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客观安全意识

本部分列举了几例由于客观安全意识不强而引发的爆炸起火事故。客观安全意识是指对操作环境的条件及由于操作而产生的环境变化的条件的安全防范意识。特殊产品(药品)的生产安全与其生产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加强客观安全意识才能保证安全生产达到预期目标,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2.1 案例一:静电引起离心机爆炸起火事故

2008年11月7日零时30分左右,吉林某制药公司车间6号反应釜工位,正在进行甲苯淋洗作业的离心机突然发生爆炸起火,将整个车间大部分设备、管线烧毁,造成1人当场死亡,事故导致直接经济损失70余万元。

【事故经过】

11月6日晚上,该车间共有当班工人6人,其中李某和田某负责进行物料离心操作。正常情况下1个反应釜出料产物需要进行3~4次离心操作,凌晨零时30分,第一次离心操作结束,操作工李某关闭了氮气保护阀门,用水淋洗后甩干,将离心获得的出料渣倒在车间固定放置点。之后,田某开始在同一离心机上洗、铺滤布,准备开始第二次离心操作,李某上二楼操作平台查看反应釜温度,上去不到2分钟,时间大约为7日零时32分,位于一楼的离心机突然发生了爆炸,操作工田某当场死亡,爆炸引起的火焰引燃了从反应釜底阀放出的大量含甲苯的溶液,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车间,火灾发生后,车间其他人员及时进行了疏散。

事故发生后,车间员工立即拨打119报警,同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公司人员立即组织企业义务消防队成员进行先期的抢救工作,经过消防人员进场后奋力扑救,约凌晨4时火势得到控制,约16时40分,火被扑灭,大部分的厂房和设备被烧毁。

【事故原因分析】

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离心机操作工田某安全意识不强,未按操作规程的要求,未在充氮保护的情况下对离心机进行上料操作,此时含哌嗪的甲苯溶液进入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产生静电火花引爆了甲苯混合气体,致使离心机发生爆炸;事故的间接原因是该公司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制度虽齐全,但安全监管和教育培训不到位;该车间违反危化品管理有关规定,在车间里超量存放危化品,是导致事故扩大的原因;该车间离心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存在缺陷。

【事故责任】

此次事故属于操作工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责任事故。

【整改措施】

要求该公司深刻吸取此次事故教训,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杜绝违章作业现象,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对离心设备进行排查,落实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加强现场的管理,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有关规定,杜绝在生产车间违规超量存放危险化学品。

2.2 案例二:静电点燃苯混合气体导致起火爆炸

2009年11月23日13时17分,菏泽某制药有限公司小井乡黄庄储备库发生粗苯运输车辆燃烧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经过】

菏泽某制药有限公司位于当地开发区内,2009年7月16日取得经营许可证,具有危险化学品运输经营许可证,经营产品有甲苯、粗苯、二甲苯、苯、苯乙烯、环己酮、环己烷、甲醇、煤焦油、燃料油(闪点<60℃)、溶剂苯、三聚丙烯、洗油、乙醇、重质苯、硫黄等。该公司储存罐区设有100m³卧式储罐5台,用于储存苯、粗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环己酮、苯乙烯等。

2009年11月23日8时左右,菏泽某制药有限公司刘某给安全员郭某打电话说联系好了运输粗苯的车辆,约10时30分刘某、郭某、穆某三人在公司油库集合(三人均未按要求穿着劳保服装,只穿着普通的衣服,作为安全员的郭某不仅没有提醒他人,就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后,由穆某驾驶运输粗苯的车一起去菏泽某制药有限公司小井乡黄庄储备库。11时30分左右到达后,运输车辆司机把车停到了存储罐前,连接好泵开始从储存罐往罐车里充装粗苯,充装15分钟的时候,穆某上到罐车上查看前面的罐口(罐的前后各有一个开启口),看罐车是否装满。然后走到后面的罐口查看,随后走回前面的罐口附近,对刘某说充装速度太慢。在他们说话的同时,大约11时50分发生了爆燃,随即罐车冒出浓烟。郭某见此情况,立即拉下闸刀,然后跑到储罐前关掉储罐的阀门。郭某立即拨打119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消防队来后把火扑灭。此次事故造成穆某死亡、刘某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

