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肿瘤与营养

一、健康中国,营养先行

(一)健康中国,防大于治

健康,是国民的立身之本,是国家的立国之基。随着城镇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同时强调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建立主动健康的概念和机制,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纲要以“普及知识,提升素养”“自主自律,健康生活”“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为主要任务,实现: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对于癌症的防治,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仍然不明,但是研究发现,90%~95%的恶性肿瘤与外在因素有关,其中饮食占30%~35%,烟草占25%~30%,肥胖占10%~20%,酒精占4%~6%,也就是说除了先天的癌症以外,癌症是生命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由于不良的营养、饮食及生活方式引发的相关性疾病。所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主动的健康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提倡从孕产期开始,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倡导成人健康工作方式,实施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

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二)健康中国,营养先行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2017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并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健康制度、建设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立足现状,着眼长远,关注国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营养健康,将营养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营养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预防重于治疗,营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纵观世界各国卫生现状,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传染性疾病已不再是人类的天敌,但很多慢性病的发病率却不断提高,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多数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超重与肥胖、某些癌症等的发生都与膳食营养不合理和身体活动缺乏相关。

聚焦我国国情,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食品生产和加工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食物消费和营养供给获得充足保障。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环境、文化和饮食习惯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我国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问题同时存在,既引发各种疾病,又对国民整体身体素质造成长远不利影响。

比如由于能量摄入过剩、动物性食物或脂肪摄入逐年增加、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等营养不平衡问题导致我国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发病率快速上升: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25.2%,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但在一些贫困地区,我国仍有6%的成年人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妇女、婴幼儿和老年人,贫血和缺钙等问题也十分常见。

肿瘤更是如此,除基因遗传和环境、心理的影响外,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是诱发癌症的一大因素。超重肥胖、饮酒过量、超量摄入加工肉、摄入过量的盐等都是高癌症风险的饮食习惯,而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摄入适当的蔬菜、水果、膳食纤维等则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率。有大量证据表明,健康的饮食模式,辅助规律的身体活动,能帮助人们在整个生命的各个阶段达到保持身体健康、减少慢性疾病发生风险的目的。

中国营养学会也在2016年推出符合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和健康需求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希望教育国民通过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发生。对于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这种疾病负担十分沉重的慢性病来说,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由于人体通过饮食直接从外界环境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取营养物质,因此通过制定营养合理的饮食,避免致癌物质的摄入,根据自身营养情况适量摄入降低肿瘤风险的营养物质,将对肿瘤的预防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肿瘤营养,任重道远

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新发恶性肿瘤406.4万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年相对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昂的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前所述,研究发现,90%~95%的恶性肿瘤与外在因素有关,其中饮食占30%~35%,烟草占25%~30%,肥胖占10%~20%,酒精占4%~6%。由此可见,恶性肿瘤是一种与营养、饮食及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营养问题不仅是肿瘤的发病原因,也是肿瘤的临床结果。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对患者给予合理、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合理的营养干预可以节省患者20%左右的医疗花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在肿瘤患者中仍然高发。调查显示,我国住院恶性肿瘤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58%,但是只有30%~35%的患者接受到了营养管理。同时,林林总总的饮食误区也在困扰和误导人们的饮食行为。

对肿瘤患者的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要建立基于循证医学基础的、规范完整的临床路径,从营养风险筛查,到营养不良诊断,再到营养支持治疗、康复期营养管理及疗效监测等,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方法、流程和标准。同时,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强化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一方面,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应加强配合,及时、准确地了解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是保证营养管理合理、规范的前提,这就需要患者及其家属有咨询意识,定期前往营养门诊等专业机构咨询;在抗肿瘤治疗期和康复期膳食摄入不足,且在经膳食指导仍不能满足目标需要量时,可积极接受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及其家属还应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轻信网络上所谓的“营养知识”。另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加强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在癌症防治行动方面对政府部门提出了9点要求,其中包括制定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工作场所防癌抗癌指南、开展诊疗技术人员培训、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进一步针对目前癌症防治攻关中亟需解决的薄弱环节加强科技创新部署等,并对落实行动的牵头及负责部门做出了明确要求。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指导,将为学会和相关机构推进宣教、临床实践等工作提供动力,为相关企业发展指明方向。还有,企业应主动关注研究成果。目前,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存在产品研发跟不上临床需求的情况。这需要企业密切关注相关研究进度,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与专家共识,加强研发,细化品类,让患者在了解自己所需后,有渠道及时获取合理营养。除研发机构外,这也需要政府部门及医院的配合。

(于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丁昕,中国营养学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6-10-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J].CA, 2016, 66(2):115-132.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35.

[4]于康,李增宁,丛明华,等.恶性肿瘤患者康复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J].营养学报,2017, 39(4):321-326.

[5]Cederholm T, Barazzoni R, Austin P, et al.ESPEN guidelines on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 of clinical nutrition [J].Clinical Nutrition,2017, 36(1):49-64.

[6]Mueller C, Compher C, Ellen DM.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Board of Directors.A.S.P.E.N.clinical guidelines:Nutrition screening,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in adults [J].JPEN, 2011, 35(1):16-24.

[7]杨剑,蒋朱明,于康.营养不良评定(诊断)标准沿革及目前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华外科杂志,2019, 57(5):331-336.

[8]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