我,这对接下来咱们要聊的事,非常重要。”
“鄙人字字句句,绝非虚言。”
……
二人继续一问一答,张清望也越聊越是心急。
只见他一张大脸盘子,直接就贴到了陶眠的耳根子前,就跟要彩礼的丈母娘似的:
“小老儿再多嘴问一句,不知小陶先生,能否代仙人收授香火,甚至……直接向仙人请愿?”
陶眠见他火急火燎的样子,顿时觉得火候到了。
“张老先生,都说事不过三,我依着后辈之礼,对您所问诸事,一一如实回答,细细算来,已远超三五之数。”
他故意停顿片刻,然后背过双手,转身望向河岸那边:
“您是不是也该把个中缘由,展开与我说道说道?”
陶眠这突然的点到为止,让张清望愣了一下。
在他的潜意识里,眼前这位虽然走了天大的狗屎运,但论底子,终究是个见识浅薄的村野少年。
可眼下的观感又有不同了。
河岸边的习习凉风,吹起了少年鬓角的碎发,他嘴角一勾站在那里,少年的谦逊和神棍的匪气,似乎全都占了。
再加上他先前谈话间拿捏的分寸感……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啊!
张清望心头大喜,赶紧又赔了一礼:
“先生勿怪,小老儿这就与你一一道来。”
……
在张清望的说法里,早在太古时期,这方世界就有仙人降世。
只是不知是何原因,后来却被香火神道取而代之。
香火神道时代的跨度,一般没人说得清楚。
因为从神霄破碎到仙道大昌,距今已有万年之久。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往日诸神虽已泯灭,但人世间的民俗传说却仍在流传。
在天长日久的愿力加持下,诸如山神、土地、河伯,以及陶眠口中的伏波大仙,这些扎根在人们观念里的先天神灵,也开始再次孕育化生。
以张清望的话说就是,人心不灭,神道不死!
时至今日,诸国朝堂、玄宗魔门和周旋于二者之间的各大道院,全都渐渐看清了这一点,开始把香火神道与自家的修行路数结合起来。
便说这大虞朝,先是在天下七十二郡城里广设封庙,汇聚各州香火。
然后又借香火之力,效仿旧日神霄,搞出来一座社稷学宫。
并勒令天下百家之骄子,尤其是各大道院和玄宗魔门的核心门徒,必须借梦境神游其中,以继往圣先贤之绝学。
可谓是,拔天下百家之秧苗,一举将国之气运归拢。
再说那些玄宗魔门的修士,他们眼馋俗世香火,没少假扮香火神灵,干些雁过拔毛的事。
张清望先前就问过陶眠,有没有真正见过伏波大仙,就是突然想到了这一茬。
当然,世事无绝对。
在那些玄宗魔门的大能之辈眼里,这俗世百姓供养出的神位,其实就和天材地宝差不多,不过是任人采撷。
这神位的背后是谁并不重要,只要一个敢信,一个能给,百姓安居乐业,香火循环不断,这就够了。
传闻里,这些大能之辈掌握着大量香火地,每一处香火地都会有一个老香子守着,而只有这些老香子里的佼佼者,才能得授香火印,踏入朝贡的行列。
所谓香火印,便是大能之辈用一缕分神为引子,佐以大神通术炼制而成。
老香子得了这东西,便能上达天听,行使纳贡请愿的要职,朝贡这个称呼也是由此而来。
当然,对朝贡自己而言,香火印更大的妙用,还是调度香火之力,让其步入神道修行。
要知道,除了天生地养的神灵外,各族修士只有修成了元婴上境,成为显赫一方的大能,才能真正踏足神道,调度香火。
至于那些身死之后进入封庙的人族,虽然表面上被称作人间神,但实际修的是鬼道,除了堪堪消化一些香火外,其余什么也做不了。
这神道修行的门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陶眠回想起来,老修行曾留给他一篇供养法像的经咒,让他日日诵念,好生打理香火,还说功成之日,便是他得道之时。
站在老修行的视角,他并不知道那古仙遗体是陶眠的肉身,也不会想到,陶眠会在那一番捣腾下,直接拥有了调度香火的能力。
他原本的想法,应该是指望以陶眠的供养,让法像诞生出一缕先天神灵,再由先天神灵,帮助陶眠踏入神道修行。
这么一想的话,老修行很有可能在炼制法像时,也留下了类似香火印的大神通术,正如先前的《道土经变》一样。
只不过现在契机未到,陶眠未曾领受罢了。
老槐树下,陶眠边听边问,心中已经把事情的关窍盘了个七七八八。
说来好笑,他原本以为,以道家之气引燃香火之力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就跟化学反应一个道理。
谁知这里边门门道道这么多,先前纯粹是误打误撞了。
此刻再看,张清望的想法也十分明了。
在这小老头眼里,陶眠能以凡人之躯施展神道手段,分明就是得授了香火印!
往深了想,这小小的伏波庙背后,就必然有一尊真正的大能镇着!
所以他必须要抱紧这根粗大腿!
“呃,小陶先生。”
话到这里,张清望也是神色一正,终于聊回了正题:
“小老头与你说了这么多,实在是因为……有个不情之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