①据调查分析,驾驶员穆某违反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相关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未穿戴必需的劳保用品及服装,而是穿戴不防静电的普通服装,在罐车上来回走动,衣服上的静电点燃了挥发的苯混合气体,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②公司的安全员在出发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任务时没有按规定穿着劳保服装,发现穆某和刘某也未穿戴劳保服装,但是未加制止;主要负责人没有担负起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在发生爆燃事故后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抢救,仍应负有主要责任;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安全生产管理较乱;该公司对运输车辆的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不够,监管不力,是造成这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事故责任】

此次事故属于操作者违章操作的责任事故。

【整改措施】

①完善预案:根据本单位所涉及危险物品的性质和危险特性,对每一项危险物品都要制订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和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修订完善预案。②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作业人员和救援人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作业场所危险源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危险因素,提高自救、互救能力。③组织应急演练: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应急演练,使作业和施救人员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有序、有力、有效、科学、安全施救。④加强装备建设:为专兼职救援队伍配备必要、先进的救援装备,从而提高防护和施救能力及效果。

2.3 案例三:雷击着火事故

2004年8月26日,济南某制药公司一台4M20-75/320型压缩机放空管因遭雷击发生着火事故。

【事故经过】

2004年8月26日9时,正值雷雨天气,济南某制药公司内设备运行正常。忽然一声雷鸣过后,公司内巡视检查工人发现生产区内2号氮氢气压缩机放空管着火。在通知公司领导的同时,工人立即向公司消防救援队报警。公司消防救援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着火现场,在消防救援队和闻讯赶来的公司领导及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扑灭了火,没有酿成重大火灾,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事故原因分析】

①氮氢气压缩机各级放空用截止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磨损严重,没能及时发现进行维修和更换,造成个别放空截止阀内漏严重,使氮氢气通过放空管进入大气遭遇雷击而发生着火事故。②氮氢气压缩机各级油水分离器在排放油水时,所排出的油水都进入到集油器内,而集油器放空管连接到放空总管上。操作工人在进行排放油水的过程中,没能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氮氢气进入集油器后随放空管进入大气。在排放过程中遭遇雷击而发生着火事故。③由于放空管没有单独的避雷设施而遭受雷击也是此次着火事故的重要原因。由于该公司采取的避雷措施是在压缩机厂房上安装避雷带,而放空管的高度超过了避雷带,其他避雷针又不能覆盖放空管,因此引发此次着火事故。

【事故责任】

此次事故属于技术管理部门培训不到位及操作者违规操作造成的责任事故。

【整改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可燃气体(氮氢气)进入大气以及防雷措施不合理。因此,针对这次着火事故提出了如下具体的防治整改措施:①对氮氢气压缩机各级放空用截止阀进行定期检查,磨损严重的应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新的截止阀。从而避免因阀门内漏使氮氢气进入大气造成事故。②加强巡回检查,确保油水分离器的排放操作按规定进行,严格规定其排放操作时间。③按标准正确设置避雷装置。这次事故发生后,公司内技术人员按防雷的基本措施对全生产区内的避雷装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对防雷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改造,增设了高性能的避雷器,并进行了合理布置,确保同类事故不再发生。

2.4 关键知识梳理:环境安全与粉尘爆炸

制药安全生产离不开厂房、车间,也离不开生产环境,生产环境不仅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还有可能给生产者带来危险,诸如火灾、爆炸。

当可燃性固体呈粉体状态,粒度足够细,飞扬悬浮于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遇点火源,就有发生粉尘爆炸的可能。具有粉尘爆炸性的物质比较多,在《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中列举了部分粉尘,常见的有金属粉尘(如镁粉、铝粉等)、煤粉、棉麻粉尘、木粉、面粉、火(炸)药粉尘和大多数含有C、H元素及与空气中氧反应能放热的有机合成材料粉尘等。

