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 张同斌
- 1351字
- 2025-03-28 15:17:57
第二节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变量计算
本章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变迁等因素与环境质量的关系,采用1980-2013年共3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若无特别说明,则数据来自《新中国65年统计资料汇编》[7]。
一、环境污染物排放量
环境污染排放物主要指工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参照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本章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X1,t)、工业废气排放量(X2,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X3,t)三个指标,分别对每个指标进行线性标准化,以解决量纲不同导致的不可相加问题。工业“三废”的数据来自《新中国65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年度的《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max(Xi,t)和min(Xi,t)分别为i类污染物排放量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代表污染物类型(i=1,2,3),t代表年份(t=1981,1982,……,2013)。
与其他文献方法类似,本章采取等权加和平均方法将标准化后的三个污染物排放变加总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记为plt。
二、技术效应
资本生产率是指单位资本带来的产出量。一方面,资本生产率是技术水平的重要代表,与污染排放系数紧密相关;另一方面,资本生产率是投资过度、产能过剩与经济失衡的体现。例如当资本生产率过低时,资本的高度浪费与能源的过度消耗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章计算了GDP平减指数(1980年为基期,数值为100)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80年为基期,数值为100),分别对名义GDP变量、资本存量变量进行平减以去除价格因素,得到实际产出(RGDPt)与实际资本(RKt)后,采用两者的比值作为资本生产率变量(cpt)以刻画技术效应,即
cpt=RGDPt/RKt
(2.11)
价格指数数据、GDP数据来自《新中国6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本存量数据借鉴张军和章元(2003)对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并扩展至2013年。
三、能源因素
能源消费是导致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途径。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煤炭等非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过高,一直是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重要原因。因此,能源消费结构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章采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作为能源消费结构的代表变量,记为ccrt。能源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和各年度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本章收集了能源消费总量数据ENt,计算了各年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GDPt(基于1980年不变价),两者相比得到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作为能源消费强度的代表,记为eit,计算公式为:
eit=ENt/RGDPt
(2.12)
四、产业结构
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较多,污染物排放量更大,因此第二产业占比越大,环境质量可能越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物排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缓解。本章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简称第二产业占比)代表产业结构变量,记为indrt。数据来自《新中国6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
五、规模效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更多的经济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污染物排放量。在研究污染问题时,一般将RGDP作为规模效应的重要变量。此外,研究RGDP变量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还能够揭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特征。如前所述,本章计算了各年份实际RGDPt后取对数,作为经济发展阶段和规模效应的代表变量,记为lngd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