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胸痛
胸痛主要是指胸前区的疼痛和不适感,常为闷痛、紧缩感、烧灼感、针刺样痛、压榨感、撕裂样痛、刀割样痛等,以及一些难以描述的症状。胸痛的部位一般指从颈部到胸廓下端的范围内,有时可放射至颌面部、牙齿和咽喉部、肩背部、双上肢或上腹部。
一、常见病因
胸痛的常见原因可分为心源性因素和非心源性因素。(表1-6-1)
表1-6-1 胸痛的分类与常见病因

二、全科常见病因的识别
(一)稳定型心绞痛
典型的心绞痛位于胸骨后,呈憋闷感、紧缩感、烧灼感或压榨感等,可放射至颈部、颌面部、肩背部、双上肢或上腹部,一般持续数分钟,多为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35分钟内可缓解。诱发因素包括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运动、饱食、寒冷等。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急性心肌梗死。
1.不稳定型心绞痛
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相似,但发作的劳力性诱因不同,常在休息或较轻微活动下即可诱发。1个月内新发的或明显恶化的劳力性心绞痛也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
2.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程度更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硝酸甘油治疗效果不佳,可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时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特别要警惕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三)肺栓塞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呼吸困难及气促是肺栓塞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还可表现为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咯血、烦躁不安等。晕厥或意识丧失可以是肺栓塞的首发或唯一症状。
(四)主动脉夹层
约半数主动脉夹层由高血压引起,尤其出现在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疼痛多为“撕裂样”或“刀割样”难以忍受的持续性锐痛,可伴有烦躁、面色苍白、大汗、四肢厥冷等休克表现,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
(五)急性气胸
起病急,患者突感一侧胸痛,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继而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伴刺激性咳嗽。张力性气胸时患者烦躁不安、发绀、出冷汗、脉速、虚脱、心律失常,甚至意识不清、呼吸衰竭。典型体征为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
(六)纵隔气肿
疼痛尖锐、强烈、局限在胸骨后。常可闻及捻发音。
(七)急性心包炎
一般为稳定、挤压性的胸骨后疼痛,常伴有胸膜炎表现。咳嗽、深吸气、仰卧可使疼痛加重,而坐起则使疼痛减轻。常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八)胸膜炎
由炎症引起,其次常见病因为肿瘤和气胸。通常为单侧、刀割样、浅表痛。咳嗽和吸气可使疼痛加重。
(九)肋软骨痛
位于前胸部,常见疼痛特征为尖利性而范围局限。可为短暂、闪电样疼痛或持续性钝痛。按压肋软骨和胸骨柄关节可致疼痛。肋软骨炎时有关节红、肿和触压痛。
(十)胸壁痛
由于超负荷的锻炼,造成肌肉和韧带的扭伤或创伤导致的肋骨骨折,伴有局部触痛。
(十一)食管痛
胸部深处的不适,可以伴有吞咽障碍和食管反流。
(十二)情绪障碍
迁延性的疼痛或一过性短暂疼痛,与疲劳、情绪紧张有关,有明确的焦虑和/或抑郁,并可排除器质性病因。
三、诊断思路
(一)病史询问要点
发病诱因、前驱症状、胸痛的部位、疼痛范围、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持续的时间、加剧或缓解的因素、有无放射痛、伴随症状、治疗经过、药物、疗效、既往史及家族史。
(二)体格检查要点
对于病情重的患者先进行重点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双侧血压)、神志、皮肤黏膜、颈静脉、心肺腹体格检查、甲状腺等;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
(三)辅助检查
有条件者需要完善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心肌酶谱、心电图(必要时动态观察)、胸部X线等检查,若病情需要可转上级医院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痰涂片等检查。
(四)诊断提示
1.胸痛伴咳嗽、咳痰和/或发热,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疾病等。
2.胸痛伴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休克,常见于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大面积肺栓塞等。
3.胸痛伴咯血,主要见于肺栓塞、支气管肺癌等。
4.胸痛伴呼吸困难常提示病变累及范围较大,如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和肺栓塞等。
5.胸痛伴吞咽困难,多提示食管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等。
四、治疗原则
对任何原因引起的胸痛,最根本的处理措施是针对患者原发病进行治疗,即病因治疗。
对于严重胸痛患者,首先应迅速对其呼吸和循环状况进行评估判断,病情紧急者应立即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气道通畅,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呼吸与循环稳定,进行止痛等对症处理和药物治疗。
健康宣教: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保持身心愉悦,戒烟限酒,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适度进行体育锻炼。
五、转诊原则
接诊胸痛患者时,根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初步辅助检查判断病情,如属于以下情况则需要转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1.高度怀疑致命性胸痛的患者。
2.胸痛原因诊断不明的患者。
3.病因明确的患者,但经相应治疗后无效或效果不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