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破茧七问见本心
- 404NotFound即见如来
- 老罗蜀黍
- 1775字
- 2025-03-24 20:23:47
山寺古钟敲破晨雾时,小沙弥慧觉攥着扫帚跌坐在老梅树下。满地残红沾着露水,像极了他衣襟上未干的泪痕。
“痴儿,怎的抱着扫帚参禅?“
慧觉抬头望去,玄明禅师正拈着梅枝立在薄曦里,枝头几点新苞将开未开。小沙弥慌忙起身合十:“弟子扫了半月落叶,可这梅树夜夜都要落花。方才见着最后几瓣也凋零,竟...竟悲从中来。“
老禅师轻拂石凳坐下,袖口带起几片落英:“且说说这悲从何起?“
“这树拼尽全力开得绚烂,终究要零落成泥。就像弟子在藏经阁苦读三年,昨日却被首座师叔说'佛理未入心窍'...“慧觉喉头哽咽,忽见禅师将梅枝插入腰间竹筒,筒底沉着去年晒干的梅花。
第一问:忍辱
“你看这竹筒。“玄明禅师指尖轻叩筒身,“三年前老衲收你入门时,它还是段带刺的青竹。经沸水煮、烈火烧、重石压,方成这般温润模样。“竹节上的火痕宛如梵文,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
慧觉凑近细看,竹纹里竟嵌着细小的冰晶:“这是?“
“去年腊月北风最烈时,老衲将它浸在寒潭七天七夜。“禅师拔开塞子,梅香混着陈年雪气漫出来,“你看这些干花,要在三伏天正午采摘,铺在烧烫的青石板上,用自身水分烙出形魂。“
小沙弥忽觉掌心刺痛,低头见扫帚柄上的毛刺已扎入血肉。禅师将竹筒递给他:“忍字不是咬牙硬扛,是像这竹筒存住梅魂,像青石板烙住花色。等春雷惊破冻土时——“话音未落,筒中干梅突然簌簌颤动,竟有嫩芽从枯瓣间钻出。
第二问:行脚
日头西斜时,慧觉追着禅师来到后山断崖。万丈深渊对面,晚霞正点燃层层枫林。
“师父,此去云游真要三年?“
玄明禅师解下斗笠,露出额间二十一道戒疤:“当年老衲的师父在此送别时,指着对岸灯火说'走到那处便回来'。可等老衲千辛万苦抵达,才发现是磷火。“枯枝般的指节点向暮色渐浓处,“再走三十里,方见真灯火。“
慧觉望着师父背影融入暮色,突然瞥见山道上星星点点。定睛细看,竟是白日扫净的石阶缝里,新生出成片萤火似的蓝花。他俯身轻触,花瓣上还沾着扫帚留下的水痕。
第三问:观世
三年后冬至夜,慧觉在客堂烹雪煎茶。门外脚步声混着铜铃声渐近,玄明禅师肩头落满异国的星尘,手中锡杖系着南海砗磲、西域天铁。
“师父可曾见到须弥山?“
老禅师从行囊取出一只陶罐,罐中传出潮汐声:“这是爪哇海某处无名漩涡。老衲在船头观它三日,见它吞了十七艘船。“枯瘦的手掌抚过罐口,“可每逢月圆夜,它会吐出珍珠贝与沉船遗骸。“
慧觉斟茶的手顿了顿,茶水在盏心凝成旋涡。檐角铜铃轻响,他忽然想起那年扫落的梅花,在竹筒中发出的嫩芽,此刻该已长成小树了罢?
第四问:砺心
次年春分,慧觉在碑林临摹《金刚经》。玄明禅师拄着新削的桃木杖过来,杖头钉着半卷血书。
“认得这字迹么?“
小沙弥手一抖,墨汁污了“应无所住“四字。血书残卷上,分明是自己三年前赌气写下的“永不再抄经“。
“老衲在终南山绝壁找到它时,正卡在苍鹰巢穴里。“禅师将血书浸入砚台,墨色竟化作金粉,“你看这'永'字,撇如断剑,捺似折弓,倒是比现在工整楷书更有力气。“
慧觉望着被金粉重构的字迹,忽然将整幅宣纸揉作一团。未干的墨迹透过纸背,在石板上印出狂草般的“破“字。
第五问:蜕变
浴佛节那日,慧觉奉命为观音殿换幡。当他展开绣着“慈悲“二字的金线幡时,梁上突然坠下一只旧蛛网,正罩在“悲“字的心字底上。
“好个天罗地网。“玄明禅师的声音从梁柱后传来。慧觉这才发现,蛛丝里缠着七片不同颜色的花瓣,拼成残缺的曼荼罗。
老禅师举起蜡烛燎向蛛网:“三年前扫落的梅,南海漩涡的贝,终南山断崖的墨,如今都在这了。“火舌舔过蛛丝的瞬间,金幡上的“悲“字竟化作展翅金鹏。
第六问:持戒
八月大旱,慧觉随众僧下山布施。归途见师父独坐龟裂的河床,面前摆着那支南海带回的陶罐。
“师父在等雨?“
“在听河说话。“玄明禅师敲击陶罐,裂纹中渗出咸涩雾气,“它说五十年前这里沉过龙女,二十年前漂满祈雨灯,去年盛夏...“话音被惊雷斩断,暴雨倾盆而下时,慧觉看见干涸的河床裂缝里,无数陶罐碎片正逆流而上。
第七问:归真
十年后的某个清晨,新任住持慧觉推开方丈室。玄明禅师的蒲团上放着那支竹筒,筒中梅枝已亭亭如盖。当他触到竹节上的火痕时,二十一年前的对话突然在耳畔响起:
“师父,成佛究竟要修多久?“
“待到你能看见竹子在火中唱歌,梅花在石板上重生,三千世界在一滴露水里翻身。“
窗外,扫地的沙弥正为满地落梅哭泣。慧觉将竹筒放在他掌心,筒底十年陈雪化作甘霖,滋养得新落的花瓣泛起珍珠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