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 张同斌
- 1929字
- 2025-03-28 15:17:54
序言
在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依靠大量资源能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气候变化现象,特别是在部分地区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产出,使得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或达到上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济生产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渐增强,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似乎成为了两难选择。
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品,仅依靠市场调节方式激发污染型企业治理环境的内在动机是不足的,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及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在当前中国的环境治理体系中,政府发挥了关键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关于政府环境政策的科学评价与优化组合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选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环境污染的成因、环境政策的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等多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论述,但是受数据和方法等限制,环境政策的改革与优化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生活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原本主要研究产业经济和技术创新问题的我们,决定走一段“弯路”,基于数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专长,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两大目标下,针对政府环境政策的影响效应评价及其优化改革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模拟研究。三年多来,我们的研究团队全身心地投入环境问题的研究,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政府和社会已经广泛意识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对中国环境污染成因的新思考,对中国环境政策效应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环境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而且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等多重红利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政策协调机制为主题,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数量经济学方法,从环境成因新思考、环境政策多维评价、环境政策优化改革三个依次递进的方面,合理确定中国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评价环境规制政策和碳减排方案等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性,从国内和国际视角考察与优化环境相关的财税政策和责任分配方案等,为我国实现有效的环境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1)本书的部分实证检验结果为模拟值或标准化数值,没有量纲,仅相对大小有意义,因此相关图表未进行单位标识;(2)本书将“环境改善”的内涵界定为“环境质量改善”,即两者的内涵一致,书名沿用泛化词“环境改善”,方便未来围绕“环境改善”开展延伸性研究。
本书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环境政策的经济理论和主要观点,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多个维度对环境经济学(特别是环境政策)的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基于从微观到宏观、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路构建了环境政策的研究框架;第二,综合运用了前沿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如采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面板回归模型、投入产出表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行业或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鞍点路径求解方法等,丰富了环境政策研究的方法体系。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央财经大学周县华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范庆泉副教授的指导,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媛、李金凯、刘俸奇、程立燕、陈婷玉,硕士研究生刘琳、高巍、孙静、孟令蝶、鲍昱君做了大量的数据处理、模型调试和文字修改的工作,特别是当我们的研究没有获得资助时,他们也能够耐得住寂寞,不为物质条件所诱惑,表现出优秀的科研素质和很大的学术潜力。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们指导、帮助和关心的老师、朋友和同学们,感谢对本书部分内容提出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特别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批准号:18FJY003)的资助。在撰写本书期间,我还有幸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编号:XLYC1907115),学校和学院也提供了优越的科研和教学环境,特此致谢。另外,我们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黄炜婷老师,黄老师的热心帮助和细致工作,有效提升了本书的出版质量。
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工匠精神自我约束,不忘学术研究的初心,我们致力于在中国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有所创新,争取为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改进做出微薄的贡献。然而,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张同斌
2020年10月