1.粉尘爆炸的原理

粉尘爆炸是一个瞬间的连锁反应,属于不定的气固两相流反应,其爆炸过程比较复杂,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关粉尘爆炸的原理至今尚在不断研究和完善之中,日本安全工学协会编写的《爆炸》一书中阐述了粉尘爆炸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原理:从最初的粉尘粒子形成到发生爆炸的过程,粉尘粒子表面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从火源中获得能量,使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达到粉尘粒子加速分解的温度和蒸发温度,形成粉尘蒸气或分解气体,这种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就容易引起点火(气相点火)。另外,粉尘粒子本身相继发生熔化气化,迸发出微小火花,成为周围粉尘的点火源,使之着火,从而扩大爆炸范围。这一过程与气体爆炸相比就复杂得多。

2.粉尘爆炸的特点

从粉尘爆炸的过程可以看出,粉尘爆炸有如下特点:①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气体爆炸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②爆炸感应期较长。粉尘爆炸过程比气体爆炸过程复杂,要经过尘粒表面分解或蒸发阶段及由表面向中心燃烧的过程。③存在二次爆炸的可能。因为粉尘初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将堆积的粉尘扬起,悬浮在空气中,在新的空间形成达到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的混合物,而飞散的火花和辐射热成为可点火源,引起二次爆炸,这种连续爆炸会造成严重的破坏。④存在有不完全燃烧的状况。在药物以及制剂用辅料燃烧后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及粉尘自身分解的有毒气体、可能导致中毒死亡事故的发生。

3.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粉尘爆炸危险性的主要特种参数是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粉尘爆炸极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粉尘粒度、分散度、湿度、点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一般来说,粉尘粒度越细,分散度越高,可燃气体和氧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初始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粉尘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4.粉尘的爆炸下限

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主要受粉尘粒度、初始压力、粉尘爆炸容器、湍流度等因素的影响。粒度对粉尘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的影响比粉尘爆炸压力大得多,粉度越细,比表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就越大。随初始压力的增大,密闭容器的粉尘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也增大,当初始压力低于压力极限时(如数百帕斯卡)粉尘不再可能发生爆炸。

粉尘爆炸很难达到爆炸上限,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是粉尘的爆炸下限。表1-6 常见可燃性粉尘的爆炸下限表。

表1-6 常见可燃性粉尘的爆炸下限表

续表

2.5 关键知识梳理:火灾与爆炸的防控

火灾与爆炸的防控是指在火灾孕育阶段或初期阶段及时发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的行为。现在通常采用的是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本身并不具有影响火灾自然发展进程功能,其主要作用是及时将火灾迹象通知有关人员准备疏散或组织灭火。在火灾的早期阶段,准确地探测到火情并迅速报警,对及时组织人员有序、快速疏散,积极有效地控制火灾的蔓延、快速灭火以及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火灾探测类型

火灾在孕育阶段和初期阶段,通常会出现特殊现象或征兆,如发热、发光、发声以及散发出烟尘、可燃气体、特殊气味等。这些现象征兆可为早期发现火灾、进行火灾探测提供依据。火灾探测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基本类型。

1.接触式探测

在火灾的初期阶段,烟气是反映火灾的主要特征。接触式控制器是利用某种装置直接接触烟气实现火灾探测的。烟气的浓度、温度、特殊产物的含量等都是探测火灾的常用参数,只有当烟气到达该装置且达到相应设定危险阈值时,感烟元件才发生响应。

2.非接触式探测

非接触式火灾探测器主要是根据火焰或烟气的光学效应进行探测的,由于探测元件不必触及烟气,可以在离起火点较远的位置进行探测,探测速度较快。非接触式探测器主要有光束对射式、感光(火焰)式和图像式。其中,光束对射式探测器是将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分成两部分,分别安装在建(构)筑物空间的两个位置,当有烟气从两者之间通过时,一旦烟气浓度致使光路之间的减光量达到报警阈值就会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感光(火焰)式探测器是利用光电效应探测火灾,探测到火焰发出的紫外线或红外线后发出火灾信号报警。图像式探测器是利用摄像原理发现火灾,目前主要采取红外摄像与日光盲热释电预警器件配合进行。一旦发生火灾,火源及相关区域会发出一定的红外辐射,摄像机发现红外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火灾信号立即报警。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简称,是以实现火灾早期探测和报警、向各类消防设备发出控制信号并接收设备反馈信号,进而实现预定消防功能为基本任务的一种自动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由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及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组成。

