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17年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报告集
- 孙殿军主编
- 1102字
- 2025-03-15 08:23:42
前言
大骨节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短肢甚至矮小畸形。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一个狭长地带范围内,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大骨节病发现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但防治工作主要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在这近70年的时间里,我国地方病防治科研工作者们从未间断对大骨节病的防治和研究,从寻找病因到阐明流行环节、从确定防治措施到有计划的落实、再到最终开展综合的防控效果评估,其防治工作的所有环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动议是1989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大骨节病诊断及病情监测学术研讨会”上,由杨建伯教授提出的。杨教授阐述了病情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随后,原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简称“国家地病中心”)大骨节病防治研究所制定了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1990年3月,原卫生部地病司在河北省承德市举办了“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技术培训班”,会上下达了“全国地方病病情监测方案”,我国大骨节病的监测工作开始启动。原卫生部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家地病中心大骨节病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全国各病区省份开展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各省、市、县级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地病所)各司其职,负责本省、市、县级的监测方案制订、组织实施、数据汇总分析等各项工作。
大骨节病监测经历了定点监测和动点监测等五个阶段,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通过大骨节病病情监测,获得了一批宝贵资料、数据和成果,为各级政府部门制订大骨节病防治规划、落实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取得的成功,就其时间、空间涵盖的范围而言,在大骨节病的研究史上是未有前例的,来之不易。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的规划与人力、财力投入是基本的条件,否则不要说取得成功,就是启动也未必能做到;二是充分利用大骨节病研究的成果,满足监测科学、简便、可行的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并不是任何疾病都能做到有效监测;三是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吃苦耐劳、积极参与以及专业精神对于取得成功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编写这本《2008—2017年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报告集》,最主要的目的是记录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数据,保存各病区省份大骨节病监测资料,让我们记住这段再也无法复制的大骨节病监测的历史,并为下一步监测工作的开展及防治策略的制订与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多年来参加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的全国同仁、参与编写本书的各单位同志以及编写秘书焦喆,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编 者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