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绽于无声处听雷
- 404NotFound即见如来
- 老罗蜀黍
- 1757字
- 2025-03-24 20:18:20
山寺檐角垂着晨露,我跪坐在老柏树下的青石上。竹帚扫过落叶的沙沙声忽止,抬眼便见明觉禅师立在廊下。他手中托着的粗陶茶盏升腾起白雾,氤氲了眉间那道经年累月凝成的川字纹。
“小施主又在数落自己了?“茶盏搁在石几上发出轻响,惊飞了正在啄食的灰雀。
我攥紧扫帚柄,枯叶在指缝里碎成齑粉:“师父常说众生各有缘法,可为何有人生来便是殿前牡丹,有人却只能做墙角苔藓?“
禅师拈起落在石桌上的柏籽,苍老的指腹摩挲着凹凸纹路:“且随老衲看这千年古柏——“他引我至悬崖边,虬结的根系正从岩缝里挣出血肉,“当年落在此处的种子若会说话,怕也要怨造化不公。“
山风掠过树冠,带起松涛阵阵。老柏最末梢的细枝上,几粒新结的柏籽正在风里摇晃,青翠得能掐出水来。
“三十五年前老衲初入山门,这树尚不及腰高。“禅师将柏籽放回我掌心,“它用三十年穿透岩层,又用五年才够着阳光。你说它算牡丹,还是苔藓?“
我望着掌纹里沉睡的种子,崖下云海忽然翻涌如沸。远处传来沉闷的雷声,却不见雨丝落下。
“可弟子连破土的力气都没有。“松针簌簌落在肩头,我听见自己声音里带着山涧晨雾的凉意,“既无慧根又缺夙缘,诵经时总被钟声惊了心神,坐禅时连半炷香都熬不住。“
禅师忽然朗笑,惊起满林宿鸟。他拾起我搁在石阶上的《楞严经》,封面还沾着昨夜抄经时滴落的烛泪:“且看这八百年前的古卷——“枯瘦的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当年译经的般剌密谛法师,渡海时剖臂藏经,九死一生方至广州。“
经卷在风里哗哗翻动,停在那页被烛火燎焦的《七处征心》。焦痕边缘的墨字反而愈发清晰,像雪地里燃着的炭星。
“法师若执着于出身,世上便少部镇教宝典。“禅师合上经卷时,惊蛰后的第一道春雷正劈开云层,“你当那些惊天动地的,都是含着金匙降世?“
雨终于落下来,打在瓦当上如羯鼓催阵。我跟着禅师疾步退回檐下,见他从香案下取出个粗陶罐。揭开封泥,竟是去岁收的桂花,蜜色花瓣蜷缩在琥珀色的光阴里。
“这是后山那株病桂的花。“禅师拈起几瓣投入茶汤,“虫蛀过半仍要开花,香气倒比别处浓烈三分。“蒸腾的水汽里,我忽然想起那株总被师兄们嘲笑的桂树——它生在背阴处,枝干虬结如佝偻老妪,花开时却香透整座藏经阁。
雨帘外,被雷声惊醒的山溪正咆哮着冲开淤塞的乱石。禅师往我盏中续了第二道茶:“二十年前这溪涧不过孩童足踝深浅,如今你看——“顺着他手指望去,浑浊的激流正将百年古松的根系冲刷得赤红毕现。
“世人总爱计较起跑线,却不知真正的修行在日复一日的水滴石穿。“他忽然用竹杖叩响地砖,“就像你日日寅时起身扫落叶,可曾注意过石阶的变化?“
我怔怔望着被雨水洗亮的青石阶,那些被扫帚磨出的凹痕,正蓄着一汪汪明镜似的天水。十七岁入山时的第一道划痕早已圆融如月,而最新那道沟槽里,还沾着今晨扫落的松针。
暮鼓响起时,雨势渐歇。禅师从怀中掏出块粗布,层层展开是半块残碑拓片。借着将熄的炉火,我辨出“昙猷“二字,残缺处似有龙爪踏云的痕迹。
“这位东晋僧人在天台山结庐时,连挡风的竹墙都没有。“禅师指尖抚过拓片裂缝,“夜半山鬼啼哭,他却在岩壁上抄完整部《法华经》。“廊下灯笼被风吹得摇晃,拓片上的字迹忽明忽暗,像要挣脱纸面飞升而去。
我摸着袖中抄到第三遍的《心经》,麻纸边缘已起了毛边。去年冬至冻裂的砚台还摆在窗下,墨迹里掺着为御寒呵出的白气。
“你总说自己惊艳不了时光。“禅师忽然将拓片覆在我掌上,“可知真正的惊艳,是让光阴本身成为你的见证?“残碑的凉意渗入肌理,山门外忽有夜枭长啸,惊落竹叶上最后几滴宿雨。
子夜焚香时,我望着殿前摇曳的烛火出神。禅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供桌旁,手中捧着个布满裂痕的陶钵。借着跳跃的火光,我看见钵底沉着层暗褐色的垢,却隐隐泛着金砂似的光泽。
“这钵随老衲行脚四十载。“他屈指轻弹陶钵,裂璺间竟传出钟磬般的清响,“当年在五台山跌碎时,有位老陶匠用米浆补了三月。“裂纹在烛光下蜿蜒如江河脉络,“如今你说,是完整的新钵珍贵,还是这修补过的老物件更值价?“
晨钟再响时,东方既白。我握着扫帚立在山门前,看昨夜的雨水在石缝里蓄成小小镜湖。倒映着的天空蓝得惊心,有早开的野樱掠过水面,惊起圈圈年轮般的涟漪。
禅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混着松涛与泉鸣:“现在可还觉得,非得要个惊雷滚滚的开场?“他竹杖所指处,那株病桂的新芽正顶开陈年痂皮,在无人注目的角落,悄然长成春天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