1.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由火灾报警控制器、触发器件和火灾警报装置等组成,可以探测到被保护对象的初起火灾并做出报警响应,提醒人员在火灾尚未发展蔓延到危害生命安全的程度时,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

2.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由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消防电气控制装置(防火卷帘控制器、气体灭火控制器等)、消防电动装置、消防联动模块、消火栓按钮、消防应急广播设施、消防电话等设备和组件组成。在火灾发生时,联动控制器按设定的控制逻辑发出控制信号给消防泵、喷淋泵、防火门、防火阀、防排烟阀和通风等消防设备,完成对灭火系统、疏散指示系统、防排烟系统及防火卷帘等其他消防有关设备的控制功能,消防设备动作后由联动控制器将动作信号反馈给消防控制室并显示,实现对消防状态的监视功能。

3.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

由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火灾声警报器组成,能够在保护区域内泄漏可燃气体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条件下提前报警,从而预防由于可燃气体泄漏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又称“电气火灾报警系统”或“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能准确监测电气线路的故障和异常状态,发现电气火灾的火灾隐患,及时报警并提醒相关人员消除这些隐患,并通过远程控制切断负荷电源。

(三)灭火技术

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必要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常用的灭火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种,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冷却、窒息和隔离灭火作用主要是物理过程,化学抑制属于化学过程。

1.灭火方法

①冷却法:常见的喷水吸收大量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迅速降低,令燃烧终止。②窒息法:如用二氧化碳、氮气等降低氧浓度,使燃烧不能持续。③隔离法:如用泡沫灭火剂灭火,通过产生的泡沫覆盖于燃烧体表面,在冷却作用的同时,把可燃物和空气隔离开来,使燃烧终止。④化学抑制法:如用干粉灭火剂通过化学作用,破坏燃烧的链式反应,使燃烧终止;用磷酸铵盐为基料的干粉被喷射到灼热的燃烧物表面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燃烧物表面生成一层玻璃状覆盖物,将燃烧物与空气隔开,使燃烧终止。

2.灭火系统装置

灭火系统分为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等。有些火灾不适宜用水直接扑灭,如金属钾、钠等遇水燃烧的物质导致的火灾以及电器火灾等,应选用适宜的灭火剂系统进行灭火。

(1)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

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的设备和设施主要包括消防水泵、防水泵接合器、增(稳)压设备(稳压泵、气压罐)、消防水池和消防水箱等。通常可在厂区设立环状给水管网,并结合各车间条件在厂区内设立一定量的室外消火栓、屋面水箱,以提供消防水保护整个厂区。洁净厂房必须设置消防给水系统,生产层及上下技术夹层应设室内消火栓,消火栓的用水量不小于10L/s。消防水源通常用市政管网的水源,一般情况下,火灾前10分钟室内消防用水由厂区屋内水箱提供,10分钟后消防用水由市政管网水源提供。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等组件组以及供水管道和供水设施组成。自动喷水系统可分为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雨淋系统和水幕系统等。①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闭式喷头、湿式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以及供水管道和供水设施组成,在准工作状态下,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水,适用于温度为4~70℃的环境中。②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团式喷头、干式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或压力开关、供水与配水管道、充气设备以及供水设施组成,在准工作状态下,配水管道内充满用于启动系统的有压气体,适用于温度低于4℃或高于70℃的环境。由于准工作状态下配水管道内没有水,有一个排气过程,会出现喷水滞后现象。③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闭式喷头、雨淋阀组、水流报警装置、供水与配水管道充气设备以及供水设施组成,在准工作状态时配水管道不充水,由火灾报警系统信号自动开启雨淋阀,转换为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模式。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需要配套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可消除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水滞后的问题,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中可替代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特别适用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管道漏水、系统误喷的忌水场所。④雨淋系统:由开式喷头、雨淋阀组、水流报警装置、供水与配水管道以及供水设施组成,雨淋系统的喷水范围由雨淋阀控制,系统启动大面积喷水。雨淋系统适用于需大面积喷水、快速扑灭火灾的特别危险场所。⑤水幕系统:利用喷洒形成的水墙或多层水帘封堵防火分区的孔洞,阻挡火灾和烟气的蔓延,或喷在物体表面形成水膜,控制分隔物的温度、保护分隔物,水幕系统不具备直接灭火的能力,主要用于挡烟、阻火和冷却、保护分隔物。

(3)水喷雾灭火系统:

水喷雾灭火系统由水源、供水设备、过滤器、雨淋阀组、管道及水雾喷头等组成,需配套设置火灾探测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或传动管系统。通过改变水的物理状态,利用水雾喷头使水从连续的洒水状态变化成不连续的细小水雾滴喷射出来灭火,水喷雾灭火系统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能和良好的灭火性能。

水喷雾灭火系统按启动方式分为电动启动水喷雾灭火系统和传动管启动水喷雾灭火系统,传动管启动水喷雾灭火系统一般适用于防爆场所。

(4)细水雾灭火系统:

由供水装置、过滤装置、控制阀、细水雾喷头和供水管道组成。具有节能环保(用水量小)、电气绝缘性能比较好、消除烟雾等特性。

(5)气体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主要分为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和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卤代烷气体灭火的原理是通过溴和氟等卤素氢化物的化学催化作用和化学净化作用大量捕捉、消耗火焰中的自由基,抑制燃烧的链式反应灭火。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的原理是冷却以及通过稀释氧浓度窒息燃烧。惰性气体灭火属于物理灭火方式,混合气体释放后把氧气浓度降低到不能支持燃烧,从而扑灭火灾。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和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都适用于扑救A类火灾、B类火灾、C类火灾和E类火灾。

(6)泡沫灭火系统:

泡沫灭火系统是通过机械作用将泡沫灭火剂、水与空气充分混合实施灭火的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的原理是冷却、窒息和辐射热阻隔作用,分为高、中、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主要适用于B类火灾的灭火。

(7)干粉灭火系统:

干粉灭火系统是由干粉供应源通过输送管道连接到固定喷嘴上,通过喷嘴喷放干粉的灭火系统,干粉灭火剂的类型有普通型干粉灭火剂、多用途干粉灭火剂和专用干粉灭火剂。①普通型干粉灭火剂:可扑救B类、C类、E类火灾,又被称为BC干粉灭火剂。灭火原理是化学抑制作用,当大量普通干粉以雾状形式喷向火焰时,可以吸收火焰中的活性基团,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火焰熄灭。②多用途干粉灭火剂:可扑救A类、B类、C类、E类火灾,又被称为ABC干粉灭火剂。多用途干粉喷射到灼热的燃烧物表面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燃烧物表面生成一层玻璃状覆盖物,将燃烧物和空气隔开,使燃烧窒息灭火。③专用干粉灭火剂:可扑救D类火灾,又称D类专用灭火剂,主要有石墨类、氧化钠类和碳酸氢钠类。石墨类和氧化钠类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是喷射到金属燃烧物表面组成严密的空气隔绝层,窒息灭火;碳酸氢钠类灭火剂的灭火原理是以碳酸氢钠为主要原料,添加某些结壳物料制作的D类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为喷射到燃烧金属表面时会发生有限的化学反应,钝化金属表面灭火。

(8)灭火器:

目前,常用的灭火器类型有水基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洁净气体灭火器,制药企业可能发生的火灾类型主要有A类、B类、C类、D类。

其中,A类火灾场所可配置水基型(水雾、泡沫)灭火器,ABC干粉灭火器;B类火灾场所可配置水基型(水雾、泡沫)灭火器、BC 干粉灭火器或ABC干粉灭火器、洁净其他灭火器;C类火灾场所可配置干粉灭火器、水基型(水雾)灭火器、洁净气体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D类火灾场所可用7150灭火器(俗称液体三甲基硼氧六环)灭火,也可用干沙、土或铸铁屑粉末代替灭火。

(9)防、排烟系统:

建筑中设置防、排烟系统的作用是将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量及时推除,减弱火势的蔓延,防止和延缓烟气扩散,保证疏散通道不受烟气侵害,确保人员顺利疏散,安全避难。

火灾烟气控制分防烟和排烟两个方面,防烟方面采取的措施有自然通风和机械加压送风;排烟方面采取的措施有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四)灭火防控措施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防止火灾发生的基本措施是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和消除点火源。

控制可燃物就是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可燃物,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进技术,以不燃物或难燃物代替可燃物或者易燃物,使用的可燃物储存量以满足正常生产周转期为宜。

隔绝助燃物就是生产设备或系统及可燃物包装容器等尽量密闭或加入惰性气体保护,常压或正压状况要防止泄漏接触助燃物,负压设备及系统要防止泄漏进入空气以及安全泄压。

消除点火源就是利用各种措施将引发火灾的能量条件削弱或消除,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建设项目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就需要考虑火灾的发生情况,进行安全预评价并指导初步设计,设计阶段进行细化,建设项目建设及安装阶段按照设计内容落实;对已建项目可以进行安全现状评价,确定人员和财产的火灾安全性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落实整改,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五)爆炸的防控

防控火灾爆炸的有效措施与防止燃烧的措施相同,即防止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同时存在;防止可燃物、助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爆炸极限内)和点火源同时存在。

1.防止可燃爆系统的形成

(1)取代或控制用量:

在工艺可行的情况下,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少用可燃、可爆物质,使用不燃、难燃或高闪点溶剂替代低闪点溶剂等。对于自由基反应,引发剂投放量过大、催化加氢还原反应因催化剂加入过量等都易导致反应速度增大,造成反应失控而爆炸。比如,自由基引发有机氯化反应,采用分批或连续流加方式控制反应,同时,在反应刚刚开始时,氯气不可通入过快,否则会因热效应和高浓度导致急剧反应爆炸,需要提醒的是,许多事故不是发生在反应中期,多出现在开、停车操作阶段。

(2)加强密闭:

为防止易燃气体、蒸气和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应采取包括冗杂等在内的技术措施,并设法使生产设备和容器尽可能密闭操作,以减少或避免危险物泄漏、扩散。

(3)通风排气:

为保证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在厂房生产环境中的浓度不超过危险浓度,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排气措施。尤其是在净化车间,释放至室内的可燃性物质易累积而达到临界点浓度,需要增加送风量以稀释。

(4)惰性化:

在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充入惰性气体,降低氧气、可燃物的百分比,从而消除爆炸危险和阻止火焰的传播。

2.消除、控制点火源

为预防火灾及爆炸危害,对点火源进行控制是消除燃烧三要素同时存在的一个重要措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应充分注意这些点火源,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3.有效监控、及时处理

在可能泄漏可燃气体、蒸气的区域设置监测报警仪是监测空气中易燃易爆物质含量的重要措施。当可燃气体或液体发生泄漏而操作人员尚未发现时,检测报警仪可在设定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发出警报,便于及时处理泄漏点,从而避免发生重大事故。早发现、早排除、早控制,防止事故发生和蔓延扩大。

4.粉尘爆炸的防控

控制粉尘爆炸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缩小粉尘扩散范围,消除粉尘、控制火源和适当增湿等。对于产生可燃粉尘的生产装置,可以在生产装置中通入惰性气体进行防护,使实际含氧量比临界含氧量低20%,也可以采用抑爆装置等技术措施。

5.其他防控

由于车间内机械设备的轴承或皮带摩擦过热,即可达到引爆的能量;另外,易产生静电的设备未能妥善接地或电气及其配线连接处产生火花;尤其是粉碎机的进料未经挑选,致使铁物混入,产生碰撞性火星;以上皆可引发粉尘爆破,这些事故不仅会发生在药品的生产过程,还会出现在药品的研发过程以及制药设备装置停开与检修保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